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贺子珍曾经是夫妻,也是战友,他们在一起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两个人的感情始终是单纯且美好的,许多人也在为他们的分开而感到惋惜。
“累累伤痕使得外婆偏离了原有的轨道,从外公身边消失了”,“如果她没有身负重伤,或者是她身上的残留的弹片可以及时取出的话,外婆也许不会离开外公了……”这是孔东梅对毛泽东和贺子珍的部分回忆。
毛泽东借贺敏学之口劝贺子珍再婚1954年6月,毛主席的丰泽园迎来了一位客人,他算是毛主席的好战友,也算是毛主席的家人。
前来找毛主席的人是贺敏学,他是贺子珍的哥哥,贺家总共有五个孩子,贺敏学的家里面的老大,都说长兄如父,事实也是如此,贺子珍从苏联回来后,便住到了哥哥贺敏学的家里,她回国的时候,贺敏学正在与国民党军队作战,所以自己没有时间照顾刚从苏联回来的贺子珍。
那时候负责照顾贺子珍的他的妻子和他的女儿,贺敏学的妻子李立英为人很直爽,她跟贺子珍的性格还算合拍,所以两个人一直相处的不错。
女人之间总是有很多的话题可以聊,她们两个同吃同住,再加上她们的身边还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贺子珍有了李立英母女俩的陪伴,心情也好了很多。
毛主席此时在办公室里忙碌工作,他一只手拿着快要吸完的烟,一只手里拿着正在审阅的文件,毛主席看的很仔细,突然一阵敲门声传来,外面的卫士进来通报:“贺敏学同志来了。”
听到贺敏学到了,毛主席赶紧把手里的烟捻灭,把文件放回书桌上,起身前来迎接贺敏学。
带贺敏学进来的人是毛主席的女儿李敏(也是贺敏学的外甥女),毛主席见到贺敏学非常高兴,他满脸笑容的伸出自己的大手,贺敏学也伸出了自己的手,两人的手握住了,此时的他们真的像多年未见的老友。
毛主席热情的邀请贺敏学坐下,还给他递上了一支烟,贺敏学和毛主席能见面的机会并不多,距离上一次见面,已经过了快20年了。
虽然时隔几十年没有见,但是他们两人之间并没有生疏的感觉,贺敏学刚坐下, 就打开了他的话匣子,用他那响亮地声音对毛泽东说:
“主席啊,你真的把孩子们管理的太严格了,上周的时候,李敏来宾馆看我,我带她去莫斯科的餐厅吃了饭,然后我让秘书送她去公交车站,但是她说什么都不肯上车,坚持要走着回去,后面我才知道,原来是她要买书,不够钱坐车了……”
毛主席听完后哈哈哈大笑起来,很是满意地说了一句:“娇娃这孩子啊,很是懂事的!”
两人聊了几句家常,在闲聊的过程中,突然就把话题转移到贺敏学的妹妹贺子珍身上了……
关于这个话题,是贺敏学先提起的,他说:“子珍现在在上海的生活还算不错,地方上也很照顾她。”
贺敏学见毛主席没什么反应,便继续说:“贺子珍现在跟孩子们在一起很开心,她每天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做, 但是她是时时刻刻都在想念着主席和李敏呢”
“对了,她知道我这次来北京会见您,所以让我代她向您问好。”
贺敏学一下子跟毛主席说了很多关于贺子珍的事情,也许他正在消化贺敏学所说的话吧,一时半会没有接上贺敏学的话。
毛泽东沉默了一段时间,便从沙发上起来,围着会客室走了走,他一边抽烟一边走,想必贺敏学的一番话,让毛泽东的思绪乱了起来,他需要一段时间来整理刚刚所接受到的信息含量。
毛主席走了几圈后便停下了脚步,他看了看坐在沙发上的贺敏学,经过一番思考后,还是问出了口,“子珍现在多大了?应该有44岁了吧,你回去劝劝她,让她再婚吧,成立个新的家庭。”
听完毛泽东说的话,贺敏学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但他很清楚,毛主席之所以这么说,也是为了自己的妹妹好,也是为了贺子珍着想,但是贺敏学这时候的心情是复杂的,因为他也知道,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的妹妹还是喜欢毛主席的。
