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四年正月初一,时年八十九岁的太上皇乾隆,虽已至髦耋之年,却毫无暮气,精神矍铄。彼时,他并未预见仅在两日后,便将溘然长逝。相反,其心中仍筹划着九十寿辰之际,举行盛大庆典,以彰四海升平、举国同欢之象。
【乾隆人生最后两天都在做什么?】
在乾隆皇帝生命历程的最后两日,其日程安排紧凑有序。每日依时起身,随后移步至养心殿东暖阁的明窗之下,开启特定仪式——执笔下书。盖因依循宫廷旧例,每逢元旦佳节,帝王皆需亲书一篇“祝辞”,此乃庄重之传统。而当年乾隆皇帝所书之“祝辞”,现今完好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之中,成为研究清朝宫廷文化与历史的珍贵史料。
嘉庆帝以子皇帝之尊,为适度缓解太上皇乾隆的理政负担,审慎裁撤了部分无关宏旨的庆典活动。然而,仍存诸多活动需乾隆亲临。清晨,嘉庆帝恭迎乾隆至乾清宫,于此,皇子、皇孙、诸王贝勒、文武百官、蒙古王公及外藩使节,依循礼仪向乾隆行庆贺之礼。礼成之后,又于乾清宫举行“赐宴”仪式。
此一整套繁复流程施行完毕,着实令乾隆帝疲态尽显。即便身旁不乏侍从侍奉左右,然而,因需频繁应对诸事,于宫廷上下奔走、内外周旋,其体力亦难以负荷,尽显不支之态。
在封建王朝的政治架构中,此类彰显皇权独尊的庆典仪式,通常是皇帝彰显统治权威、接受群臣拥戴的重要形式。然而,就乾隆所处的特定情境而言,这些活动却异化为一种负担,同时也是他无可推卸的职责。尽管身心疲惫,他仍需勉力坚持,以维系皇权象征的庄重与威严。
在完成既定的公开仪式后,出于彰显对天下黎民的眷顾关怀,皇帝依循惯例会推行一系列利民举措。彼时,嘉庆帝已妥善为太上皇筹备好相关事宜。当日,乾隆帝进行了象征性的宣谕,针对上一年度遭遇水患的数处州县,分别施予赈济钱粮与赋税减免的举措。
是年元旦庆典之际,乾隆皇帝施予“隆恩”。此次受惠区域涵盖江苏省之八州县、安徽省之七州县,以及山东省之十二州县,此乃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最后一次行此恩典。
待诸事妥善办理完毕,乾隆自觉体力与精力渐呈不支之态。然自其登基伊始,便养成一项惯例,每逢元旦佳节,必以赋诗之形式予以庆贺。回溯其青年时期,乾隆才情横溢,每执笔墨,便文思泉涌,动辄欣然挥毫,赋诗少则几首,多则十几首。
乾隆帝凭借顽强意志,勉力完成了其人生中最后一首元旦诗作。彼时,尽管精力渐衰,他仍以坚韧之心,于特定情境下完成此作 。
乾隆帝在位至六十四年之际,初尝福祉,诸多事务顺遂,仿若品味到丰收之甘美意韵。
此句以一种较为隐晦的诗性表达蕴含深意。其指向特定情境下,当事人于八十九岁之龄,已然临近九十寿诞。“乾爻三惕”借《易经》乾卦爻辞中所蕴含的谨慎、戒惧之意,强调在这样的人生阶段,不敢忘却时刻保持警惕、自省与敬畏之心,这种理念在传统文化经典中有深厚渊源,其背后所承载的处世哲学及对自我约束的要求,值得深入品味与探究。
虽已宣称卸任政务,却仍行干预之实,此般行径,实难掩其不知愧怍之态,令人深感其行为之可惭。
于当下而言,频繁尝试之笔触所涉诸多言论,实可终止。步入高龄之阶段,宜潜心静养,以感荷上天深厚之恩泽。
彼时,乾隆帝尚未察觉到死亡的悄然临近,依旧心系来年的九旬万寿庆典。然而,从其诗作之中,不难窥见,他已展开了较为深刻的自我反思与审视。
正月初二当日,乾隆思绪万千,其中最为关切者,乃前方战事。自嘉庆元年伊始,川楚地区白莲教起义爆发,其势迅速蔓延至数省。在此期间,前线主将虽几经更迭,然而平乱行动却始终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
