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是第一汉臣?如果排起名来,大概率难进前三

春引百花竟放 2025-04-11 10:19:23

张廷玉,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于清代政治舞台上占据重要地位。其生前曾官居保和殿大学士之位,并出任首席军机大臣,在政务处理中扮演关键角色。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逝后获享配享太庙这一极高殊荣。鉴于其在清代汉族官员群体中所取得的卓越政治成就与特殊地位,后世常以“清代第一汉臣”誉之。

然而,透过对张廷玉生平履历的深入剖析,不难察觉其政治地位颇具微妙之处。在朝廷权力格局中,他仿佛长期处于一种相对边缘却又不可或缺的境地,宛如始终位居次席,难登首位。即便在其仕途最为顺遂、深受皇帝宠信的雍正时期,与鄂尔泰相比,张廷玉在政治影响力及受倚重程度等方面,亦稍逊一筹。

可能部分读者对御史的这一论断持有不同见解。在此,不妨暂且搁置质疑,御史乃是依据张廷玉具体的任职情形,展开了详尽剖析。

【保和殿大学士含金量不足】

清朝时期,内阁大学士的设置情况历经诸多变迁。自顺治十五年内三院改制为内阁,便确立了以中和殿大学士为尊的格局。然而,在顺治与康熙两朝,获任中和殿大学士一职者寥寥无几。及至雍正朝之后,中和殿大学士不再实际授任,取而代之的是保和殿大学士,其遂成为内阁大学士中的尊崇之位。

雍正六年三月,张廷玉获晋保和殿大学士之位,继而荣膺内阁首辅之职。然而,需明确的是,于雍正执政的前八载,怡亲王允祥实则为朝政的实际掌控者。在此期间,尽管张廷玉已居首辅之位,却并未达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尊崇地位。

雍正十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奉调进京。雍正帝以果敢举措,打破常规,将其擢升为保和殿大学士。至此,彼时的内阁呈现满、汉各有一位保和殿大学士之格局。

在清代职官体系中,满大学士于排序上位居汉大学士之前。在此背景下,尽管张廷玉以保和殿大学士之崇高职位执掌内阁,然其实际履职时长未逾四载。

自彼时起,直至乾隆十年,鄂尔泰与张廷玉共同膺任保和殿大学士之职。在此期间,从职位排序而言,张廷玉始终位列鄂尔泰之后。

鄂尔泰辞世后,乾隆皇帝擢升满洲贵族中的青年才俊讷亲出任保和殿大学士之职,且在朝班排序上,讷亲位次列于张廷玉之前。

讷亲未能珍视乾隆帝的悉心擢拔,于乾隆十四年,因贻误军机之重责,终遭刑诛。时隔数月,乾隆帝命傅恒接任保和殿大学士与首席军机大臣之职,以代讷亲。彼时,张廷玉仍居次席,于朝堂地位未改。

清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对内阁制度实施变革。此次改制,撤销中和殿大学士之位,同时增添体仁阁大学士,进而将原有的四殿二阁格局调整为三殿三阁。

自傅恒辞世,保和殿大学士之位旋即悬缺,直至清朝覆灭,此官职未再授予朝臣。是以,自乾隆中期起,文华殿大学士便取代保和殿大学士,膺任内阁首辅之职。

值得留意的是,乾隆在位期间,针对内阁体制实施了变革举措。其明确颁定,自彼时起,各殿大学士之设置,无论满籍或汉籍官员,每一殿均仅设一人。自此,乾隆一朝成为各殿大学士员额唯一性得以确立的起始点。

【首席军机大臣也是噱头】

在军机处的创设历程中,张廷玉乃关键奠基人之一,然而,他却未获与之功绩相匹配的回报。回溯雍正七年至八年期间,彼时军机处的领导架构中,以允祥为领衔者,张廷玉则位居其次。

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作为亲王的允祥位居首位,此情形尚在情理之中。然而,雍正八年五月,允祥不幸离世。依循常规逻辑及政治惯例,彼时张廷玉理应顺理成章地晋升至首要之位。但事与愿违,允祥辞世后,接任首席军机大臣这一要职的却是马尔赛。

