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往常这农历三月,大地回暖,处处春和景明,微风轻拂,恰似大自然温柔的抚摸,催开了繁花,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可一到三月十五,老辈人就神色凝重,嘴里不停念叨着“就怕三月十五刮大风”,这里头究竟藏着啥讲究呢?

今儿个恰好就是三月十五,天还没大亮呢,这风就跟发了疯似的“呼呼”刮起来,那劲头,活像个撒欢儿没边儿的野孩子,四处乱撞。吹得窗户“哐哐”直响,好似要把这窗户框子给拽下来;院子里的晾衣绳被折腾得东摇西晃,上头挂着的衣裳都像断了线的风筝,在空中胡乱飞舞。我一听这动静,心里“咯噔”一下,暗叫不好,这风这么张狂,庄稼可咋受得了,别给折腾出啥大毛病来。
咱农民种地,那真真是靠天赏饭吃。这农历三月十五,时间节点那是相当关键,不前不后,正卡在春播作物刚冒芽、越冬作物急着灌浆的要紧关口。老祖宗传下来的农谚,那可都是祖祖辈辈观察总结的智慧结晶,里头关于这天刮风的门道多着呢。

就说“三月十五刮北风,半月哩啦雨不停”,您瞧,这要是刮起北风,往后的日子可就热闹了,雨就跟那扯不断的牛毛细线似的,淅淅沥沥下个没完没了。虽说“春雨贵如油”,适量的雨水能滋润大地,让种苗茁壮成长,可这雨要是下过头了,刚种下的那些嫩苗苗,根儿还没扎稳呢,就在泥水里泡着,没几天就得烂根,咱那满心期待的希望之火苗,还没来得及熊熊燃烧,就硬生生给浇灭了,多让人心疼啊。
再讲讲“三月十五南狂风,小麦灌浆一场空”,这南风要是卯足了劲儿刮起来,北方种小麦的老乡们可就该愁得直挠头了。小麦灌浆期,就好比孕妇怀胎,得稳稳当当、安安静静的,才能把营养充分输送给麦粒,让它们长得饱满瓷实。可风要是一狂,麦秆被吹得左摇右晃,根基不稳,营养传输的“管道”受阻,麦粒得不到充足的养分,到了收获的时候,个个都瘪瘪的,跟没吃饱饭似的。这一年到头,咱起早贪黑、浇水施肥、除草除虫,累得腰酸背痛,就盼着能多收点粮食,结果到手的都是些“半空儿”,口粮都得精打细算,紧巴着过日子,能不糟心吗?

还有啊,“三月望日风加雨,田间作物易倒伏”,这三月十五,又叫三月望日,赶上风裹挟着雨点子噼里啪啦地砸下来,南方那些正结荚的油菜可就遭了大殃。这时候的油菜,一人来高,绿油油的一片,看着喜人,可根基再稳,也经不住狂风暴雨这般折腾。风一吹,雨一压,成片成片地就倒下去了,那些荚里的籽儿还没来得及熟透,就被捂在湿漉漉的地里,没几天就开始发霉腐烂,眼瞅着到手的收成就要打水漂,农民心里能不急得冒火吗?
咱种地的,还有句俗话叫“风打庄稼头,粮收一半留”,意思是大风要是在庄稼关键生长期肆虐,粮食产量起码得少一半,这可都是咱农民的心血啊。“立夏芝麻小满谷”,本来按照节气,各类作物都有自己的生长节奏,可一场大风,能把这精心安排的节奏全打乱,后续的管护难度成倍增加,收成更是没了保障。
这风啊,对咱农民来说,有时候比啥都揪心。咱每天天不亮就扛着锄头下地,摸黑了才拖着疲惫身躯回家,伺候着那一亩三分地,图个啥?就盼着风调雨顺,四季平安,到了秋收的时候,能有个好收成,多卖点钱,给家里换个新电视,让老人能舒舒服服看个剧;给孩子攒点学费,让他们能安心读书,奔个好前程。
眼瞅着这大风呼啸,我这心里就跟猫抓似的,忍不住跟大伙唠唠,您那儿今天刮风了吗?要是也赶上这大风天,地里的庄稼咋样了?大家都在评论区说一说,咱们互相支支招儿,你一言我一语,集思广益,也算是给彼此宽宽心,一起盼着这风过天晴,庄稼都能躲过这一劫,茁壮成长,迎来丰年。 让咱农民的日子,也跟着这庄稼一样,节节高,年年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