从客观视角审视,嘉庆初期,八旗军队尚具备一定的战斗能力,国家财政储备亦足以维持彼时战事所需。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嘉庆一朝,人才匮乏之象显著,与乾隆盛世的人才济济形成鲜明反差。在当时的朝堂之上,已难觅如傅恒、阿桂、福康安这般卓越的人才。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若白莲教起义爆发于乾隆盛世时期,毋庸置疑,其会在极短时间内被平定。彼时,乾隆内心陷入纠结与矛盾的困境。基于此心境,他创作了人生中的最后一首诗——闻名遐迩的《望捷》 。
自战事开启之三年间,各方形势错综复杂,实难预估。彼时,邪教组织兴起,此乃因其教义偏差与误导所致。官军为维护社会之稳定与秩序,遂开展剿灭行动,此举措实乃顺应时势、责无旁贷之举。
军队统帅于战事之际,作壁上观,致使残破之地难以承受灾祸之重。而负责审讯之人,迅速擒获敌寇,敌方首要亦皆随之而来。
事实上,自乾隆帝禅位之后,“盼获捷报”便成为其常态。起初,乾隆帝翘首以盼苗疆战事告捷,旋即又殷切期望湖北等三省能传来捷讯。前线虽时有捷报频传,或为小胜,或称大胜,然其中虚实难辨。但总体而言,局势始终未能实现彻底平定。
【乾隆是得的什么病去世的?】
乾隆帝素以体魄健硕著称,其日常生活颇具规律,绝非如野史所传那般沉湎女色、荒淫无度。步入晚年,乾隆帝尤为注重养生之道,对人参青睐有加。彼时,他常将品质上乘的千年人参精心切片后含服,养生效果颇为显著。
通常而言,八十九岁高龄之人,身体难免会出现诸多细微病症。然而,从现存医案资料进行考究,对于乾隆的身体状况,却鲜见确切病症记载。整体观之,乾隆在该年龄段,身体状况相对良好,仅呈现出诸如气虚体弱、精神萎靡等表征,而此类现象,实乃步入老龄阶段人群所普遍面临的生理状况。
为保障乾隆帝龙体安康,太医院精心遴选出医术最为高超的御医,随时听候差遣。乾隆某年正月初二,乾隆帝于完成《望捷》诗作后,太医即刻前往为其切脉。数位太医经联合会诊,判定乾隆帝脉象平稳,身体并无严重病症,遂建议其服用参莲饮以调养。
然而,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在此之后,乾隆帝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仅历经短短数时辰,至初三清晨,确切而言,据文献记载,于初三辰时(即上午七至八时),乾隆帝溘然长逝。
依据医案记载,乾隆皇帝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并未接受具有针对性的救治举措,其间亦未使用急救药物,仅服用了若干滋补类药品。太医经诊断给出结论,乾隆皇帝驾崩的缘由为“年老气虚”。
乾隆帝驾崩,其逝堪称寿终正寝,并无病症致使其离世。于《起居注》这一宫廷重要文献记载中,亦未留存乾隆帝临终之际的遗言记录。由此可见,乾隆帝生前并未预料到死亡会骤然降临。而随后所颁布的遗诏,本质上属于官方例行公文,实乃出自大臣之笔,并非乾隆帝本人真实授意。
清高宗乾隆皇帝,于二十五岁时践祚登基,君临天下。其在位时长高达六十载,退位后又以太上皇之尊秉持三年实际统治权,直至八十九岁龙御宾天。遍览华夏历史长河,如乾隆这般福寿兼备且政治生涯顺遂者,实难再有与之比肩者。乾隆一朝,文治武功,颇有所成。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在其统治期间爆发的三省教乱,直至其离世,尚未得以平定。这一未竟之事,成为乾隆帝一生政治生涯中的一大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