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上午,那起轰动全国的"订婚强奸案"终于画上了司法句点。大同中院二审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裁定犹如一记重锤,敲碎了某些人用婚约当性侵挡箭牌的幻想。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2023年。经婚介所牵线,席某某与女方从认识到订婚仅用四个月。5月2日回门宴后,婚房电梯监控记录下这对"准夫妻"最后的体面。谁料席某某在女方激烈反抗时,竟上演了锁门、抢手机、拖拽回房、点火威胁的恐怖连环戏码。阳高县法院一审以强奸罪判其三年,而他竟厚颜上诉,妄图用婚约当免罪金牌。
二审法官的判决书字字铿锵:"无论婚约彩礼,强暴即犯罪!"这八个字撕开了传统陋习的遮羞布。某些地方至今流传着"订婚等于性许可"的歪理,把彩礼异化成"性交易保证金"。这种观念何其荒谬!法律明确规定,女性身体自主权不容任何交易,哪怕披上婚俗的外衣。
本案最刺痛的是社会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女方全程隐忍,却遭男方家属恶意曝光隐私,网络键盘侠趁机泼脏水。法院罕见地发出训诫令,既是对网络暴力的迎头痛击,更是对"完美受害者"迷思的破除。当司法开始为沉默者撑腰,那些藏在民俗背后的性别歧视才真有了被连根拔起的可能。
彩礼本是婚姻承诺的仪式,如今却沦为物化女性的遮羞布。某些地方天价彩礼背后,是"买断女儿"的潜台词;某些男性心里,婚约等同于"性所有权证书"。这种扭曲的婚恋观,把婚姻变成利益博弈场,把女性降格为可以买卖的商品。本案判决像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这种功利婚姻的脓疮。
值得深思的是,这起悲剧始于一场仓促的相亲。四个月订婚的流程,像极了菜市场挑白菜。当婚姻变成明码标价的交易,情感基础薄如蝉翼,稍微有点利益摩擦就会崩塌。法院强调"婚姻应以感情为基础",恰是对整个社会的当头棒喝——那些用彩礼衡量忠诚、用婚约绑架人生的做法,该进历史的垃圾堆了!
这场官司的胜诉,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让我们看到:当司法不再向陈规陋习低头,当法律开始为性别平等护航,那些藏在民俗背后的龌龊,终将无处遁形。婚姻该回归纯粹的情感联结,而不是带着铜臭味的利益交换。这或许才是本案留给社会最珍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