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月二十日,康熙皇帝最小的儿子諴亲王胤祕病逝,终年58(虚)岁。胤祕共有4个儿子,长子弘畅,是其唯一的嫡子,于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正月二十八日,弘畅袭封为諴郡王。与此同时,胤祕的次子弘旿,虽然是庶子,但也被封为固山贝子,乾隆皇帝给出的理由是,胤祕生前很是喜欢弘旿。
谕曰:弘畅,系诚恪亲王嫡长子,著袭封諴郡王。其次子弘旿,乃諴恪亲王素所钟爱,著加恩封为贝子。伊兄弟务当共相友爱,孝奉伊母福晋,善承恩眷,以副朕笃念懿亲至意 。
——《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之九百五十一》
弘畅与弘旿,与大多嫡子、庶子一样,并不是“兄友弟恭”。而原本由嫡子弘畅这一支继承的爵位,最后却又落到了弘旿那一支。
按照《爱新觉罗宗谱》中的记载,康熙皇帝共有35个儿子(包括没有序齿的),胤祕,是最晚出生的,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五月十六日,生母是康熙帝的庶妃陈氏。但是,《清皇室四谱》中又记载,胤祕被封为亲王时的册文中,说胤祕是“皇考第三十四子”。另外,《清实录》中也确实记载着,在胤祕出生之后的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二月初一,康熙帝还有一个皇子出生,且在出生当天就夭折、没有起名字。而《爱新觉罗宗谱》中记载的康熙帝早夭的皇子“允禐”,也是“二月初一”这天出生的、也是在出生当天就夭折,但“允禐”的出生年份,却被记为“康熙五十二年”。
(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庚辰朔。皇子生,即于是日薨。未命名。
——《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七十七》
胤祕的生母陈氏,因为生育皇子,在雍正皇帝即位之初,被晋为贵人。《永宪录》中记载,雍正五年(1727年)十一月十九日,“生皇弟二十四阿哥”的贵人“白氏”去世。这里提到的“皇弟二十四阿哥”,如果按照序齿顺序,那就是指胤祕,但胤祕的生母是“陈氏”;如果按照未序齿的排行,康熙帝第24个出生的皇子,是胤禨,生母是平妃赫舍里氏。另外,《永宪录》中又将在雍正五年(1727年)去世的贵人“白氏”,称为“白贵人”。平妃赫舍里氏,是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六月二十日去世的;胤祕的生母陈氏,在雍正朝,确实是贵人的位份,所以,这位“白贵人”,应该是指胤祕的生母。
庚午。先朝贵人白氏薨。贵人籍苏州,生皇弟二十四阿哥,居宁寿宫。......丙子。起送先朝荣妃、白贵人金棺至妃衙门。
——《永宪录》
胤祕虽然是雍正皇帝的弟弟,但他与雍正的年龄差,足可以当雍正的儿子了。胤祕18(虚)岁那年,即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月初九,雍正皇帝便封胤祕,为亲王。虽然在同一天,雍正皇帝的2个儿子弘历、弘昼,也均被封为亲王,但这2位皇子的年龄,都比胤祕大。
谕宗人府。朕幼弟允祕,秉心忠厚,赋性和平,素为皇考之所钟爱。数年以来,在宫中读书,学识亦渐增长,朕心嘉悦,著封亲王。皇四子弘历、皇五子弘昼,年岁俱已二十外,亦著封为亲王。所有一切典礼,著照例举行。
——《清实录·世宗宪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七》
雍正皇帝给胤祕指定的嫡妻,还是来自雍正生母乌雅氏的家族。胤祕的老丈人,是乌雅·海望(《爱新觉罗宗谱》中记作海芳),他与雍正生母孝恭仁皇后,并不是同一支。海望的高祖父萨穆哈,与孝恭仁皇后的曾祖父额伯根,是亲兄弟。
胤祕共有4子7女,其中有1子6女,是嫡福晋乌雅氏生的,可见,胤祕与乌雅氏的感情,还不错。
