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乾嘉道三朝颇具声名的名臣吴熊光,于其所著《伊江笔录》里,记述了自身在乾隆年间一段曲折且饱含艰辛的仕宦历程。
乾隆三十九年,吴熊光由正六品的内阁侍读擢升为刑部郎中。因其具备卓越的行政才能,于刑部履职期间政绩斐然。旋即,在京察考核中,吴熊光因表现出众,被记名举荐,获保送都察院御史之位(正五品)。
彼时,刑部尚书一职由大学士阿桂担任。阿桂颇为赏识吴熊光,遂做出决策,注销吴熊光御史之职,转而将其保送为小京堂(即各寺、院之主官或副官)。
然而,若将御史之职注销并改任为小京官,此举措需获吏部认可。阿桂身为首席军机大臣,鉴于其地位与影响力,吏部通常会卖予他几分薄面。但吴熊光却并未领受这份情。究其原因,彼时和珅身兼吏部尚书之职,而吴熊光与和珅关系不睦,故不愿承和珅之情谊。
然而,出乎吴熊光预料的是,其于御史之位竟持续履职长达十数载。直至乾隆帝暮年,吴熊光方获擢升,晋为四品小京堂。这看似仅一阶之距,却致使吴熊光蹉跎了十余年宝贵时光,恰如古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所印证的那般。
从上述史料来看,若未以审慎态度深入研读,实难洞察其中深意。这些史料实则揭示出一个关键要点,即在清代的官僚体系中,都察院各道御史所处地位颇为微妙,其升迁之路亦荆棘丛生。
【先来了解一下都察院御史这个岗位】
在明清时期的官僚体系架构中,都察院作为与六部并行且地位显要的机构,统辖着六科、十五道、五城督院、宗室御史处以及稽察内务府御史等诸多下属单位。鉴于本文论述核心聚焦于御史职能,故着重阐述十五道御史相关内容,其余部分暂不赘述。
十五道依据省区进行划分,基于各省事务的繁简程度,其人员配置呈现差异化。就十五道职官设置而言,各道均设有掌印监察御史,此职位为正四品,满、汉官员各占一人。至于一般监察御史,各道的员额数量并不一致。
以京畿、江西、浙江、福建、湖广、河南、山西、陕西等八道为例,此八道皆按定制,各设满、汉官员各一名;江南道则较为特殊,满、汉官员各置三人;山东道亦遵循特定规制,满、汉各设二人。而其余诸省,仅设掌印御史,未另设普通监察御史。据《大清会典》所载,十五道御史之总数共计137人。
值得留意的是,十五道御史的职责范畴,不仅涵盖对该省事务的稽核,亦涉及对京内各衙门事务的查核。以河南道为例,其承担着对内阁、顺天府以及大兴、宛平这两个京县的稽查任务;山西道则负责对兵部、翰林院、六科、中书科以及户部仓场衙门的查察;山东道亦肩负起对刑部与太医院的稽察等工作。
【清代的御史为何难升迁?】
在封建职官体系中,御史一职向来具有较高地位。然而,于明代,御史虽身负重要职责,却仅为七品京官。尽管其品级较低,然任职门槛颇高,故而在当时的官僚体系中,此职位备受瞩目,为各方所竞相争取。
在明代的职官制度体系下,出任御史一职者,皆需拥有进士出身,且选拔范围限定于新科进士群体。至于做出如此选拔规定的缘由,实则不难洞察。御史肩负着对文武百官乃至帝王进行监察的重要职责。那些长期浸淫于官场之人,在履行纠察弹劾之责时,往往因诸多顾虑而瞻前顾后、犹豫不决,难以充分施展其监察职能。相较之下,新科进士恰似初涉世事的孺子,无畏无惧,这一特质与监察御史的岗位要求高度契合。
另外,在明代职官选任体系中,知县亦有机会膺选御史之职。盖彼时御史常被差遣至各省充任巡按御史,而知县长期任职基层,于钱粮、刑名等政务稔熟于心,任职巡按御史后,面对地方诸事,不易为奸佞所欺瞒。
无论是新晋进士,抑或经地方行取的知县,若欲正式成为合格御史,均须历经为期一年的“试职”阶段。在此期间,他们需深入研习国家律法制度,唯有通过严格考核,方可正式履职。
相较于明代,清代皇权呈现出更为高度集中之态势。雍正帝推行“科道合一”举措后,都察院的地位旋即出现下滑。在此背景下,各道监察御史亦逐渐显现出边缘化的发展趋向。
在清代的官僚体系中,御史一职品秩为正五品。这一职位的任职人员既非新晋科举入仕的进士,亦非负责地方基层事务的州县官员。就来源而言,御史群体的大多数,是经由翰林院、内阁以及六部等机构内部的晋升流转而得任此职。
在清代翰林群体的认知体系中,翰林官员若被内转担任御史一职,此情形被视作一种极为严重的耻辱。于翰林而言,其仕途发展的最优路径,乃是通过“开坊”这一途径,即从翰林院编修、检讨之职,转任至詹事府左右春坊相应职位,此后更有望进阶入阁,获拜相位,从而在朝廷中枢施展政治抱负。
较次之情形,乃于各部充任郎中或员外郎之职。若后续转为御史,此一转变实则意涵仕途之路径将遭遇严峻之考验。通常而言,若无特殊机缘,晋升之途几近阻塞,升迁希望渺茫。
称各道御史升迁前景渺茫,此说法或存夸大之嫌。究其缘由,御史一职具备独特性。依循既定程序,御史任期届满后,通常会被调往其他道继续履职,历经数次这般调动,方有可能调离都察院。
于同一衙署且同级别的职位间反复轮转,尚可理解。然而,最为令人难以释怀的是,各道御史在仕途升迁过程中,通常呈现为平行调动的态势。其中,御史升任六部郎中一职的可能性最为显著。这意味着,即便在御史之位历经十余载岁月,最终所能获致的官阶,依旧维持在正五品。
晚清时期,何德刚于其所著《春明梦录》之中有所记述:
自同治、光绪朝以降,御史之职,依定制由翰林编检,以及各部郎中、员外郎按序递补。然而,翰林若于京察中获一等,或凭借资历晋升坊职;各部官员于京察获评一等者,往往亦更倾向于外放任职。究其缘由,盖因御史一职,即便历经辗转十数乃至二十年,亦难获道府之职而离去,故皆无意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