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拍下保洁员的“休息室”,竟是狭窄的厕所隔间。在狭小的空间里整齐摆放着衣物鞋子,旁边是干活工具,地上铺着废旧宣传板。该现象引起广大网友关注,纷纷呼吁保洁员应该有自己的休息室。在工作中,他们没有固定休息场所,长时间弯腰让他们饱受腰痛折磨,只能在厕所隔间短暂喘息。网友呼吁,每一个劳动者都值得被尊重,请关注保洁员休息困境。
关于保洁员在厕所隔间、工具间休息的讨论引发舆论震动,人们突然意识到,那些让城市光鲜整洁的“隐形人”,连最基本的体面休息都成了奢望。
“最后一个隔间”的荒诞性,在于,本应用于排泄污物的空间,竟异化为劳动者的喘息之地,这种空间功能的畸变,暴露出城市治理中人权关怀的严重缺位;用人单位将“就近待命”包装成管理智慧,实则通过压缩物理空间实现劳动时间的最大化榨取;当白领在星巴克讨论“第三空间”理论时,保洁员却在厕所隔间里完成身体再生产,这种空间分配的阶级差异比任何数据都更直击人心。
这种情形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在写字楼光可鉴人的大理石地面上,保洁员蹲在消防通道里吃饭;在医院消毒水的气味中,她们蜷缩在工具间啃冷馒头。这些场景刺眼的不是空间的逼仄,而是对劳动者尊严的系统性剥夺。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华东政法大学设立的保洁就餐室,本应成为人性化关怀的典范,但现实却是:即便有了空调、微波炉和冰箱,保洁员依然不敢久坐。事实上,地铁、医院、商场中的保洁员,每隔十分钟就要巡视厕所,只因“投诉扣钱”的利剑高悬,这种恨不得“24小时待命”的工作模式,让休息室成了摆设。
劳动强度过大,才是问题的核心,一名商场保洁员每天需做清理劳动,弯腰数千次;一名地铁保洁员要在早高峰的30分钟内完成整层站台的清洁。当“保持环境整洁”的职责被异化为“随时随地必须一尘不染”的苛求时,保洁员的脊椎病、关节炎便成了职业“工伤”。更残酷的是,许多用人单位将“禁止坐下休息”写进规章制度,用罚款逼迫劳动者成为永不停歇的机器。
在潮湿的厕所隔间休息,极易诱发关节疾病;长期吸入清洁剂挥发气体,呼吸道损伤已成行业通病。当保洁员不得不在马桶旁吃饭时,传递的是一种残酷的阶层暗示,“你们只配与污秽为伍”。部分单位将“提供休息室”视为恩赐,却不愿调整排班制度、减轻劳动负荷,这种“施舍式关怀”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傲慢。
更令人心寒的是,网络上仍有刺耳声音:“拿了工资就该干活”“乱扔垃圾是在给保洁员创造就业”。这种将人工具化的逻辑,彻底撕下了文明社会的伪装,若连劳动者在何处吃饭、休息都要被讨价还价,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谈论“人的尊严”?
劳动监察部门必须严查“禁止休息”“随时待命”等霸王条款,将8小时工作制、合理排班、强制休息写入行业规范。保洁员从“隐形”变为“可见”,改变才真正开始。
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不在于它拥有多少座五星级厕所,而在于它如何对待那些维护厕所清洁的人。当保洁员不再需要躲在隔间里休息,当他们的工间餐不再伴着消毒水的气味,当弯腰数千次的劳作能被科学排班缓解,这才是文明真正的刻度。
给保洁员一间真正的休息室,不是施舍,而是偿还;调整他们的工作强度,不是恩赐,而是救赎。我们默许一群人在厕所隔间里守护城市的体面,真正失守的,是整个社会的尊严底线。
这很正常啊!国家发展肯定会有人牺牲!
对啊,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