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康熙最没面子:先亮主权,再盖大帽,咋就压不住这犟驴?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2023-06-16 07:46:56

作为封建王朝十大成功帝王之一的康熙,一向给人以雄才伟略、一言九鼎、威震天下的千古一帝形象,在他任上,平三藩、平噶尔丹、击沙俄这些彪炳千秋的丰功伟绩也很好地经营出了康熙皇帝的大帝人设,让其威风八面、好不得意。

不过,正所谓老马也有失前蹄的时候,作为封建王朝最具影响力的大帝之一,康熙也不能事事都能乾坤独断、一呼百应,比如这一次,他碰到了一头犟驴,搞得康熙很没面子,不论是先亮出他握有王朝主权的金牌,还是盖上大帽子,都压不住这头犟驴。

事情起因于康熙搞的一次民主选举:因为太子烂泥扶不上墙,康熙一怒之下废了其太子位,并且下命令:在京二品以上官员推选新太子人选。

有了帝国最高统治者的寿命,底下官员自然沸腾了。对于对皇位虎视眈眈的八爷自然开始运作,八爷党的核心骨干成员之一的老九立马深夜跑到了佟国维家里,向其征询运作之法。佟国维告诉老九,皇上相信两样东西,一个民意,一个天意。民意好办,吆喝大伙都给八爷投票即可,天意倒难为啊。

老九一听狡黠一笑:这有何难?看我的。于是第二天,八爷府上就来了一位道士,他当着众大臣的面,对着树下的八爷说出了“王上加白”、“八王大”、“八大王”的暗语。众大臣一听心领神会:八爷当皇帝,真可谓天意,天意啊。

装糊涂的八爷还是按照章程,将这道士押解到了宫里,让康熙也听听这“天意”,并听候康熙发落。康熙表现得倒很淡定:江湖术士驱赶出京城也就算了,不必大惊小怪、大动干戈。但是老八不依不饶,非要康熙给个“严厉的惩罚”,于是康熙有意无意说出了“江湖术士的话也不能一概视为妖言,有时候也代表一定的民意嘛”,便拍拍屁股走了。

这给众大臣和八爷党一个很大的鼓舞:天意已成,剩下的就是民意了,于是佟国维号召大家都投八爷的票。到了宣布选举结果的时候,当众唱票不出所料:八爷高票当选,理应成为新太子人选。

可是让众大臣大跌眼镜的是:康熙这一次民主投票表面看似要推选新太子人选,为帝国分忧,实则是钓鱼执法,连萝卜带泥揪出盘踞在朝中的八爷党成员。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老八的势力竟然如此庞大,让他这个千古一帝都不禁背后发凉。

于是康熙也顾不上“天子无戏言”的设定,急忙宣布选举结果无效,转而再次拉出了废太子当挡箭牌,并且惩治了佟国维这个操纵选举的大佬。八爷党这一次精心编排的上位之路,再一次遭遇沉重打击。

康熙原以为依靠他的大帝人设,干扰一下司法公正再正常不过,因为他就是标准。没想到竟然有人不服:宫外,老十四和老十三大打出手。老十四指着老十三的脸臭骂道:你就是废太子的一条狗。

妈的虽然是老十三,但康熙一听就知道:这明显针对自己啊,必须予以打击。于是大踏步出门宣示主权:我才是这个帝国的主宰,我才是真理。他当众赦免了废太子,然后开始质问老十他们,质问为何要与老八勾结操控舆论?搞什么“王上加白”、“八王大”、“八大王”?并下令将他们几个圈入宗人府。

面对康熙的发威以及宣示主权,连老八在内的众大臣、众皇子全都怂了,谁让你康熙是帝国的老大呢?你说啥都是对的,不服不行。但是老十四这头犟驴出现了,他愣是没想明白:八哥的这一通操作都是按照康熙您的旨意来的啊,哪一条错了?咋到头来咋就成罪证了呢?于是不顾三七二十一选择硬刚康熙。

他向康熙发出了三个灵魂拷问:一,当时八哥主动把道士抓起来交给您康熙治罪,是你自己说不碍事,让把道士放了,现在怎么又甩锅甩到八哥身上?二,让大家投票选太子也是您亲口说的,现在怎么出尔反尔推翻选举结果?三,票是大臣投的,纵然有人串联勾结,但跟八哥无关,为何把气撒在八哥头上?

面对老十四这三个灵魂拷问,康熙一时间竟然无言以对,因为他也清楚:搞民主选举,给道士的话盖棺定论都是他自己亲口所说,虽然背后的意思完全相反,但他能当众说出这是他的钓鱼执法吗?

既然帝国的主权不好使,那我就拿君父的大帽子去压:你这是要跟朕打擂台?结果老十四反对:家有铮子,不败其家;国有铮臣,不亡其国。康熙再拿了顶大帽子扣了上去:你的意思是,不听你的,咋这大清要亡?

原以为这一顶超豪华大帽子盖上去,老十四必然秒怂,即使不怂,也会沉默不语、以示投降,但是老十四这头犟驴今天看来是要硬杠到底:未必。

这下康熙太没面子了,于是只好胡搅蛮缠:拔出剑要砍了这个不孝之子。周围众大臣一看不能再看戏了,于是纷纷规劝,好在张廷玉一句:十四爷你咋还不走?难道要置皇上于不义吗?这一句话总算让老十四闭了嘴,康熙也趁机装晕,这场风波才算平息。

这一次应该属于康熙任上最没面子的一次了:作为皇帝无法压住臣子,作为父亲无法压制儿子,而且面对儿子的一连串灵魂拷问,康熙愣是哑火无言以对,最后不得不通过装晕来化解,这哪里是千古一帝该有的模样?

而且这次颜面扫地释放出了一个很不好的信号:你自家的儿子都搞不定,如何搞得了文武百官?又如何搞得定虎视眈眈的边疆少数民族、外族入侵者?这会引起底下大臣的不臣之心,更会激发边疆少数民族的叛变。之后果然出现的西北叛乱,不知是不是跟康熙的这一次颜面扫地有关系。

为何这一次康熙先亮出帝国最高统治者、手握最高话语权这一主权,再盖上不忠不孝、大清要亡的大帽子,愣是压不住老十四这头犟驴呢?我觉得主要原因是老十四的耿直。

作为惯于带兵打仗的老十四,性格上更多地趋向于耿直、不拐弯抹角,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没那么多花花肠子。兵多了、粮草到了,这仗就能打,反之,缺兵少粮,这仗不能碰,碰了就是死,故而在西北平叛之时,年羹尧的粮草没到,他就是不打,粮草一到,立马冲锋。

但是常年参与官场争斗的康熙和八爷党们,他们懂得:要想在官场上立足,就不能耿直,而要曲线施政:看似是投票,应该多想想这有没有别的深意?看似是当众表示“江湖术士之言也代表了民意”,是不是有带偏的节奏?这就是政治。

可惜耿直的老十四看不出来,而且自始至终都不明白,故而康熙暗示了半天,老十四还是选择硬杠到底,不仅让康熙特没面子,而且醒来后也对德妃长叹一声:你生的这两个儿子,咳!

0 阅读: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