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向来很看重血缘关系,在生孩子这事儿上,没人愿意当那个啥也没干就白捡便宜的爹。特别是皇室,因为家底厚实,生孩子这事儿涉及到的利益太大了,所以在这上面绝对不能马虎,谁也不想落得个“忙活半天给他人做嫁衣”的下场,那简直太丢人了。但话说回来,就算是这样,中国历史上还是有两位皇帝,他们的出身让人议论纷纷,一个是被叫做“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另一个就是曹魏的明帝曹叡。
咱们之前聊过秦始皇的出生谜团,不管怎样看,吕不韦和赵姬私下生子再偷梁换柱的说法,都不太站得住脚。不过,说到魏明帝曹叡的出身,那可真是越琢磨越让人心里发毛。
尽管大家可能觉得曹操、曹丕这样精明的人,肯定不会让这么重要的事儿有漏洞,但说实话,曹叡的出身确实让人琢磨不透,感觉好多地方都讲不通。咱们也别啰嗦了,直接来看看具体的情况和分析。
【曹叡的身世有何谜点?】
曹叡的妈妈是汉末时的大美人甄宓,就是那个传说中被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都看上,让好多人脑补出一段段情感纠葛的那位绝世佳人。
甄宓她们家在冀州中山那可是响当当的大户人家。袁绍为了让自己在冀州的位子坐得更稳,就和他们家攀上了亲,这样一来,甄宓就嫁给了袁绍的儿子袁熙,成了袁家的一份子。
后来,袁绍经过一番努力,成功摆平了公孙瓒,把幽州这块地方给占了下来。按照“好处不能给外人”的道理,袁绍直接让自己的儿子袁熙去管理幽州,让他当上了幽州的刺史,这样幽州这个“分公司”就算是交给了袁熙来负责运营了。
袁熙跑到幽州去了,但为了孝顺,他把漂亮的老婆甄宓留在了邺城,让她帮忙照看老妈。
官渡一战,曹操把老对手袁绍给打败了,心里那叫一个痛快,就像卸下了个大包袱。不过,袁绍虽然败了,但他的影响力还在那儿摆着,曹操也没敢轻举妄动。他一直等到袁绍真的走了,也就是袁绍去世后,才开始琢磨着怎么攻打河北。到了建安九年的八月,曹操的军队总算是打下了邺城。
(建安)九年……到了八月,审配的侄子审荣,在夜里偷偷打开了他负责守卫的邺城东门,放军队进来。审配率军迎战,结果打了败仗,审配被活捉,后来被处死,邺城就这样被平定了。(根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
曹丕那会儿也跟着军队打仗,当他冲进袁伯伯家里头,一眼就在人群中瞅见了甄宓,心里头立马就冒出个念头:“我得帮袁熙兄弟照看照看他老婆。”于是,他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硬是把甄宓娶回了家当媳妇。瞧瞧,这父子俩还真是一个德行,曹丕这么干,简直就是给他那个爱往寡妇家跑的老爹来了个实际行动上的致敬。
结婚后,甄宓给曹丕生了两个孩子,一个是儿子曹叡,另一个是女儿东乡公主。
曹叡打小就长得俊,跟别的孩子不一样,特别出众。他小时候就特别机灵,啥都知道,记性还好得不得了,看过的东西都能记住。说白了,就是模样可爱,脑袋瓜又灵光。
爷爷和孙子之间,天生就容易有种特别的亲近感。而曹操呢,他又是个特别有远见卓识的人,对接班人的教育特别上心。所以他这个大孙子曹叡,他真是打心底里喜欢,总爱把曹叡留在身边,教他读书学习,就连去朝廷上班,也愿意带着曹叡一起。曹操还经常夸奖曹叡,给他树立好形象,就好像是在说,有了曹叡,他们老曹家的家业,传个三代是稳稳当当的。
皇帝的儿子从小就很聪明,跟别的孩子不一样,武帝看了很惊奇,说:“咱们家三代人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了。”
从上面的情况来看,曹操很明显是把曹叡看作是个出色的皇孙。曹操给出的这个政治暗示,在职场上来说,那影响力和意义可太大了。
说不定曹叡在其中也帮了忙,但不管怎样,曹丕最后还是赢了自己的弟弟曹植,从老爸曹操那里得到了接班人的位置。
公元220年,也就是延康元年,曹操离世,他的儿子曹丕接手了魏王的位子。就在那一年五月,年仅十五岁的曹叡被赐予了武德侯的封号。曹叡,他就是后来曹丕的儿子。
明帝名叫睿,字元仲,他是文帝的太子。他一出生就受到太祖的宠爱,太祖总是让他待在身边。到了十五岁那年,他被封为武德侯……(根据三国志里的明帝记载)
上面说的事儿一点破绽都没有,曹叡因为天生聪明,被爷爷曹操看作是理想的继承人,后来老爸曹丕当了皇帝,就给他封了个武德侯的爵位,这有啥不对劲的吗?