贺子珍两次拒绝,毛泽东两次挽留既然毛主席已经发话了,贺敏学也不好再劝什么,他跟毛主席说:“主席,你是知道贺子珍的性格的,固执的很,如果是她不愿意的事情,别人怎么劝都没有用。”
毛泽东听了贺敏学的回答,突然陷入到回忆里面,贺子珍的固执,他是亲身经历过的。
贺子珍身上存在着两种性格,她可以分别驾驭住这两种性格,温柔的时候是真的温柔,说话的声调都很小,固执的时候那是真的固执,一旦是自己认定的事情,那么不管是谁劝,都动摇不了贺子珍已经下定决定的心。
长征结束后,毛泽东带着大部队来到陕北,虽然现在的日子跟长征时期相比已经缓和了许多,但是那时候,毛泽东和贺子珍的感情却出了问题。
贺子珍觉得毛泽东跟她的交流变少了,两个人也好久没有谈谈心,说说话,人在不顺心的时候,就很容易多想,贺子珍便是这样。
她开始觉得自己很没用,现在自己的身体很不争气,当年为了保护战友而被炸弹炸伤的残片依旧留在她的身体里面,这些残片的存在给她造成了身体上的痛苦以及精神上的折磨,她真的很想把这些弹片取出来。
延安的医疗水平达不到做高难度手术的水平,贺子珍打算去别的城市去做取弹片的手术。
这件事情被毛泽东知道了,毛泽东不想让她去,更何况,她这个时候处在怀孕的阶段,于是毛泽东第一次挽留了贺子珍。
“你知道,现在跟以前不一样了,我也不会让你继续吃苦了。”
毛泽东很诚恳地对贺子珍说了这一番话,而且,这也是毛泽东对贺子珍的承诺。
贺子珍虽然很感动毛泽东对她的用心, 但是,贺子珍已经考虑好了,她一定要去把自己的病医治好,所以这时候的她也听不进去毛泽东的好言相劝和挽留,毛泽东的第一次挽留,失败。
贺子珍如愿来到西安,她在西安看到共产国际的代表从苏联来到西安,接下来, 他们要去延安,贺子珍看着这群人,心里想,他们可以从苏联回到延安,那是不是自己也可以从延安去苏联呢?
苏联那边的医疗水平很好,而且自己也可以借着这个机会去苏联学习学习,见见世面。
她决定去苏联了……
这件事情被毛泽东知道了,毛泽东自然是不想让贺子珍去的,苏联现在的形势也不确定,如果去了发生什么事情,那就晚了,为了贺子珍的安全着想,毛泽东托人给贺子珍带去消息,希望她可以打消去苏联的念头,已经下定决定的贺子珍,自然是听不进去这些话,毛泽东的第二次挽留,也失败了。
这边贺敏学见毛泽东半天没有说话,便轻轻唤了一声:“主席?”
毛泽东顿时从回忆里醒了过来,他继续对贺敏学说:“这种事情,也没有办法强求他人。”
说完后,毛主席停顿了一下,忽然又想到了一些事情,便接着对贺敏学说:“你回去告诉她,娇娃在我这里很好,现在呢她已经上了中学了,以后,我会让她在假期的时候去看看她妈妈的,你转告她,让她好好休息,好好养病。”
贺敏学听了毛泽东的话很为贺子珍感到安慰,他能从毛泽东的话里听出他对贺子珍的关心。
贺子珍相隔10年再听毛主席声音关于贺子珍生病这件事情,它发生在1954年,也就是贺敏学见毛泽东的这一年, 毛主席之所以惦记贺子珍的病情,是因为贺子珍之所以会生病,也跟他有一定关系。
这一天,贺子珍正在哥哥贺敏学家里休息,百无聊赖的她打开了收音机,熟悉的声音从收音机里面传了出来,是毛泽东的声音,毛泽东正在讲话。想念的声音传到耳朵里,贺子珍一下子就呆了,她完全听不见毛泽东在说什么,只是一直在听这个熟悉的声线。
这把声音对她来说,就像是在大海里的人突然抓到了浮木那般,她这么多年都在混乱的生活里度过的,儿子在苏联死亡,自己被关进了苏联疯人院,苏联战争爆发后,她带着孩子们躲在如同冰窖的房间里,这些困难的时候都是她一个人咬牙挨过的,如今听到毛主席的声音,她在苏联所受到的灾难,似乎一下子就被抵消了。
10年了,她有10年没有听到毛主席的声音了……
李立英(贺敏学的妻子)的出现暂时打断了她成迷的思绪, 听到主席声音的李立英走到了贺子珍身边,她也跟着贺子珍一起听毛泽东的广播,贺子珍一边听,一边说:“毛主席的声音可是真的洪亮啊!”
