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98艺术区某仓库最近成了网红打卡地,不过这次的主角不是潮流装置,而是整整五吨白花花的东北大米。艺术家杨烨炘把1000粒24K金打造的"米粒"撒进这座临时粮仓,邀请观众在米堆里"淘宝",幸运者能带走价值数千元的金米。这场名为《淘金米》的行为艺术自3月底开展以来,已引发全网关于艺术边界与粮食伦理的激烈辩论。
"这不就是现代版买椟还珠吗?"网友的质疑声浪几乎淹没展览现场的淘金热潮。在社交媒体上,#艺术家浪费五吨粮食搞噱头#的话题阅读量突破2亿,批评者痛斥这种行为"亵渎粮食安全",支持者则辩称"艺术需要冲击力"。面对质疑,杨烨炘的回应充满哲学意味:"当黄金浸染粮仓,人们终于愿意凝视这些被日常忽视的白色珍珠。粮食不是用来浪费的,但艺术应该唤醒这种珍视。"
在展览现场,笔者目睹了颇具荒诞感的场景:西装革履的都市白领跪在米堆中仔细翻找,直播网红举着手机全程记录寻宝过程,孩童把沾满金粉的大米装进塑料瓶说要"带回家收藏"。策展方反复强调的"粮食不会浪费"承诺,在汹涌人潮中显得如此脆弱——被汗渍浸透的米粒、遗落在角落的金粉、随意丢弃的淘米筛,都在诉说着这场行为艺术的残酷注脚。
"这些大米两个月后将蜕变为艺术品。"杨烨炘向笔者展示他的"转化"方案:将见证过万双手指翻检的米粒,与观众留言卡片、淘金工具共同封存进亚克力装置。"粮食本身成为载体,承载了当代人对物质异化的集体焦虑。"他试图用后现代的叙事消解争议,但仓库外"禁止食用"的警示牌,仍刺痛着每个参观者的神经。
这场持续至五月底的展览,实质上演变成大型社会实验。当金米在米堆中闪烁,照见的是人性最本真的欲望;当观众捧着"战利品"合影,折射的是消费主义时代的集体狂欢。或许正如策展团队所说,真正该被"淘金"的不是那1000粒金子,而是深植于每个人心中的物质崇拜。只是不知当展览落幕,那五吨沾染了欲望与反思的大米,能否真正完成从粮食到艺术品的蜕变,还是终将沦为一场精心设计的行为秀?这场争议,或许该由历史来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