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出的那些讲抗战时候的电视剧,真是越来越离谱了。剧里的八路军简直就像超人一样,厉害得不得了,好像神仙下凡似的。而那些日军呢,弱得跟啥似的,智商感觉都不在线。结果网上都传开了个笑话,说日本人竟然花了整整八年时间,才从中国“逃”出去。
说实话,那时候的日本侵略者可不是好惹的。七七事变一闹起来,没几个月,他们就把华北华东给占领了,连南京国民政府的老巢都给端了。那会儿,国内好多人都觉得没戏唱了,灰心丧气,还有人开始嚷嚷说国家要完了。
这时候,由于打了几场胜仗,国内又冒出了个“很快就能打赢”的说法,这想法跟之前的完全相反。
咱们现在是得考虑,是眼瞅着国家遭殃,还是说能迅速把日本侵略者赶出去,把东北和台湾给收回来?
在那个大环境下,毛主席提出了一个超牛的战略——《论持久战》,这策略真是绝了……
在抗战还没开始前,日本就已经崛起为一个厉害的帝国主义大国,算是“亚洲老大”了。他们的军事力量特别强,远远超过了又穷又弱、总是打仗的中国。
所以,日本军方才多次大胆声称,“短则一月,长则两月,顶多三月,中国必败。”
从1937年大战全面爆发,一直到武汉被占领,日本只花了短短一年四个月,就猛地攻下了中国东南的大片土地,总面积超过160万平方公里。他们攻下了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武汉这些大城市。那时候,咱们中国的正规军损失惨重,超过了一百万人。
有人会这么想也不奇怪:“中国的武器装备哪比得上日本啊,战斗力更是被日本甩几条街,要是真打起来,肯定输,再打的话,那就更没救了。”
当然,要是大家都这么想,中国早就完蛋了。
中国军队英勇无畏,跟日本军队打了好几场大战,把日本说的“三个月打下中国”这种话彻底给驳倒了。没办法,日本只能在中国战场上增加更多的兵力。
结果,国内又出现了一种新说法:“日本帝国主义靠的是军事上的强大,想快点打赢我们。但只要我们挺得住,熬过三到六个月,美、英这些国家肯定会来帮忙,到时候战争就能解决了。”这就是所谓的速胜论。
台儿庄战役打赢后,“快速胜利”的说法就火了起来。有人直接说:“这一仗就像是决定性的大战,日本鬼子打了败仗,离垮台就不远了。”
其实,就连共产党内部也有一部分人持有“快速胜利”的观点。
毛主席既不赞成“亡国论”,也不认同“速胜论”。他觉得:“正面战场的抗日战争,肯定会是一场持久战。”并且,他还特意向国民党方面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战略计划。
敌人猛攻进来时,咱们得在外围安排足够的兵力,这样才能跟里面的主力队伍打好配合,给敌人制造麻烦,减少自己的压力,最终形成一个对持久抗战有利的军事和政治局面。
蒋介石接到毛主席的提议后,觉得那主意真挺巧妙,心里琢磨着也许真该那么办。但转念一想,自己和毛泽东斗了十多年的智,他怎会无缘无故给自己好建议?
最后,蒋介石没听毛主席的劝,结果国民党军队就错失了跟日本鬼子在黄河以北打持久战的机会。
毛主席从来都不买“速胜论”和“亡国论”的账。他觉得这两种说法害处可大了,心里头直想好好反驳一番。
在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里,毛主席深入钻研理论并总结了经验教训。到了1938年5月26号到6月3号,他在延安的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给大家上了一课,讲的内容就是长达五万多字的文章——《论持久战》。
毛主席一开口就直奔主题:“中日这场仗,跟别的仗不一样。它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咱们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跟帝国主义日本之间,打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
这场仗有四个明显的情况:“敌人力量大,我们力量小;敌人规模小,我们规模大;敌人在倒退,我们在前进;敌人帮手少,我们帮手多。”
日本在军事、经济还有政治组织方面,确实比中国强一些,但它毕竟是个小国家,地方小,人口少,兵力也不够,资源也匮乏。再加上它发动的侵略战争是不正义的,自然就很难得到大家的支持。反观中国,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我们有中国共产党和军队作为抗战的中坚力量,能把全国人民都团结起来一起抗日。
所以,毛主席总结说:“基于这些特点,中日之间的这场战争肯定会打很久,但最终赢的肯定是中国。”
毛主席提前想到了抗日战争会经历的三个时期:
一、日本靠着强大的军力,侵占了中国好多大城市和地区。而中国呢,虽然失去了大片土地,但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形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进入了战略防守阶段。
二、日军那时候因为打的地方太多,兵力不够用,所以没法再继续猛攻了,只能转为守住他们已经占领的地方,进入了战略对峙的时期。这个阶段,也是抗日战争里头最难熬、最不容易的一段日子。不过呢,要是咱们中国能一直团结一致,坚持打持久战,那慢慢地,咱们就能由弱变强,熬过这个阶段。
三、说到最后,那就是战略大反攻的时候了。咱们中国得靠自己的力量为主,不过也得借助国际上的帮忙,一块儿把失去的地盘夺回来,争取把抗日战争打个漂漂亮亮的大胜仗。
在《论持久战》这本书里,毛主席清楚地说明了咋样才能打赢抗日战争的策略和方法:
抗日战争,咱们得打持久战,这是总的策略。得在防御的时候,瞅准机会就出击;持久战里头,也得想办法快点解决战斗。就是说,咱们得在内线作战时,瞅准外线机会打出去,而且得打那种速战速决的进攻战。得主动点,机灵点,还得有计划地组织战斗,把敌人给干掉。
在防御的时候,我们主要靠的是运动战,游击战和阵地战只是帮忙打下手。等到两边僵持住了,游击战就成了主打,运动战和阵地战在旁边协助。最后到了反攻的时候,运动战又挑起了大梁,游击战和阵地战还是辅助的角色。
《论持久战》里头讲的东西,后来基本都应验了。抗日战争真的是像毛主席1938年那会儿说的,先来了个战略防守,接着就是战略对峙,最后来了个战略大反攻,三个阶段一个不落。
在《论持久战》里头,毛主席不光说了未来的事儿,他还提前看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子。他说,这场仗,规模会比20年前那场大得多,狠得多。并且,他直截了当地讲了,希特勒这家伙,肯定会跟其他几个大国干上一仗,这事儿没得跑。
《持久战理论》问世那会儿,离二战打响就差一年四个月了,而距离张伯伦讲出那句“我给世人带来了和平”的名言,也仅仅只剩下四个月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