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丝缕缕,道之所在
THREAD BY THREAD, THEREINLIES THE PATH库:对于您来说,“丝是追问的虔诚”,蚕丝在您的创作中既是物质载体,也是哲学隐喻。您如何看待艺术作为真理媒介的可能性?
梁:“思是追问的虔诚”,这原是海德格尔的一句话,我将其中“思考”的“思”换成了“蚕丝”的“丝”。以蚕丝为媒介,我持续地对宇宙、生命、天地、社会等展开追问,这也是我个人的独特体验。我曾把自己的创作理念总结为“丝、思、史、诗”四个字。第一个“丝”,指的是蚕丝,它是我创作的物质媒介;第二个“思”,代表着思考,包含我对世界的追问、反思与批判;第三个“史”,是历史,我将创作置于时间与社会的宏观维度中去考量;最后一个“诗”,象征着诗歌所代表的远方,是难以一下子言明的东西。这四个字便囊括了我的所有的思考、追问、阐述与创造。

残山水
“丝丝楚吟”展览现场
美仑美术馆 2024
库:在近年与基因科学、人工智能的合作中(如荧光蚕茧、AI模拟蚕丝轨迹),您如何平衡技术的“确定性”与艺术的“不确定性”?
梁:首先,与科技领域合作是一种在追问中的好奇心。在相关技术领域我并非专家,所以我选择与在基因科学、人工智能方面的专业团队携手合作开展研究。我认为跨领域的科技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深化我们对思想领域的认知。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是永无止境的,从我的角度看,这种技术的浪漫亦是一种诗和远方。也正因如此,技术的 “确定性” 和艺术的 “不确定性” 碰撞交融,反而催生出了新的可能性。
库:您隐居天台山三十余年,选择与蚕共同生活、创作,在您看来艺术的本质是“自然与人类的对话”还是“生命的自我显现”?
梁:我认为生命的显现也在与自然的对话之中。我的选择算是天时地利的结果,身处江南,我能真切体悟到佛宗道源的独特气息,而这里恰好又是养蚕之地,加之此前我对原始艺术与现代艺术、原始艺术与现代科学之间关系的持续追问,令我满怀好奇。促使我突破了传统编织领域仅局限于手工的做法,拓展了认知边界,感受到了原始力量与能量的强大魅力。在持续创作与不断追问的过程中,一切都自然而然地不断延伸,作品之中逐渐产生一种“神性”,融合了天地人神的内涵。

蚕流
“丝丝楚吟”展览现场
美仑美术馆 2024
库:您的作品强调“过程性”(如蚕的吐丝、玻璃的熔融),而传统艺术更注重“结果”。您是否认为艺术的本质更接近于一种“动态的生成”而非“静态的物”?梁:应该说,艺术的结果也是很重要的,它是艺术精神、方法以及材料运用的综合呈现。但是我还是很强调艺术创作中的动态过程,因为在材料的运动变化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可能性,这些变化往往是静止状态下难以察觉的。而且这种动静的转化是循环往复的,就如同养蚕的周期,周而复始,就像数学符号∞,象征着无穷大。“一蚕一世界,一茧一宇宙”,通过微观层面的蚕与茧,洞察整个宇宙的运行规律。
8字谜(影像截帧)

