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公司里发不出奖金,但老板却换新车买新房的戏码,
在如今来看,甚至可以称之为老生常谈的无聊现象,
但有些话题的特点就是这样,
如同经典的连续剧,
常看常新。

如果我们对于一个话题,有着常看常新的体验,
那么并不是话题的重复度太高,
而是话题对生活的贴合度太高。
所以,当老板换了新车新房,
然后鼓励大家“共渡难关”的戏码反复上演之时,
每个被迫参与其中的受害者都很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
诚然,有些问题是需要包装的,
甚至需要过度包装,
无论是美化某个事,还是丑化某种现象,
亦或是掩盖真实的模样,
以利益为导向,
说辞向左,要求向右。
比如那些决定分手的人,
他们往往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去跟另一半强调,
他们为什么不合适,他们为什么不能在一起,
亦或是刻意用“找茬”的方式来把分手的错责甩给对方,
更有甚者,还会做局“陷害”对方,
让对方心怀内疚之情,给对方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
但其实“拨开迷雾见本质”,
只是对方喜新厌旧,或是不想承担责任而已。
又比如某些问题的选择,
如果直抒胸臆的明确,那便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
但实际上,这些人会以百转千回之势,
不说利益,而是先说情,说义,
说何为情怀,谈什么是大义,
说道动情之处,还会捶胸顿足,
表现出一副“虽然我侵犯了你的利益,但其实我才是受害者”的模样,
强行引人深思,迫使你接受一些看似复杂,实则荒谬的影响,
与此同时,所有的说法都绕开利益,
并且强调避而不谈的合理性,
实际上所有的行为,都直达利益本身,
至于其他的事情,皆可放弃。
那么在这些人眼里,什么是其他的事情呢?
比如正常人看重的承诺,信任,
为共同的目标付出的辛劳与汗水,
个人信誉的贬值,群体信誉遭至质疑的事实,
这些,都是属于可以被放弃的“其他选项”。
事实上,明智的人们已经很难假装沉溺于“不知者”这个状态下的演绎,
虽然没有多少人去嘲讽这些不懂伪装的伪装者究竟做出了何等可耻的行为,
但我们仍旧无法忽视的,是人们日益清醒,
和那些换汤不换药的伪装之间,
矛盾加重,且越来越重的事实。
人们似乎无法在以缅怀的态度,
选择性的忽视自己的利益被这些可笑的“阴谋者”侵占,
而耐心的不断缺失,
也会让人们在疲于鼓掌,假装不知情的状态中,
开始失去那些必须视而不见的理由:
多说无益,是因为大家都明白为什么要说,
但那些执着于滔滔不绝的骗局,
尚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说归说,做归做,
听者未必有心,说者那意思可就多了去了。
听者无心,是因为听者知道,
只有无心,才能让自己“听进去”,
而说者有意,是因为不得不有意,
意思越来越多,想说的话已经到了刹不住车的地步,
听者与说者两个群体的严重割裂,
恰恰证明了听与说之间的关系,
已经从博弈的状态,
变成了各行其道的事实:
至于这事实会改变什么,
那又是另一场“说者有意,听者无心”的对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