胤祕与乌雅氏,先是一连生了3个女儿,到乾隆五年(1740年)十一月十九日,乌雅氏终于生下了一个儿子,他就是前文提到的,胤祕的嫡长子弘畅。这也是乌雅氏唯一的一个儿子。
弘畅还有3个庶出的弟弟:弘旿,出生于乾隆八年(1743年)九月三十日,生母是后来封为侧福晋的殷氏;弘康,出生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八月初八,生母是侧福晋钮祜禄氏;弘超,出生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九月十二日,生母是庶福晋陈氏。
虽然《爱新觉罗宗谱》中,将弘旿的生母,记作“侧福晋殷氏”,但史料中,有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二月,礼部递上的题为“为贝子弘旿之生母封为諴恪亲王侧福晋抄录宗人府清字原文事致总管内务府”的奏折。可见,殷氏是“母凭子贵”,才被封为侧福晋的。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十二月十九日,胤祕的嫡子弘畅,刚满17(虚)岁不久,被封为不入八分奉恩辅国公。《清实录》中记载,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二月初九,胤祕的庶子弘旿,被封为二等辅国将军。那年,弘旿是21(虚)岁。
授和硕諴亲王允祕子弘旿,为二等辅国将军。
——《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之六百八十》
可是,《爱新觉罗宗谱》中却记载着,弘旿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二月那次,是被封为“二等镇国将军”。史料中,也有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七月二十四日,宗人府递上的题为“为镇国将军弘旿已放副都统知会该旗事”的奏折。所以,弘旿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应该是被封为“二等镇国将军”,而非“二等辅国将军”。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月二十日,諴亲王胤祕病逝,终年58(虚)岁。胤祕的爵位,自然是传给嫡子弘畅。但作为庶子的弘旿,也因乾隆皇帝格外照顾,被封为了固山贝子。
谕曰:弘畅,系诚恪亲王嫡长子,著袭封諴郡王。其次子弘旿,乃諴恪亲王素所钟爱,著加恩封为贝子。
——《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之九百五十一》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二月二十七日,弘畅将自己的弟弟弘旿,给告了。
玉田县有个叫郭天玉的监生,找到弘畅,向他控告弘旿庄头卢密,仗势讹占土地。弘畅也没有替弘旿隐瞒,直接报了上去。乾隆皇帝便让军机大臣与刑部,一起展开调查。
諴亲王弘畅奏,玉田县监生郭天玉控告伊弟贝子弘旿庄头卢密,有倚势讹占地亩等情,请旨办理。得旨:军机大臣会同刑部查审具奏。
——《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之一千五十一》
经查明,弘旿的庄头卢密,确实讹占了郭天玉的土地。弘旿为了帮助自己家的庄头卢密,还派了一个叫刘成泰的护军校,去给通永道宋英玉打招呼,让他偏袒卢密。宋英玉便批示下去,叫玉田县帮忙办理。玉田县的县令金之忠,接到上司的命令,就将庄头卢密给放了。
谕军机大臣等:諴亲王弘畅奏,郭天玉控告伊弟贝子弘旿庄头卢密讹占旗地一案,交军机大臣、会同刑部查审。究出弘旿差遣刘成泰,将卢密呈词,送通永道衙门,该道宋英玉接收,随批遵化州,转行玉田县办理。该县金之忠,随将卢密释放等情具奏。
——《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之一千五十三》