问题就在于曹丕当上皇帝后,对儿子曹叡的态度特别不对劲,完全不像个亲爹该有的样子。这就让人挺不解的,曹叡明明是他老爹曹操的心肝宝贝,曹操甚至还明里暗里表示曹叡就是曹家未来的老大。那曹丕为啥就不喜欢曹叡呢?曹叡到底是哪里得罪他了?
曹丕当上皇帝的第二年,黄初二年那会儿,也就是公元221年,他把曹叡的亲妈,甄宓皇后给逼死了。说起来原因也挺可笑,就是因为甄宓在后宫争风吃醋,老爱抱怨。最让人震惊的是,曹丕杀甄宓的手段那叫一个残忍,简直就是恨到骨子里了。他让人把甄宓的头发披散开来遮住脸,嘴里塞满糠,意思就是让她到了阴曹地府也没脸见人,没法申诉。更过分的是,他还不按祖宗规矩来,用了“卒”这个字来描述甄宓的死,而不是皇后该用的“崩”。
曹叡先是倒霉,因为老妈的事儿被贬成了平原侯。后来,曹丕又把他过继给了没有亲娃的新皇后郭女王,还让他当上了平原王。不过,曹叡因为老妈去世,心里头一直不太痛快,开始对郭女王爱答不理的。但慢慢地,他想开了,跟郭女王处得跟真母子似的,挺和睦的。
文帝见郭皇后没孩子,就下令让郭皇后养皇帝。皇帝心里头因为亲妈下场不好,一直不太痛快。但没办法,他还是得好好对待郭皇后,天天通过宫女问候她。郭皇后呢,也知道自己没孩子,所以对皇帝更加疼爱。
搞定甄宓的事情后,曹丕心里其实对曹叡也一直不太感冒,挺防着他的。一开始,他打算让徐姬生的京兆王曹礼来继承大位,所以拖着不立太子,故意冷落曹叡,好给曹礼多留点准备时间。
再说说曹丕那会儿,他对自个儿那个出色的儿子,真的是从头防到脚。曹叡小时候在曹操身边,常进出宫廷、朝堂,学着处理政事,也跟不少大臣混得挺熟。可到了曹丕这儿,就完全反过来了,他压根儿不让曹叡沾边政务,更别说学习了,就直接让他在家待着,哪儿也别去。
后来,曹叡有次跟着曹丕去打猎,碰到了一对鹿母子。曹丕一箭把母鹿给射死了,接着又叫曹叡去把小鹿也射了。曹叡眼泪哗哗地说:“父皇已经把母鹿杀了,我实在下不去手再杀它孩子。”曹丕一听这话,心里有点触动,就改变了主意,打定主意要立曹叡当太子了。
黄初七年,也就是公元226年的5月16号,曹丕病得很重,这时他才决定让曹叡当太子。他还写下遗书,让曹真、司马懿、陈群和曹休一起帮忙治理国家。结果,第二天曹丕就没了。你说这事儿奇不奇怪,曹叡这太子之位,竟然是老爸快不行的前一天才定下来的,这在咱们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头,可真是少见得很啊!