α
“丝丝楚吟”展览现场
美仑美术馆 2024
库:您将废铁、玻璃等工业材料与蚕丝结合,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这种“对抗性”材料语言是否揭示了您对艺术本质的理解——即艺术是“矛盾的和解”或“冲突的共生”? 梁:选择玻璃,是因为玻璃本身堪称光的容器,与蚕丝一样,对光极为敏感。二者虽有不同,但在对光的敏觉上存在诸多共性。光里面包含时间与空间的维度。以蚕丝为例,看似薄如平面,实则在虚薄之间构建出一种虚幻空间,近观之下,能发现层层叠叠、形态各异的虚态,这种虚态所呈现的虚静、虚无、虚空之感,与东方审美理想高度契合。深入探究,从生物学、量子力学的角度,如原子、粒子到量子纠缠学,都能发现其中蕴含的广阔天地,这促使我不断关注这一领域。
玻璃山水(局部)
“丝丝楚吟”展览现场
美仑美术馆 2024
从老子《道德经》上篇对宇宙、空间、宇宙物理学的诸多阐述,到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我愈发觉得飘荡在空中的蚕丝,既是一种存在,也是存在者的一种状态。如今,生物学、神话、物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边界。作为艺术家,对这些领域进行追问,是源于对世界认知的好奇、进取之心以及对历史发展的责任感。至于将废铁、汽车与玻璃组合运用,我常把蚕丝视作人的第二皮肤,因其可制成衣物,而玻璃,以玻璃幕墙为代表,构成了城市的皮肤。当前,城市中玻璃幕墙及各类玻璃器物带来了诸多污染问题,加上城市发展的失控,产生了大量废墟。我运用这些工业现成品,意在警示人们,在文明发展进程中,一旦失控,将会对人类文明造成伤害与倒退,故而将蚕丝与玻璃废弃物连接在一起。以在上海玻璃美术馆举办的展览“溶熔之幻”中的作品“后视”为例,城市中随处可见的撞车事故与废旧汽车,是人类社会发展失控的体现。我将这件作品命名为“后视”,取汽车后视镜之意,寓意人类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回头审视。玻璃如水,汽车碰撞后自燃如火,水火相对,这无疑是对人类的一种警示,促使我们反思当下的发展模式。
黑森林
“溶熔之幻”展览现场
上海玻璃博物馆 2024
库:您曾说“蚕是我的老师”,这种对自然生物的敬畏是否源于某种信仰?在物质主义盛行的当下,是什么支撑您坚持三十余年“以蚕为伴”的孤独创作?
梁:这个世上有众多信仰,无论是基督教、佛教,还是其他宗教,追根溯源,在起源阶段都涉及对造物主的敬畏。造物主所创造的不仅仅是人类,而是一个包含万物、人与天地宇宙和谐共生的宏大体系。我一直对原始艺术很感兴趣,在现代主义艺术发展历程中,像毕加索、马蒂斯以及德国表现主义等诸多艺术家,最初都曾回溯到原始文明,从原始艺术中探寻新的认知与突破,以此重新审视这个世界,感受原始力量的强大。当然,我们如今也拥有强大的科学力量,但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的认知作为基础。就拿当下的AI技术来说,不管科技如何发展,最终的关键依然是人。所有的科技成果都能成为我们的工具、武器,为我们提供知识和知识库,然而,将这些进行综合判断与创造的主体,始终是人。
失控与救赎
OUT OF CONTROL ANDREDEMPTION库:您近年尝试突破蚕丝媒介的边界(如转向玻璃、AI),这种实验精神的内驱力是源于对“艺术可能性”的探索,还是对“自我重复”的警惕?
梁:这还是源于我内心的好奇心以及对未知的持续追问。比如对蚕的转基因实验改造,一直以来,蚕吐的丝大多是白色的,但后来我了解到,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蚕丝的颜色。与此同时,我注意到佛教中的舍利塔有绿色的,而蚕茧的形态在我眼中与舍利有相似之处。基于这样的联想,我萌生出将科技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想法,通过转基因技术成功培育出了绿色的蚕茧。
荧光
2017~2018
库:您的作品常隐晦地指向生态危机、技术异化等议题(如《后视》中的车祸玻璃),但较少直接介入社会。您如何看待艺术家在社会中的角色?是“隐喻的诗人”还是“行动的批判者”? 梁:生态危机、技术异化等问题,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极为重要。以我此前创作的与撞车相关的作品来说,汽车在当今社会极具代表性,全球都在汽车领域展开激烈竞争,而这种竞争态势,在某种程度上暗示着发展的失控,如同一场场无形的“撞车”。
后视
“溶熔之幻”展览现场
上海玻璃博物馆 2024
我认为自己并非单纯的 “隐喻的诗人”,诗人是浪漫的,而我的创作有着更为现实的内涵。就像《汶川石》这件作品,汶川地震后遗址有许多坍塌的废墟,我将这些材料运回,让蚕在上面吐丝。蚕的吐丝行为,一方面像是对废墟的包扎,另一方面由于蚕丝中85%以上是丝蛋白,而丝蛋白代表着生命之源——氨基酸,因此这一创作也有拯救生命的意味。当我看到蚕在废墟上吐丝时,脑海中不禁浮现出木乃伊的形象,这使作品又增添了浓厚的宗教意味。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艺术家的我去到汶川,亲身经历并体验了那场灾难,而后通过创作发出了自己对灾难、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吟唱”。这不是简单的悲天悯人,而是要在观察与体验中,自然而然地参与其中,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梁:当今世界所呈现出的种种现象,揭示了我们社会存在的潜在危机。然而,我用蚕丝包裹工业废墟这一创作行为,并非表达一种悲观态度。相反,这是对危机的客观凝视,也是对蚕所展现出的生命力量的赞美。蚕以柔弱之躯,凭借坚韧的生命意志,呈现出以柔克刚的特质,这与尼采所阐述的生命意志相契合,也如同中国人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所体现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赞颂。蚕丝本身具有独特的美感,其虚渺、静态的存在,蕴含着崇高之美。在创作过程中,蚕丝所展现出的刚与柔、阴与阳、黑与白的对立统一,以及那种绵绵不绝的韵味,是其他材料难以企及的。而且,蚕丝在作品中仿佛是“活”的,其蕴含的生命力不断延续、延展。


