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76年,老谋深算的赵氏族长赵鞅去世。
听闻这个消息,各大世家不约而同地松了口气:这难缠的老家伙终于死了,我们的日子能稍微好过点了。
可出乎各大世家预料的是:接替赵鞅担任族长的赵无恤,是一个比他爹还要阴狠的角色。
春秋战国时期可以是一个很讲究嫡庶有别的年代,而赵无恤只是一个庶子,却成为了赵氏的族长,单凭这一点,就说明他很不简单。
赵无恤史称赵襄子,说起他的上位历程,简直充满了传奇色彩。
据说,赵鞅曾写过一部家训,要求儿子们熟记,几年之后,赵鞅开始考校他们。
没想到,几乎所有儿子都不把赵鞅写的家训当回事,世子赵伯鲁更是直接把家训给弄丢了。
唯有赵无恤认真阅读了,而且做到了倒背如流。
赵鞅问他背了多久,赵无恤表示自己也不记得了,反正每天睁眼第一件事,就是把家训拿出来读一段。
这话说完,赵鞅非常开心,认为赵无恤很孝顺。
后来,赵鞅对儿子们说,我把一件宝物藏在了山里,谁能找到,谁就是我的接班人。
几个儿子差点把整座山给掀翻了,却没发现什么宝物,很是懊恼,唯有赵无恤胸有成竹。
等他们下山之后,赵鞅问他们找到宝物没有,几个儿子都很沮丧。
唯有赵无恤说:“我找到了!站在山上,可以看到代国的地盘,以后我们就要顺着山路向下,把那块地抢过来!”
这下,赵鞅终于放心了,他在临终前亲自将族长的位置交给了赵无恤,然后含笑而终。
出身低微的大人物,总喜欢用这种传奇故事为自己涂脂抹粉,所以相关故事,大家看看就行。
但能以庶子身份成为族长,说明在赵鞅的几个儿子当中,无论是威望还是手腕,赵无恤都是佼佼者。
但赵无恤毕竟只是一个庶子,而以赵伯鲁为首的嫡子们,显然拥有更多资源。
如果赵无恤稍有不慎,整个赵家就有可能陷入新一轮内讧之中。
对此,赵无恤展现出了自己的胸襟:将赵伯鲁的儿子指定为自己的接班人。
赵无恤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此时的赵氏虽然强大,但显然不是晋国最强的世家。
在赵无恤看来,自己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扩张赵氏的实力和影响力,而不是引爆内讧。
所以,赵无恤让赵伯鲁的儿子当自己的接班人,嫡庶兄弟的分歧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弥合,赵氏可以将更多精力用于对外扩张了。
而对外扩张的矛头,直接对准了代国。
关于代国的史料不多,我们只知道,当时的代国国君已经越过周天子擅自称王。
由此可见,代国的实力不会很弱。
应该如何夺取代国呢?赵无恤用了一个老套路:和亲,也就是将自己的姐姐嫁给了代王。
随后,自然就是想办法套交情:今天我送你点礼物,明天你回我点礼物。
由于双方成为了姻亲,再加上礼尚往来,所以赵无恤的举动成功麻痹了代王,他觉得自己这个小舅子为人真不错,赵氏值得深交。
可就在代王麻痹大意的时候,赵无恤亮出了自己的杀招。
有一次,赵无恤秘密调兵,埋伏在通往代国的必经之路上,然后邀请代王前来赴宴。
这种宴会大概进行过很多次,所以代王也没怀疑,带着仪仗队就出发了。
在宴席上,赵无恤亲自动手,直接击杀了代王,然后命令埋伏下的军队立刻杀向代国!
代国毫无防备,莫名其妙地被缴了械,稀里糊涂地被灭了国。
如果说,赵鞅吞并邯郸赵氏,使得赵氏开始集权,那么赵无恤吞并代国,立刻使得赵氏的实力获得了质的提升。
对于赵氏而言,吞并代国当然算得上丰功伟绩,但赵无恤这个做法实在是不厚道。
他的姐姐得知,自己的丈夫被自己的弟弟弄死,国家被灭之后,那是哭天喊地,觉得这世界上就没一个好东西,然后选择了自杀。
赵无恤的举动,也令其他几大世家的人受到了刺激,大家不约而同地开始了动作,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实力,以便应对未知的未来。
当大家都开始积极行动的时候,就意味着总决赛即将到来,晋国的未来应该何去何从,很快也会有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