贺子珍立马回答到:“是的!是的!他的声音一直都是很洪亮的,跟过去是一样的。”
毛泽东的演讲在收音机里播放了一遍又一遍,贺子珍也跟着听了一遍又一遍。她一直在听,仿佛在她的世界里,现在就只剩下了这台收音机了。
毛主席洪亮的声音伴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贺子珍忘记了自己要喝水,忘记了自己要吃饭,也忘记了自己周边正在发生的一切,从听到毛主席声音的那一刻,贺子珍仿佛被“定”在了这里,她坐了整整一天。
第二天,李立英起床了发现贺子珍还在收音机前面坐着,她这是已经睡起来了?还是一晚都没有睡?答案显然是后者。
李立英朝贺子珍走去,她发现贺子珍把耳朵完完全全贴在了收音机上面,表情投入,全神贯注的听着收音机里面的声音。
其实,这时候的收音机里已经没有声音了,贺子珍见李立英走过来后才发现了这件事,她问李立英:“怎么收音机不响了呢?主席也不说话了……”
李立英把收音机拿起来看了看,才发现,贺子珍开了一晚上的收音机,一直没有关,现在的收音机已经被烧坏掉了,自然就没有声音了。
贺子珍的病,也就是从这次之后开始的,后来,毛泽东也知道了,而且他知道了贺子珍究竟是为什么病的……
毛泽东知道贺子珍生了病,也知道她在情绪上受了些刺激,所以便打算让娇娇(李敏)放了寒假后回上海看看贺子珍,有了女儿的陪伴,想必贺子珍的情绪可以得到好转。
这一天,李敏的寒假生活开始了,她可以去上海看看妈妈了,毛主席陪着李敏一起准备去上海的行李,并且交代李敏:“让他们多多照顾你妈妈,但不要说她为什么生病了。”
收拾完李敏的行李,毛主席便吩咐工作人员去买一些北京的特产,贺子珍在上海,肯定没有吃过这里的特产,要多给她带去一些,毛主席虽然主张节俭,但是他也知道贺子珍生活艰难,想着自己多买点东西过去,也能改善一下贺子珍的生活水平。
李敏到了上海,没有直接跟妈妈见面,而是先住进了毛泽东为她安排的东湖宾馆。
她把东西先放在宾馆的套间里面,然后休息了休息,打算第二天早上再去看妈妈,第二天,李敏起了个大早,吃完早饭后,就迫不及待去找妈妈了。
她会在妈妈家做寒假作业,她在桌子上写作业,贺子珍就在旁边陪着,看着,母女两人之间的话虽然不多,但是非常温馨。等李敏写完作业后,母女俩也会待在一起聊聊天,俩人聊的话题一般是关于李敏的学业以及毛主席的事情。
李敏会跟妈妈讲好多爸爸的事情,她可以从李敏的话里知道毛主席的最近的身体状况,也知道毛主席在生活上需要些什么,那天听到李敏说毛主席缺少挖耳勺,贺子珍便精心给毛主席准备了一个样式精美的挖耳勺,等李敏要走的那天,贺子珍便把它放在李敏的行李里面,让她给她爸爸带回去。
贺子珍和李敏都很珍惜她们在一起的这段时光。
等到中午,李敏会先回到宾馆里,她在宾馆吃饭,吃完后再休息一会会,等到下午了,她继续去母亲那边,她会一直待到晚饭前。毛主席之所以这么安排,估计也是怕贺子珍太辛苦,让李敏回饭店吃,也就能减少贺子珍的负担。
其实贺子珍也想让李敏跟自己住在一起,但是由于自己现在住的地方比较小,而且还很窄,再加上房子里面的房间也不是很够,李敏住在这里是既拥挤还休息不好,所以面对毛主席的安排,贺子珍自然是没意见的。
美好的时光总是很短暂,寒假要过完了,李敏也要准备回北京上学了,贺子珍亲自把李敏送到站台,她仔仔细细给李敏交代了一些注意事项,比如“到了北京不要想念我”,“安心学习”,“要好好照顾爸爸”……
有了李敏的连线,贺子珍也能靠女儿向毛主席传达自己的感情了,毕竟她虽然跟毛主席相处的时间不长,但是他们是一起上过战场的,战友之情很难忘记,更何况,毛主席对她,也很好。
其实对于贺子珍再婚这个事情,贺子珍本人曾经也是有过这个念头的,1947年,贺子珍刚刚带着李敏从苏联回来。
母女俩回来后,先来到了哈尔滨,等安顿好之后哦i,李敏便找人去联系毛泽东,但是那个时期的中国正处在一个不稳定的状态里,毛泽东每天要处理工作,还要忙着打仗,所以没有回应这个事情。
贺子珍带着孩子在哈尔滨很无聊,也很苦闷,为了缓解一下心情,她便去跟自己的战友参加舞会,也是在这个舞会上,贺子珍遇到了自己还算喜欢的人。
那天,贺子珍跳完舞回来了,正好看到女儿在家,她便问女儿:“娇娇,妈妈想跟你商量个事情。”
“是什么事情啊?”
“妈妈给你找个新爸爸好吗?”
李敏没回答好不好,而是直接突然大哭起来,“我不要,我不要,不要新的爸爸”
李敏被女儿的反应惊到了,自从这之后,她再也没提过要给娇娇找爸爸的事情。
多年之后,李敏自己也回忆起这段往事,她对于当时激动的情绪已经模糊了,她也不知道自己为何那么激动……
结语贺子珍跟毛主席分手后,也一直保持着单身的状态,不管她是为了女儿也好, 还是为了毛主席也好,还是为了她自己也好,在她心里,她对毛主席那一份单纯,又炙热的战友情是始终没有被改变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