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61年,蒋介石在台湾收到了一封毛泽东发来的电报。经过一番思考,他决定阅读这封电报。
老蒋偶然一瞥,心中大惊,当晚便紧急调派大量警卫,将自己的住所严密防护起来。
【杀鸡儆猴】
1961年秋季,一封从海外发来的电报让蒋介石逃过了一次暗杀。这封电报由毛泽东亲自安排发送,内容简洁明了:“蒋先生,有人已潜入台湾意图行刺,请务必提高警惕。”
蒋介石带着国民党残部逃到台湾后,国共之间的积怨已深。然而,面对这种情况,毛主席为何仍然决定帮助蒋介石?
尽管蒋介石在历史上对我党采取过极端手段,但在台湾问题上,他与毛主席持有相同的立场,即坚决维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面对美国在背后的种种干预,蒋介石坚定地拒绝了"两个中国"的构想,这一立场有效遏制了美国的干涉企图。
此次暗杀事件源于蒋介石在台湾对台独势力的严厉打压,策划这一行动的幕后主使是台独阵营中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元老级人物。
倘若允许此人行刺蒋介石,即便失败尚可接受,一旦得手,台独势力必将更为嚣张,美国的图谋也将如愿以偿,这对台湾的回归将构成巨大灾难。
蒋介石接到大陆发来的电报时,内心充满犹豫。他纠结的不是别的,而是要不要看、信不信。他心里明镜似的,明白自己与大陆之间早已没有往来的可能。当手下告诉他这是毛泽东发来的电报,他更加疑惑。经过一番挣扎,他终于拆开了这封不知是吉是凶的信件。
一打开文件,他瞬间愣住了,竟然有人计划暗杀他,更让他意外的是,这消息是从大陆传来的。他脑子里冒出一堆疑问:这是对方设的圈套,还是真有其事?冷静下来后,他决定信任毛主席。毕竟,和毛主席打了这么多年交道,他清楚毛主席的品性。
那天晚上,蒋介石的安保措施明显加强了,他住的地方和办公场所都增加了守卫。他这么做不仅是为了自身安全,更是为了打击那些支持台独的人。他希望通过这次行动,向那些在暗处或国外的台独分子发出警告,让他们明白对抗是没有出路的。蒋介石想用这种方式让这些人放弃台独的念头,看清形势。
【转变】
此次暗杀事件的策划者是廖文毅,他在台独运动中属于资深人物。当时在台湾遭到通缉,他逃往日本避难。借助美国和日本的援助,他迅速组建了“台湾独立统一战线”,并自封为“总统”。
此后,他背负上了“汉奸”的骂名,曾经的总统光环成了他人生中抹不掉的污点,也开启了他被严密监控的余生。
廖文毅最初并非如此,作为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他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从小就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家族的精心栽培下,他展现出卓越的才能。他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常常通过文字抒发对台湾和故土的深厚情感。那时的他,怀揣着满腔热情,对未来充满远大抱负。
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最终改变志向,放弃了文学领域,转而投身机械工程的学习与研究,并在该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返回台湾后,他满怀雄心,决心为台湾的发展贡献力量。通过自身努力,他在当地赢得了不少认可和声誉。
正值台湾亟需推进建设之际,廖文毅抓住了当地对各类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顺利出任台北市工务局长等多个要职。在此期间,他再次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文学才能,为台湾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廖文毅创作了大量爱国题材的作品,这些文章广受赞誉,使他在文学界的声望不断提升。随着越来越多的赞美和追捧,他对权力的渴望也日益增强。
