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中,良知被视为一种至关重要的道德本能和智慧,是天理在每个人心中的体现。是道德修养的根本、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和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基础。
在王阳明著作当中,多处提及提升良知,获得智慧的关键,给人们带来诸多有价值的帮助和启示: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王阳明强调:具体事件和抽象理论是不可分割的,具体的事件中蕴含着抽象的道理,抽象的道理也体现在具体的事件之中;从具体事件中可以领悟到抽象道理,从抽象道理中也可以理解具体事件。
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宜。王阳明强调,离开了人情和事变,就不存在所谓的事物或事情。真正的知识和人生的各项精进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人们不能脱离当下的现实生活去空谈成长、道德和修行。
日常生活每个细节都可成为智慧和精神成长的阶梯。处理人情事变的过程正是良知显现的场所。人们在应对人情事变时,要依靠良知来判断是非善恶,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并在过程当中不断地“致良知”,实现智慧和心性的提升、道德的完善。

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王阳明认为:当人们用心去察觉事物、用心去做事,就能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但当人们对事物缺乏关注,做事不够用心,所接触到的事物则如同过眼云烟,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真实的认知。
人们最需要的智慧和真理并不在远方,而在自己所经历的事和所面临的环境当中。人们需要用心察觉、专注做事。及时察觉自己当下的不足并改进、重视并积极应对当下的事物,并从中获取到自己当下最需要的智慧和真理。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圣人存在,只是因为自己不够自信,才把心中的圣人埋没了。
王阳明强调:良知就是人心中的“圣人”,它是与生俱来的道德本能和智慧。人人都有良知,都可以成为圣人。但人们往往由于缺乏对自身良知的坚信,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自身私欲的蒙蔽,不能发现和发挥自己内心的善性与智慧。
当人们充分信任自己内心的良知,让良知清晰地发挥作用,不被自身的立场和偏见所束缚、不被外界的各种观点所迷惑时,便能洞察事物的本质。
生命的觉醒在于激活自己内在的良知本体,倾听内心的良知。人们要坚信自己内心的力量,去除私欲和杂念,实现自我的道德和智慧完善。

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王阳明强调:只怕镜子不明亮,不怕有东西照映不出来。研究世事的变化,也是镜子映照时事,但做学问的人必须先有使镜子明亮的功夫。做学问的人只担心自己内心不能明澈,不担心不能穷究世事的变化。
世界是人们的内心投射,我们所看到的也并不是世界的真相,而是自己认知的投射。要想看清世界,首先就要觉察自己,认识自己,消除自己的错误思维和思想、主观立场和偏见。

镜子犹如人的内心,镜子明亮才能清晰地照物,人心明澈才能正确看清世间事物和应对世事变化。
唯有内心明澈,才能不受私欲和外界干扰的遮蔽、才能以纯净和客观的心态去观察和分析,从而看清事物的真相、察觉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人们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修炼内心上,使自己的心灵达到明澈的状态。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
王阳明认为:圣人把天地万物和百姓视为一个整体,儒家、佛教、老子、庄子的学说都可以为自己所用,这才叫做大道。
这启示人们在追求真理和智慧的过程中,不应局限于某一家的学说,而应持开放的心态,博采众长。
你之所以看见的,正是因为你想看见。人们往往习惯于基于自己的认知、立场和偏好,有选择性地看待世界,从而被困于自己的信息茧房之中。
人们要意识到自己认知的局限,提升认知的第一步在于持空杯心态,放下自己的主观立场和成见,打破信息茧房的限制,以包容的心态看待各种知识和思想。

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缪。所以虽在圣人,犹如‘精一’之训。
王阳明认为:如果没有做学问时思考辨析的功夫,就难免会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错误。即使是圣人,也需要时刻以“精一”来要求自己,不断精进,保持专注和纯粹,以达到更高的道德和智慧境界
思考决定认知,在追求真理、智慧和道德完善过程中,理性思考和细致分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不能被传授。唯有通过大量的思考和实际的应用,对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不断进行辨析和验证、持续精进,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并转化为自己的智慧,持续提升自我。

攻吾之短者是吾师。王阳明认为:能够指出我的缺点和不足并批评我的人,就是我的老师。
人们往往难以察觉自己,正如眼睛看不到自身一样。他人的观点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看清自己。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人们需要正确对待他人的批评,对于他人所指出的缺点和错误,若有,则改正;若无,则以此勉励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从而实现自我成长和进步。

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王阳明认为,传授或学习书籍内容不在于只是追求数量多,而贵在能够精通熟练。
王阳明这句话提醒人们:知识需达至精通之境,方能显其威。若求多而不求精,则知识非但无法发挥其价值,反而成负担。知识如利剑,需磨砺至锋芒毕露。贪多求广而未深谙其道,则剑必钝而无用。

后之君子,亦当素其位而学,不愿乎其外。素富贵,学处乎富贵;素贫贱患难,学处乎贫贱 患难。则亦可以无入而不自得。
王阳明强调:后世的君子,也应当安于自己所处的地位来学习,不企求本分以外的东西。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学习如何处在富贵之中;处于贫贱患难的境地,就学习如何对待贫贱患难。这样,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能悠然自得。
学习不是为了知道,而是为了改变自己、提升自己。高效学习的核心在于深度学习与关联,无论是知识还是智慧,都要与自己有关联的,才能真正地学以致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实现自我价值。

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 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王阳明认为:做学问贵在从自己的内心去体悟和获得知识。如果在自己内心经过思考和判断认为是不正确的,即使这话是孔子说的,也不敢认为它是对的,更何况那些不如孔子的人说的话呢?如果在自己内心经过思考和判断认为是正确的,即使这话是一个平常人说的,也不敢认为它是错的,更何况这话是出自孔子之口呢?
即使是智者们,后期也时常会否定其早期的思想。古今中外,无数曾一度被认为是真理的权威观点被证伪。
人们要以自己的良知和理性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以自己内心的良知作为最根本的指导,不盲目迷信权威,即使是圣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只能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