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后的心理困扰源于心理抚养的匮乏

丛竹寺-共寻禅悟 2021-11-19 09:37:26

试想,人在最初接触人世时,他身边缺乏来自人的情感陪伴,相伴他的只有寂静和一堆无生命的玩具,他怎么能发展出人性?

我与一个人聊起这样的话题:人早年的经历会变成潜意识,可能自己不明白,但会影响到成年后的心理活动。于是,他说起母亲讲述有关他早年的一些事情。他出生不到两个月就被送到了幼儿园的托幼班,因为父母经常加班,他在托幼班有时要待上十个多小时。由于托幼班里的孩子太多,都是初生的婴儿,老师们根本顾不过来抱,孩子们被包在棉被中,长时间不能变换体位,于是,孩子们哭喊成一片。他母亲每次赶来喂奶时,刚走到幼儿园大门口就能听到孩子们的哭喊声。许多孩子因为哭时眼泪流到耳朵里而患上中耳炎,他母亲担心他的眼泪也会流到耳朵里,就在他耳朵里塞进棉花球……听他讲这段经历,我立即明白了他对人愤恨的根源。虽然这段经历发生在似乎没有记忆的一岁以内,但事实上他内心深处有这段记忆,他讨厌所有人是因为在他在最幼小、最需要人照顾的时候,走近的人并没有让他感受到温暖、舒服和快乐,相反,他们过来是短暂的,走后却留下束缚甚至是远去的声音,所以他内心深处对人的拒绝与厌恶情感是有根源的。

许多犯罪人出现心理异常,也有这类心理抚养匮乏的背景。尤其是变态犯罪人,即心理异常的人,他们大多有早年抚养中缺乏情感、缺乏温暖和依恋的背景。

我曾见过一个17岁的男孩,他把一个16岁的女孩分尸了一百多块然后抛尸,我见他就是想了解他的早年经历。果然不出所料,从身材看他已经接近成年,但从他的心理表现看,你又感到他完全不成熟,像一个知道惹了大祸却不知所措的孩子。他一直深深地低着头,恨不得把脑袋低到桌边下,坐在那里一直抽泣着。我见他这状态就没有像审讯犯人那样坐他对面,而是挨着他旁边坐下,我想让他感受一下家里大人对孩子说话的样子。我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他低着头嘟囔了一句,我没有听清他说什么。我又说:“你把头抬起来说话,要不我听不清。”这时他稍许抬了一下头,我接着问:“给我讲讲你小时候的经历好吗?你小时候谁带的你?谁陪你的时间最多呀?”他嘟囔了一句。我听不清说的是“叔叔”还是“姑姑”,旁边的警察说了句:“他说的是姑姑。”

我问:“姑姑是亲的吗?”他摇了摇头,表示不知道。我又问:“姑姑带你多长时间?”他又摇了摇头,当地警察告诉我,他是一生下来就被送人了。父母是谁不知道,别人领养后又几经转手,凡是带过他的女性当时他都叫姑姑。后来,通过当地警察的介绍,我又了解到那时可能家家都不富裕,自家有几个孩子的都不想多养一个,最后他被送到一家饭店,大概是饭店总有一口剩饭喂他。不过饭店也不能让他白吃,因年龄太小,很多活干不了,就给他派了个剥兔子的工作。他从小就在饭店里负责剥兔子。

从他不爱、不敢说话来看,他在饭店长大的日子里也很可怜。他显然不会花言巧语招人喜欢,做错事挨骂肯定也不吭声,不会道歉。不吭声有时更让主人生气,于是,他刚16岁就离开了饭店,开始自谋生路,找到一家卖铝合金门窗的店里做小工。

到了17岁这个年龄,他的身体已经完成发育,似乎开始知道男女之间的事了。这天他一人在店门口看店,有个16岁的女生来找她的同学。这附近的房子是临时板房搭起的三层高的简易楼房,大概有六排,每排有两三个门。因为没有门牌号码,那女孩不知该先敲哪个门,就向他询问。他没吭声,指了指自己这个门,女孩于是就往里走,然后上楼。这个门进去一共三层,都是这家店铺的房屋:一层是店,二层是老板夫妇住房,三层是老板的儿子和他的住房。这男孩知道楼上没人,于是悄悄拿了一根棍子尾随其后,到了第三层后就把女孩堵住,最后一棍把她打得昏死过去,拖到了自己房内,一宿时间具体做了些什么,他也不说。警察找到所抛的尸袋后发现有一百多块碎尸。刑警告诉我,这碎尸的方式就是剥兔子呀。

我们后来分析,他对这女孩最初的想法就是好奇,想接触或看看女孩是什么样子。但是,他的成长经历缺乏人性的抚养,缺乏爱的滋养,甚至在幼小时没有太多接触女性身体的记忆。他的好奇或喜欢无法用正常方式去表达,最后他就用了简单暴力的手段做出了极为变态的行为。

其实,类似的残忍犯罪我还见过多起,也见过作案的人。从这些大家极少知道的犯罪心理的调查结果出发,我想告诉所有人,情感抚养可以决定人性,决定人的情绪、性格、言语表达,还会影响他的认知方式和亲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