冰床
“溶熔之幻”展览现场
上海玻璃博物馆 2024
在“溶熔之幻”展中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作品《冰床》,创作于疫情封城期间。在琉璃体块中仿佛有几缕蚕丝流动着。这是冰河时期生命的遗迹,还是疫情的存在显像……?由于我用透明无色的琉璃制作之,琉璃是佛教的法器,故其有复生的含意。显然易见,《冰床》与99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小床”比较,二者指向不同,耐人寻思,《冰床》直击当下世界现实。库:您近年与科技团队合作,是否意味着艺术家需从“个体创作者”转向“跨学科协调者”?这种转变是否削弱了艺术的独立性?
梁:其实我很早就开始关注科技领域的相关动态,也阅读了大量与之相关的书籍。但我毕竟不是生物、化学或物理学等专业领域的研究者,科技团队拥有专业设备以及专职研究人员,在技术层面的深入探索与我作为艺术家的创作视角截然不同,所以与科技团队合作对艺术家而言是一种很好的组合。倘若艺术家自身具备跨学科的专业能力,那固然很好,但多数情况下难以做到。对我来说,与科技团队合作源于内心的好奇心,这也是艺术家应有的一种心态。这种好奇心驱使我关注社会发展方向,对社会的变化保持敏锐感知。
我并不认为这种从“个体创作者”向“跨学科协调者”的转变会削弱艺术的独立性。艺术与科技的合作,并非让艺术屈从于科技,而是借助科技的力量拓展艺术的边界,丰富艺术的表现形式。在合作过程中,艺术依然坚守自身的审美价值与表达内核,以独特的视角对科技成果进行艺术化的解读与呈现。通过跨学科合作,艺术家能够汲取不同领域的知识与灵感,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艺术创新,进一步强化艺术的独立性与独特性。

倾天柱
“溶熔之幻”展览现场
上海玻璃博物馆 2024
库:刚才您提到蚕丝是很有韧性的,蚕丝脆弱易朽,而玻璃、金属坚硬持久。您选择这两种材料是否在探讨艺术的“永恒性”问题?例如《冰床》中的玻璃能否超越时间,而蚕丝是否因“短暂”更具震撼力?梁:的确,从耐久性来看,蚕丝无法与金属和玻璃相提并论,它相对脆弱易朽。然而,蚕丝有着自身无可替代的独特魅力。它所散发的温暖质感别具一格,尤其是当你亲眼见证一只小小的蚕,缓缓地吐出长达七八百米甚至一千多米的丝时,那种对世界神奇之处的惊叹,以及对蚕丝蕴含力量的感慨便会油然而生,而这种感受唯有亲身实践才能深刻体会。在探讨艺术的“永恒性”时,不同材料有着不同的表达。玻璃因其坚硬持久,在作品中或许能传递出一种对超越时间的向往与象征;而蚕丝的“短暂”,恰恰以一种生命历程的浓缩,展现出生命即便短暂却全力以赴的震撼。沉链: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蚕我 我蚕”展览现场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2021
其实,我每次举办展览都有一个整体的布局和构思。在上海玻璃博物馆举办的展览“溶熔之幻”,是以火与水为主题,因为玻璃兼具液态和固态的特性,在这个展览中,它展现了我们生存环境中截然不同的两面。一方面,呈现出诸多危险的情境;另一方面,整个空间被设计成漆黑的样子,象征城市中玻璃幕墙带来的空气污染问题。而在长沙美仑美术馆与沈勤的双个展“丝丝楚吟・幽幽清音”中,我想将湖南地域文化中深厚的文化内涵都激发出来,所以将洞庭湖的泥掏出来,泥在这里代表着大地,我希望能进一步深入审视、研究和学习当地文化。
湖鉴
“丝丝楚吟”展览现场
美仑美术馆 2024
总的来说,每次展览我都有自己的策展思路,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感知,虽然很难说能把所有问题都阐释清楚,但都是依据自己的感知去反映社会。就这几次展览而言,我使用的材料丰富多样,既有柔软的蚕丝,也有金属、玻璃等其他材质,这些材料的运用都是根据创作命题自然生发出来的,并非事先固定设定好的。所以,这样的“空间叙事”并没有远离个体性的生命体验,反而是在公共性的空间中,为个体提供了更为多元和深刻的生命感悟机会。