廖文毅对现状感到不满,决定投身政治领域。恰逢台湾地区进行参政员选举,他立即报名参选。他自信凭借自身的影响力,定能成功当选这一职务。
事情的发展正如廖文毅预料的那样。凭借他的名气和影响力,他的得票数一度与另一位候选人旗鼓相当。然而,在选举的紧要关头,民政处长暗中操控,采用不正当的方式削减了廖文毅的票数,导致他最终落选。
当时他对蒋介石掌控的国民党逐渐产生了抵触情绪,但这种不满并未达到让他与政府为敌的程度。然而随后的"二二八事件"成为了转折点,这一事件使他彻底丧失了对国民党的信任。
1947年2月某日,一名年约40岁的妇女在街头售卖香烟,突然几名台湾省专卖局的稽查人员与警察出现,未作任何解释便强行没收了她的香烟和现金。
这位女士坚决不同意,直接跟检查人员理论起来。她强调自己带的烟都是正规渠道买的,已经依法交过税,属于合法商品。她坚持要求对方把没收的香烟和钱款全部退还给她。
路边的喧闹声和哭喊声迅速吸引了周围群众的注意。一名警察情绪失控,用枪柄猛击一名妇女的头部,导致她当场昏迷。几名试图阻拦警察离去的市民也遭到暴力殴打,其中一人因伤势过重不幸丧生。
事件持续发酵,次日大批民众和知识分子涌向行政公署,要求严惩涉事查缉员和警员。然而,卫兵出面阻拦,导致冲突升级,最终酿成更多流血事件。
廖文毅察觉到一个可以挑战蒋介石的时机,他迅速动员民众参与街头示威和集体停工,同时借此机会发表文章,详细列举了蒋介石治理下台湾存在的种种弊端。
然而,蒋介石的势力远比他预想的稳固,并非轻易能撼动。没过多久,廖文毅便因触怒当局,成为了通缉令上的目标。
他离开台湾后,辗转逃到日本。在那里,内心的不满和愤怒日益加深。受到日本和美国势力的影响,他的思想逐渐走向极端,最终背离了国家立场,开始鼓吹台湾独立的主张。
【刺杀】
即便流亡日本,他仍未放弃推翻蒋介石的念头。然而,作为一个手无寸铁的文人,他拿什么去对抗手握重兵的蒋介石?就在他陷入困境之际,身边的一位谋士献上了一条计策:“要打垮敌人,就得先除掉他们的首领。只要蒋介石倒台,国民党群龙无首,台湾自然就会脱离控制,实现独立。”
廖文毅的这一念头将他推向了不归路,他立刻发布了一项悬赏,号召各路高手去刺杀蒋介石。消息传到了在日本避难的郑松涛耳中。郑松涛本是台湾人,曾经任职警察,但因沉迷赌博,在台湾被债主追讨,不得已逃到日本过着艰难的生活。
廖文毅与郑松涛达成协议,只要郑松涛执行刺杀蒋介石的任务,无论结果如何,他都将获得500两黄金作为报酬。如果成功刺杀蒋介石,郑松涛还将额外获得500两黄金。面对如此丰厚的奖励,郑松涛信心满满,誓言必定带回蒋介石的首级。
1961年10月,郑松涛秘密潜回台湾,伪装成记者的身份,成功与老朋友岳安和取得了联系。
岳安和现在是一名警察,郑松涛在他面前不停地吹嘘自己在日本的经历,说自己已经当上了记者。郑松涛这次来找岳安和,是想写一篇关于蒋介石的报道,特意来打听蒋介石的各种情况。岳安和很高兴看到郑松涛终于走上了正轨,于是把自己知道的都告诉了他。
郑松涛原以为自己的安排完美无缺,却不知我党早已掌握了他的动向。正当他准备按计划行事时,突然察觉到街上的不寻常之处:路边警察数量明显增多。更让他警觉的是,他目睹自己的朋友与蒋经国会面,两人似乎在交谈。这一连串的异常让他明白,自己的行踪可能已经败露。
郑松涛匆忙离开台湾,试图躲避蒋介石的追捕。然而,蒋介石早已下令特务严密监视他的行踪。经过一番追踪,特务们最终在日本成功定位了郑松涛的位置。
由于郑松涛与廖文毅关系密切,而廖文毅背后有美国势力撑腰,特务们不敢轻举妄动。为了不引起外界注意,他们决定采取隐蔽手段,确保郑松涛的死不会被人察觉。
特务们周密策划,导致郑文涛在铁轨上丧生,场面极其惨烈。廖文毅得知此事后,意识到这是蒋介石对他的警示。郑松涛的死亡让他开始担忧自己是否也会成为下一个目标。这种恐惧逐渐加深,最终在蒋介石的压力下,廖文毅被迫返回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