宗室成员与地方官员相勾结,是犯了乾隆皇帝的大忌。于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三月三十日,乾隆皇帝下令,将弘旿的固山贝子爵位,以及弘旿担任的镶蓝旗满洲都统的官职,全都革退,还让军机大臣、宗人府,商量一下,怎么处罚弘旿。
前因绵德向礼部郎中秦雄褒相馈书籍等物,革伊王爵,弘旿岂竟不知?今敢遣人向地方官请托,此事断难宽贷。著将弘旿贝子、都统,全行革退,仍交军机大臣、会同宗人府议处。
——《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之一千五十三》
没过几天,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四月初二,宗人府等部门对弘旿的处罚结果出来了。宗人府等提议,应该将弘旿圈禁。另外,弘旿的父亲——諴亲王胤祕,也被查出,其生前与庄头卢密,也有些牵扯,宗人府觉得,应该将已故的胤祕,追夺王爵。但乾隆皇帝,内心还是偏向胤祕父子的。乾隆皇帝没有同意追夺胤祕的亲王爵位,也没有同意将弘旿圈禁。至于弘畅,乾隆皇帝说他也算没有包庇自家人,而且,弘畅在这件案子里,也需要赔钱,就不再加处罚了。
得旨:諴恪亲王,已经薨逝,所议追夺王爵之处,著宽免。至諴亲王弘畅,于郭天玉呈控卢密时,若不据实陈奏,或经他处告发,自应治以应得之罪。今弘畅据情入告,与兄弟不睦,本不相涉,且此案弘畅业有应赔之项,著加恩免其处分。弘旿已经革去贝子,亦著加恩免其圈禁 。
——《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之一千五十四》
弘旿被革职后一年,即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四月二十八日,乾隆皇帝又起用弘旿,让他担任正红旗汉军都统,但是,乾隆皇帝并没有完全原谅弘旿,让弘旿“革职留任”,如果弘旿在4年后的考核中,能顺利通过,才会真正原谅他。
又谕曰:弘旿前经获谴,革退贝子,今已一年有余,尚无大罪,著加恩补授正红旗汉军都统。但伊系弃瑖复用之人,仍著革职留任,四年无过再行开复。
——《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之一千八十一》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二月初四,乾隆皇帝将弘旿,由汉军旗都统,调为镶蓝旗满洲都统。但很快,在同年的四月十五日,乾隆皇帝又下旨说,弘旿“声名平常”,工作能力不怎么样,将其调去担任正红旗蒙古都统。
又谕,前因弘旿人尚明白,久任都统,是以改调满洲旗分。兹闻其声名平常,不能称职,著调补正红旗蒙古都统。俾令痛自悛改,以观后效,倘仍蹈故辙,定行从重治罪。
——《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之一千四百五十》
弘旿从满洲旗都统、调去蒙古旗都统的第2天,即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四月十六日,弘旿的异母哥哥弘畅,也被乾隆皇帝评价为“向来声名狼藉”;又因为当乾隆皇帝询问弘畅关于“收马事务”时,弘畅回答不上来,乾隆皇帝便革去了弘畅的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之职。
谕曰:弘畅向来声名狼籍,于办理收马事务,全无章程,经朕询问,复支吾巧辩,殊不称职,著革去领侍卫内大臣。
——《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之一千四百五十一》
过了没几天,即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四月二十日,乾隆皇帝批评弘畅、弘旿这兄弟俩,“不顾宗室体面”,罚弘畅3年的郡王工资,至于弘旿,则被罚10年的工资和养廉银。
丙子。谕曰:弘畅、弘旿,经朕屡次宥过,仍肆意妄为,不顾宗室体面,甚为可恶。弘畅著罚郡王俸三年,弘旿著罚廉俸十年,以示惩戒。