泥上舞
“丝丝楚吟”展览现场
美仑美术馆 2024
库:在当代艺术市场与学术评价体系中,您的作品常被贴上“生态艺术”“东方哲思”等标签。您认为艺术的价值应如何评判?是观念的创新性、社会的启发性,还是美学的感染力? 梁:对于艺术价值的评判,可谓见仁见智。在我看来,艺术作品其实是艺术家内心对世界真实感知的一种反映。通常,人们会从美学、观念等方面对艺术提出要求,艺术家自身也会关注这些课题。然而,我认为关键并非先预设这些评判标准,而是艺术家要先形成自己对社会的独特态度,在此基础上,艺术所蕴含的美学特质、创新观念等才会自然生发出来。我始终觉得,优秀的艺术创作灵感,往往是在不经意间突然涌现的,并非通过苦心孤诣地刻意寻找就能获得。因为刻意为之的创作,可能会失去那份源自内心的真诚与自然,而这种真诚与自然恰恰是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库:您曾提到“未来的创作要更危险”,这种“危险”是指什么,是否意味着突破现有媒介或直面更尖锐的社会议题?
梁:随着未来 AI 技术的日益强大,它与艺术家之间的竞争态势愈发明显。AI 创作速度快,效率高,但我认为艺术家应从 AI 技术中汲取养分,充分利用这些科技成果。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必须牢牢把握自身真实的生命体验。如果创作仅仅呈现出冰冷的数字内容,那就失去了艺术的核心价值。艺术家的作品应当充满人性与温度,源自生命中真切的体验和真实的经历,绝不能被技术所吞噬。注:图片由梁绍基和香格纳画廊提供,
拍摄:林秉亮、林维嘉等。

1945年生于上海,现工作和生活于浙江天台
梁绍基在中国美术学院师从万曼研究软雕塑。三十余年来,潜心在艺术与生物学,装置与雕塑、新媒体、行为的临界点上进行探索,创造了以蚕的生命历程为媒介、以与自然互动为特征、以时间、生命为核心的“自然系列”。他的作品充满冥想、哲思和诗性,并成为虚透丝迹的内美。
重要展览:重要展览:梁绍基:丝丝楚吟,美仑美术馆,长沙(2024);梁绍基:溶熔之幻,上海玻璃博物馆,上海(2024);四两千斤:梁绍基、杨诘苍双人展,吴文化博物馆,苏州(2023);梁绍基:蚕我 我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21-2022);物质的魅力: 来自中国的材料艺术(巡回展),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Smart艺术博物馆(芝加哥),美国(2019-2020);梁绍基:恍,木木美术馆,北京(2018);库里巴蒂当代艺术双年展,奥斯克·尼迈耶博物馆,库里巴蒂,巴西(2017);梁绍基:雲上云,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2016);艺术怎么样?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阿尔里瓦科展览馆, 多哈,卡塔尔(2016);梁绍基:元,香格纳画廊,上海(2015);艺术之变,海沃德美术馆,伦敦,英国(2012);云,梁绍基个展,香格纳H空间,上海(2007);第三届上海双年展,上海美术馆,上海(2000);第五届里昂双年展,里昂,法国(2000);第六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伊斯坦布尔,土耳其(1999);第四十八届威尼斯双年展,威尼斯,意大利(1999);中国现代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北京(1989)等。梁绍基于2002年获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2009年获克劳斯亲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