上面说到曹丕对待曹叡和他母亲的方式挺奇怪,再加上后来陈寿在《三国志》里写的,“三年春正月丁亥……皇帝在嘉福殿驾崩,当时三十六岁。(三国志·明帝纪)”。这些让人心里犯嘀咕,曹叡说不定真不是曹丕的亲骨肉。咱们算算,曹叡在景初三年(239年)去世时是36岁,那他应该是建安九年(204年)生的。就算按古人虚报两岁来算,曹叡也应该是205年出生的,这身世啊,确实挺让人琢磨不透的。
【背后的逻辑辩证】
在聊曹叡的出生背景前,咱们得先夸夸写《三国志》的陈寿,这哥们儿在史学界那可真是没得说。他在书里写了曹丕当上皇帝时曹叡15岁,还写了曹叡走时36岁。拿前者算算曹叡的出生,挺靠谱,但要是拿后者来算,那可就乱套了。咱们是蜀汉那边的人,好多事儿也都是听来的,所以咱们不瞎猜,就留下两段自己打架的材料,让大家自个儿琢磨琢磨。再说了,我这也不算直接给领导拆台,就是写文章不那么严谨罢了。但我要说的、想表达的,都给出线索了,聪明的读者都是侦探,自个儿去破解真相吧。
曹睿的真实身世,咱们现在已经没法确切知道了,能做的也就只能是瞎猜一下。不过说实话,要按逻辑来琢磨琢磨,我还是觉得“曹叡可能压根就不是曹丕的亲骨肉”这个说法更靠谱些。
首先,陈寿给出了两个相互冲突的说法,但我更倾向于相信最终的结果数据,而不是过程中的数据。在给人写传记的时候,通常不太可能会把一个人的寿命这种关键信息给搞混。
再来说曹丕对待曹叡和他妈的态度,真让人怀疑曹叡到底是不是他亲生的。你爸明确指定的继承人,人家也没啥大错,你咋能这么狠心地对待他们呢?你把甄宓给杀了,还用糠塞住她的嘴,是不是怕她到地府里说出啥见不得人的事儿?你一辈子都跟防贼似的防着曹叡,这到底是为啥呢?
没错,曹叡要是曹丕的亲生骨肉,曹丕把皇位传给他就合情合理了。不过这事儿吧,其实也不是没别的可能。
曹丕当上皇帝的过程其实挺坎坷的,特别是跟他弟弟曹植比起来,他一开始并没占到什么便宜。曹丕身上还背着个曹冲死亡的事儿,让人感觉曹冲一死,曹丕就是捞到好处最多的那个。那时候,好多证据和说法都往曹丕这儿引,说他动机最大,嫌疑也最大。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爷爷直接传位给孙子的例子并不少见。因此,曹叡自小便深得曹操的喜爱,这在曹丕和曹植争夺皇位时,给他加了不少分。所以,曹丕早期对曹叡的态度挺好,可以说他对曹叡相当宽容。
曹丕当上皇帝后,得给人养妻儿,还靠人家的孩子才坐稳皇位,更离谱的是,还得让那孩子以后继承自己的家业。这事儿想想都让曹丕觉得憋屈得慌。他一气之下,就用很狠的手段把甄宓给杀了,接着又使劲打压曹叡。
曹丕把甄宓给杀了,这事儿真是挺奇怪的。甄宓可是皇后啊,就算后宫里争风吃醋,按理说不也应该先找郭女王她们这些人的茬吗?后宫里哪能没个规矩尊卑呢?哪有争宠争到直接对皇后下手的?而且还不是小打小闹,是那种一下子就把皇后给废了的狠招,还特别侮辱人!
但如果咱们真去琢磨曹丕的权力是怎么来的,一下就能想通了。曹丕跟他老爹不一样,他的权力可不是靠自己上阵杀敌拼出来的,所以他特别得靠那些有权有势的大家族。他用了陈群想的“九品中正制”,这不就是他在跟那些大家族分蛋糕嘛。就像郭女王背后的郭家,还有司马懿背后的司马家,陈群背后的颍川陈家,钟繇背后的颍川钟家这些,他们之间都有着扯不清的利益关系。后来,郭太后还成了司马家的政治门面,这事儿就说明了一切。
要想郭女王当上皇后,甄宓就不能留在世上,这样士族集团才能把自己的利益放到最大。
不过,曹叡是曹操亲自挑选的继承人,哪是你曹丕说废就能废的。朝廷里还有好多曹操时代留下来的老臣,他们绝不会让你曹丕乱搞。在曹叡被曹丕排挤的那段日子,像重臣卫臻这些人,经常去曹叡府上探望。曹丕拐弯抹角地打听曹叡的情况,他们只是一味夸曹叡懂事有品德,别的什么都不提。说白了就是:先帝曹操选的人肯定没错,你自己看着办吧。
曹丕把郭女王提成了正室后,心里盘算着,如果能和她生个儿子,那阻止曹叡继位就更有底气了。可惜啊,曹丕平时生育能力挺好的,这时候却偏偏生不出儿子了。没办法,最后只能把曹叡过继给郭女王当儿子。虽然这儿子不是亲生的,但名义上的归属权可得攥紧了。
这时候,有朋友就好奇了,曹丕当皇帝后,他十个儿子里还有五个活着呢,咋不挑别人当继承人呢?其实曹丕也琢磨过这事儿,比如说他考虑过让徐姬生的曹礼当太子。但问题就出在“名不正言不顺”上,那些孩子想坐稳龙椅可不容易。毕竟曹叡是正儿八经的嫡长子,还有曹操亲自认可,曹丕那些庶出的儿子,除非曹丕费心费力给他们铺好路,他们自己也得有两把刷子,不然想当皇帝那是难上加难。就因为这样,曹丕一直到快咽气那天,才定了太子的人选。
曹丕为啥最后认了曹叡当接班人呢?说白了,就是他自己身体不行,再加上曹叡那次政治立场站得刚刚好,就是那回不忍心杀鹿那事儿,让他动了心。
大家可能常常觉得,曹叡不忍心杀那个没了娘的子鹿,是因为他心慈手软。但在玩弄权力的人眼里,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曹丕会因为曹叡看上去善良,就轻易被感动吗?曹叡真正想跟曹丕说的是:我以后不会因为要给妈报仇,就去害你的其他孩子。我妈都没了,让我再杀你的孩子,我可做不到。
说白了,按我的看法,曹丕最后把皇位传给曹叡,其实也是挺无奈的。不过这些事儿吧,也没个确凿的证据。你们觉得呢?