——《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之一千四百五十一》
就在同一天,乾隆皇帝还革去了弘畅的宗人府左宗正之职,并将弘畅从镶白旗满洲都统,调去担任正蓝旗蒙古都统。而镶白旗满洲都统的职位,由福长安担任。
调镶白旗满洲都统弘畅,为正蓝旗蒙古都统。正红旗满洲都统福长安,为镶白旗满洲都统。
——《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之一千四百五十一》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十月十七日,镶白旗满洲都统福长安,递上题为“奏镶白满洲旗参领依兰泰任人唯亲应参办折”的奏折。事情的起因是,福长安要派担任印务参领的依兰泰(也写作伊兰泰)去署理佐领,但依兰泰抗命不从,还一定要指派一个叫德喜的,代替他去署理佐领。乾隆皇帝便将依兰泰敢顶撞上司的行为,归咎为是弘畅担任镶白旗满洲都统期间,管理不严导致的。借着此事,乾隆皇帝说之前因为弘畅、弘旿,管不好满洲旗务,才将这兄弟俩,调去蒙古旗当都统,现在估计,弘畅、弘旿也管不好蒙古旗务。于是,乾隆皇帝便将弘畅、弘旿的蒙古旗都统职务,都革掉了,但也额外赏给弘旿一个奉恩将军的职衔。
弘畅、弘旿皆系近派宗室,因其尚可造就,故令伊等管理满洲旗务,不意竟将旗务办坏。朕向从宽,仍著管理蒙古旗。看来即蒙古旗务,亦难管理,若再因循日久,该二旗亦必染成恶习。弘畅,著革去都统,不必在内廷行走,令随朝班。弘旿,著革去都统,加恩赏给奉恩将军职衔,交宗人府约束。
——《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之一千四百六十三》
过了几个月,即乾隆六十年(1795年)正月二十九日,弘畅病逝了,终年56(虚)岁。
弘旿比弘畅长寿,活到了嘉庆朝。嘉庆四年(1799年)二月二十日,史料中有题为“为施恩弘旿,赏头等侍卫在大门上行走事”的上谕。但就在同年的十二月二十九日,史料中又有题为“为弘旿竟然耽搁祭祀太庙,著即革职圈禁在家,不得外出永不叙用事”的上谕。
到了嘉庆十四年(1809年)九月十四日,嘉庆皇帝因为过50大寿,就封赏那些还在世的“弘”字辈宗亲。弘旿就是在这天,被嘉庆皇帝封为奉恩将军,并被准许随班入朝。
弘旿现无职衔,著加恩赏给奉恩将军,准其随班入朝,以示睦族展亲至意。
——《清实录·仁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十八》
嘉庆十六年(1811年)五月初八日,弘旿病逝,终年68(虚)岁。
弘旿去世之后,由他的第5子永松(弘旿妾室王氏所生),承袭了奉恩将军的爵位。而弘旿的嫡出哥哥弘畅那边的爵位,则是传给了弘畅的长子永珠(弘畅侧福晋完颜氏所生)。
道光十六年(1836年)十二月初三,已经78(虚)岁的永珠,被革去了贝勒爵位,因为,永珠将他自己的侧室吴氏给打死了(尽管不是永珠亲自动的手)。这件事的起因,是永珠让人去吴氏的院子里取腌菜用的缸,但吴氏不肯,而永珠身边的侍妾灵儿,就借机挑唆、说吴氏的坏话,永珠便下令,责打吴氏。吴氏因为被打成重伤、又没有及时得到救治,最后身亡。
宗人府会同刑部奏:遵审贝勒永珠殴毙侧室吴氏一案,讯系太监王得禄听从下手,伤重致命。保祥、宋石头、王照芳等帮殴,侍妾灵儿挑唆同谋,分别按律定拟。
——《清实录·宣宗成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九十二》
永珠的贝勒爵位被革之后,道光皇帝并没有让永珠的儿子,承袭这个爵位,而是将该爵位,给了永珠的叔叔弘旿那一支。弘旿的第5子永松,早已经在道光七年(1827年)四月十九日病逝,终年46(虚)岁,承袭永松奉恩将军爵位的,是永松的第2子绵勋(永松妾室兆氏所生)。道光十六年(1836年)十二月十四日,宗人府有递上题为“为已革贝勒永珠之爵将绵勋等带领引见事”的奏折。道光皇帝见过绵勋后,对他还是挺满意的,就将永珠的爵位,给了绵勋,但绵勋是永珠的侄子,所以,要降一等承袭,为固山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