马尔赛,或许对于读者而言并非广为人知的历史人物。其祖父图海,在康熙朝颇具声名,乃时任中和殿大学士且获封一等公之要员。

雍正帝在位期间,原本计划对马尔赛予以重点栽培,特任命其为抚远大将军,统率军队出征准噶尔部。然而,事与愿违,马尔赛未能展现出与之匹配的军事才能。在军事行动中,马尔赛因贻误军机,致使战事失利,最终被革除官职,并被判处死刑。

在雍正九年五月至八月期间,马尔赛短暂执掌首席军机大臣之职,为期仅三个月。迨至雍正九年八月,张廷玉凭借自身资历与才略,接任此要职,荣登首席军机大臣之位。

原以为局势将趋向好的发展态势,然而,四个月后,雍正帝将时任云贵总督的鄂尔泰调往京城,不仅晋封其为保和殿大学士,且对张廷玉的首席军机大臣之职进行了调整。经此变动,张廷玉于内阁与军机处的地位,再度屈居第二。

至此,想必人们不禁会思考,张廷玉是否还能被视作雍正帝最为宠信的臣子?仅从官职授予这一维度审视,相较于张廷玉,雍正帝实则更倚重鄂尔泰。

从资历维度审视,相较于张廷玉,鄂尔泰稍显逊色。鄂尔泰此前长期任职地方,却骤然擢升至首辅之位,这一任命,足见雍正帝在用人布局方面,未能秉持均衡之道。

从更为深入的层面剖析,雍正的思想内核中,实难脱“重满抑汉”观念的桎梏。尽管其对外宣称秉持满汉平等之原则,然而,在实际政治考量与用人策略上,却对汉族大臣持有明显的不信任态度。

事实上,若断言雍正对张廷玉心存猜忌,此观点实难成立。毕竟,雍正帝在弥留之际,于遗诏中明确张廷玉可配享太庙。然而,置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下,雍正亦难以违逆祖制,不得不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

【乾隆对张廷玉意见很大】

若言雍正之行事,乃受祖制约束所致;相较之下,乾隆堪称立场坚定的满族本位维护者。自始至终,直至乾隆十年,鄂尔泰于朝堂之上的地位始终凌驾于张廷玉。尽管张廷玉在朝廷中已构筑起盘根错节的势力网络,然而,由于未获首辅、首揆之衔,其在政务活动及官场交往中,难免有所掣肘,难以全然施展抱负。

鄂尔泰辞世之后,新晋官员讷亲于朝堂地位渐显,隐隐凌驾于张廷玉之上。据相关记载,讷亲面对乾隆帝的殊遇恩宠,自感难以负荷。于是,他奏请圣上,陈言自身资历尚浅,远不及张廷玉深厚,言辞谦逊,坚称不敢忝居前列。

乾隆帝经审慎权衡后,颁下诏令:自彼时起,于内阁行走之人员排序中,讷亲位列首位;而在吏部行走之名册里,讷亲与张廷玉并列居前。

旋即宣告,于军机处奏事之时,满大臣讷亲之名与汉大臣张廷玉之名的排序各有其规。然而,从实际情形而言,无论讷亲在列名上居于前位抑或后位,其于朝堂权势方面,均远超张廷玉。究其缘由,讷亲凭借皇帝宠臣与亲信的身份,从而备受重用。

清乾隆十三年,朝廷重臣张廷玉于其仕宦生涯中遭遇了至为严峻的考验。彼时,围绕致仕及配享太庙等事宜,他受到乾隆皇帝一系列颇具羞辱意味的对待。在此情形之下,局势如大厦将倾,其身边依附之人渐次离散。最终,张廷玉只得黯然踏上归程,返回桐城故里。

在有清一代的汉族大臣群体中,张廷玉于权力与地位方面,实难跻身前三甲之列。较之后起的于敏中、曹振镛,乃至曾国藩、李鸿章,其权力与地位均略显逊色。至于备受瞩目的“配享太庙”殊荣,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不过是一种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价值的荣誉虚衔罢了。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