【一点现实思考】
职场这事儿,说法多样,各有各的体会。咱们就来唠唠几乎人人都碰上的职场经历吧。
打从小时候起,咱们心里就老琢磨着要随心所欲,觉得只要手里头有了更大的权力,站上了更高的位置,那自由肯定就跟着涨。可这一路跌跌撞撞走过来,突然间就醒悟了,原来头顶上那看不见的“规矩圈”一直都在,非但没少,反而感觉更紧了。
想当年大学毕业,刚混进职场那会儿,真是年少轻狂,根本受不了职场里那些憋屈事儿。老员工的建议听不进去,头头的安排觉得莫名其妙,各种规章制度都不当回事,对那一套秩序更是看不上眼……这都是啥乱七八糟的啊?我就挣那么点儿辛苦钱,凭啥得操那么多心?大家不都是人嘛,凭啥我就得听你们的?不就是因为我现在是个小职员嘛?谁也别小看谁,风水轮流转,你们咋就知道我日后当不上领导呢?
过了好些年,我终于坐上了管理的位子,但奇怪的是,本以为能大展拳脚,却发现反而没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像资源怎么分、好处怎么摆平、任务怎么分派、计划怎么做、错误怎么改正、团队怎么带、路线怎么调整、突发情况怎么处理、风险怎么防……这些事一股脑儿砸过来,让人一时间不知道该咋办。
可能过了好些年后,我不再干那份稳定的工作了,开始随心所欲地去体验生活。经过一堆波折和挑战,吃了不少苦头,我才彻底领悟:不管是在工作上还是日常里,规矩限制到处都是,差别就在于有多少,还有自己能不能扛得住。一个真正长大的人,必须打心底里接受一些该有的限制。咱们可以说这是责任、该尽的义务,或者说是命,都行。
拿曹丕来说吧,就算他爬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了掌管天下的大人物,那又怎样呢?他能甩掉背后那股神秘的力量吗?曹叡究竟是不是他亲生的孩子,这事儿其实没那么重要。关键的问题是,不管他心里乐不乐意,把皇位传给曹叡,对他来说都是最明智的决定。
现在啊,很多人动不动就挂在嘴边的是“我心情不好了”这类没啥重量的话,这其实挺不成熟的。有些人,他们有能力也有底气直接对那些让自己不爽的人和事说“不”,但大多数人并非如此,而且他们也不会真的关心你心情好不好。
网上好多朋友,一看到自己不赞成、搞不懂的言论,立马就开喷,一顿狂轰滥炸,喷完了心里还觉得挺痛快,但这真的没必要。一来,你未必就是对的;二来,被你喷的那个人可能压根儿就不在乎;三来,要是碰上个较真的,反过来怼你几句,那你不就是自己找不痛快嘛。
。
学问越学越多,修身养性却得慢慢放下杂念。人活到一定岁数,真该给自己的生活瘦瘦身了。那些没意义、不必要的事儿,干脆就别去碰了。像那种没效果的社交、没盼头的死磕、没价值的固执、还有花大价钱的虚荣,不都该扔掉吗?
生活里处处藏着学问,懂人情世故就是写好人生这篇大文章。当一个人修炼到一定火候,他肯定会明白哪些事儿、哪些人、哪个时机得让步和找平衡。这可不是在糊弄事儿,而是减少内部争斗,节约成本的聪明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