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了!中国空间站也进入到了新一轮的任务之中,当然,中国空间站也迎来了新一轮“6人同飞”的局面。
6名航天员分别为:陈冬、陈中瑞、王杰、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
不过,建立在该问题之下,那就是我国神舟飞船又是送3名航天员进入中国空间站,为何没有更强的飞船,真的是这样吗?
这完全是错误的,中国新飞船已经在研究之中,并且在不断快速推进,它的实力更强,那到底有多强?下面就一步一步看看,先看看这次的事情。
神舟二十号成功发射!6人同飞来了
的确,对于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任务,是我国2025年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并且也是2025年第一次载人飞船任务,在今年下半年,我国还将再次执行神舟二十一号任务,所以,今年是有两次载人飞船任务过程,大家后续可以根据时间节点来看。
而本次神舟二十号任务的发射,我国也是3名航天员进入中国空间站,而在进入之后,就是6人同飞过程,这主要是我国在空间站之中执行“在轨轮换任务”,此前我国都是在地面进行交接。
但随着我国航天任务的转变,其任务交接转向了空间站,全面实现了“随时有航天员”在空间站的局面,而在太空之中进行任务交接完成之后,我国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就返回东风着陆场,而神舟二十号任务也就继续执行了。
所以,6人同飞的情况是短期的情况,当然, 在同飞过程之中,主要的任务交接还是不少,比如:
可以交接关于在轨的一些经验,一般来说,执行任务的过程之中与训练的情况,可能存在一些差异化,这个时候进行任务交接,就可以进行相关性的实战经验说明,可以更好的让新乘组入手
会交接一些太空实验情况,如一些实验不能断,需要连续性进行执行,那这个时候就会让新航天员快速入手,然后进行管理。
还要交接一些物资问题,在中国空间站还有多少物资,用了多少,它们在哪里等等,这些都是需要交接。
除此之外,还有航天员之间的“太空扳手交接”等问题,反正对整个空间站的任务交接,所有都不能停止,这就是基本情况。
然后回到我国的飞船问题上,我国这一次任务又是3人上去,为什么不多送点航天员上去,那岂不更好?
中国新飞船好消息,坐7人可重复
的确,神舟飞船的确是坐3人,这个没有任何的争议,也不用争议什么,但我国的新飞船也在研究之中,并且是新一代具备可重复使用技术的载人运载火箭和飞船同步研究之中,并且实力是大大的提升了。
按照说明来看,其新一代载人飞船的目标是成为同时满足我国近地空间站运营、载人月球探测等任务的新一代天地往返运输飞行器。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的舱段组成方案根据任务需要进行了调整。
以前神舟飞船是三舱方案,由提供动力的推进舱、航天员往返太空时乘坐的返回舱和飞船进入轨道后航天员工作、生活的轨道舱组成。而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是两舱方案,由返回舱和服务舱两部分组成,
当然,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实现了可重复,并且将一些先进设备进行融合之后,让其可以再利用,其次就是两舱的设计让返回舱、密封舱空间比神舟飞船大了1倍,返回舱大了,意味着飞船可以有更多功能上的可能性,可以搭载更多的航天员、也能运输更多的货物。
所以,完成新飞船的研究之后,我国就可以一次运送6到7名航天员,超过神舟飞船承载能力的一倍,而且在飞船携带物资上也可以提升。
其实综合一下节点就是——飞船更大,结构更大,并且可以坐更多的航天员,将更多物资一起携带,可重复等特点,这就是我国新飞船的变化。如果从细节上来比较,除了上面的特点之外,还有一些大的特点变化,比如:
新飞船的下行载荷能力为700余千克,神舟飞船只有50千克。
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不同的任务需求进行重新构造。
可实施自主变轨。
着陆减速阶段采用群伞降落技术,减速伞采用2个降落伞,主伞采用3个降落伞,而神舟飞船的减速伞和主伞均为单伞。
着陆缓冲使用6个大载重着陆气囊,而神舟飞船使用4台反推发动机(搭配伽玛射线测高计)。
所以,飞船的改变还是很明显的,也期待这样的飞船早点来,到时候中国飞船的转变又将迎来太空任务上的大转变。
当然,建立在强大的飞船研发之下,其实我国空间站也在全面准备升级之中,这样大飞船配合大空间站,那都是“相互”的关系了。
中国空间站将升级
按照我国的计划,中国空间站基本构型升级为“十”字构型,到时候,中国空间站也将发展出更大的太空组合体,建立在该问题之下,不仅可以承载更多的航天员,也还可以实现更多的航天员居住,同时开展更多的太空实验。
而且依照我国此前披露的,中国空间站在升级之中,还将实现单独的舱位段伴飞,让核心舱成为一个“太空母港”,有需求的时候,我国就可以实现其单独舱位段的对接,没有需求的时候,直接分开执行任务就行。
大家可以脑袋想象那个画面,是多么好,而且这也是符合我国航天发展战略,未来要国外的航天员,国外的项目更多的加入,这是不是也需要一个更大的空间站,不然大家都在一个舱位段之中,那岂不变得非常拥挤?
所以,建立在该问题之下,肯定需要更大的空间站才行。
而且我国执行国外合作计划已经全面开启,国外航天员已经签署了一部分协议,国外项目合作,印度,日本等17国也建立了合作关系了。
这都说明了后续的合作推动,还将可能看到更多的国家加入,那个时候中国空间站的形形色色也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期待这一幕早点到来。
我觉得我们的下一代飞船有可能是四人仓,其中一人位是预留给国外某位航天员的,让其在轨跟飞几天后随着上一批航天员返回地面,这样即顾全了大局,又能保证我们的后续研究人员的稳定,所以大概率是这样的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