近日,西安一位家长在人民网留言板上建议学校全面取消电子屏教学,让课堂回归"黑板粉笔时代"。这位家长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孩子盯着电子屏幕的时间越来越长,近视眼镜的度数也跟着水涨船高。但未央区政府的回应却给这场争议浇了盆冷水:多媒体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与其因噎废食,不如探索更科学的使用之道。
在数字洪流势不可挡的今天,教育领域早已不是"一张黑板一支粉笔"的单纯模样。国家课程方案明确要求教学要与时俱进,2022版新课标更是鼓励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探究式学习。当数学老师轻点屏幕,函数图像便化作翩跹的蝴蝶;历史老师播放纪录片,千年往事在光影中鲜活重现;地理课上三维地图旋转,山川河流尽收眼底——这些生动的教学场景,岂是传统板书能轻易实现的?
当然,电子屏幕带来的视觉疲劳问题不容小觑。但完全禁用电子屏无异于是将孩子与数字时代割裂,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忽视了时代洪流。真正的智慧在于把握"度"的艺术:西安未央区的学校已做出有益探索,规定PPT使用不超过15分钟,电子屏距离符合国家标准,课间强制"屏幕休息",这些举措既发挥了技术优势,又筑起了健康防线。
保护视力不能靠"堵"而要靠"疏"。与其纠结电子屏存废,不如思考如何培养科学用眼习惯。与其争论工具优劣,不如探索混合式教学——物理课上用动态模拟演示电磁感应,语文课上教师挥毫板书古诗词的意境,这种"科技+人文"的交融,才是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教育变革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与其将电子屏视为洪水猛兽,不如将其驯化为教学良驹。当我们将目光从"用不用"转向"怎么用",当学校建立更完善的数字素养培训体系,当护眼技术迭代升级,当评估机制科学细化,或许就能找到那个让知识传播与健康成长双赢的平衡点。毕竟,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工具的新旧,而在于能否点亮更多求知若渴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