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值得》
【日本】中村恒子与奥田弘美 著
迎向的太阳
如何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幸福?
《人间值得》通过中村恒子90年的人生智慧回答了“如何在困境中保持乐观、接纳自我并找到生命意义”的核心问题。
全书以平实的语言,轻轻松松地,将“人生不必太过用力”这一哲学理念表达出来。它着重指出,从容地面对日常之事,明明白白地珍惜眼前的时光,与此同时机智灵活地应对人际关系,就一定能够获得发自内心深处的平静与安定。
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曾如此评价这本书:“它凭借生活那轰轰烈烈的,烟火味儿,深刻地呈现了能够超越苦难的,生命智慧。”
01
接受不完美,是心理健康的关键
中村恒子在书中反复地强调,追求完美,这是痛苦的根源。她经由大量的心理诊疗案例指明,许多人因为对自身或是他人有着过高的期待,从而陷入了焦虑之中。
例如有一位深受自卑困扰的年轻人,他通过学会接纳自己的缺点,并且将注意力集中于优势之上,最终重新建立起了自信。
恒子觉得,完美主义会将真实的生活体验遮挡住,而“70分就挺好”这种态度反倒能够让人们卸下包袱向前行进。
她结合自身在婚姻以及职场方面的经历,坦诚地说“接纳伴侣的不完美”比尝试去改变对方更为实际。
这种理念,与心理学家荣格的“阴影理论”,不谋而合——只有直面,并且接纳自身的不完美,才能够实现人格的完整。
正如中村恒子所说:人生不必太用力,坦率地接受每一天。
《活着》中的福贵经历家破人亡后与老牛相依为命,耕作时对牛念叨亡亲名字,面对村民质疑,他指着野草说:“被踩千百遍照样活”
余华凭借着他对土地所怀有的这种执着精神,呈现出了生命最为质朴的坚韧状态——存活原本无需什么特殊的意义,仅仅需像野草那般,稳稳地、实实在在地扎根于缝隙之中,安然地接纳面前的一切现实。
02
活在当下,才能抵御焦虑
书中提出“专注眼前事”的实践方法:焦虑往往源于对未来的担忧,或对过去的执念。恒子以一位因家庭压力而崩溃的中年女性为例,通过引导她关注每日三餐,以及孩子的笑容等细微幸福,逐步走出抑郁。
这与禅宗“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的理念相契合。作者本人88岁,依然坚持工作,却一直把重心置于“当天能够完成的事”,而非那些宏大的目标。
她认为现代人过度依赖社交媒体所制造出的“完美人生幻象”,这导致了人们不断地进行比较,进而迷失了自我。
这种观点与《瓦尔登湖》中梭罗的警示相呼应,即“我们为那虚妄的未来耗费了过多,却错失了当下的真实”。
尼采曾说:当一个人知道为什么而活,他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在《我与地坛》中双腿瘫痪的史铁生,经常去地坛,静静观察,看着蚂蚁,慢慢爬动,望着落日,残留的光辉。
他从这里领悟到“死亡不用着急去达成”。母亲默默地跟在后面,却一直都不舍得,走上前去打扰。这个小小的细节,让他明白“苦难虽然是最基本的色调,但在这色调之上,仍然有希望在闪烁”。他把身体所受到的束缚,转化为灵魂的解脱,这和中村恒子提出的“接受现实”的思想是相互吻合的。
03
人际关系需要“适度的距离感”
恒子提出“来则欢喜,去则放手”的交往原则。她曾帮助一位因职场矛盾痛苦的患者,通过调整对同事的期待值和解开“必须被喜爱”的执念最终建立更轻松的人际关系。
书里用“季节更替”这个比方,来阐释人际关系的变化性:要是太执着于长久的亲密,常常会导致失落。这个观点,跟法国哲学家萨特提出的“他人即地狱”的论断形成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对比。
恒子虽说没有否定人际矛盾的实际情况,但她主张用一种“不亲近也不疏远”的办法去应对这些问题。
就像在对待医患关系的时候,她既能够一直展现出专业的温暖,又能够避免因为过度投入而引发的疲倦。这样的界限意识,对于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社交疲劳”问题肯定有着很深刻的启发意义。
很喜欢《人间值得》中的一句话:比较是痛苦的根源,接纳平凡的自己才是真正的勇气。
弗兰克尔在纳粹集中营,目睹狱友因绝望而死,提出“意义疗法”——即便在绝境之中,人仍能够通过赋予苦难以意义,从而获得自由。他让患者想象,与逝者进行对话,呼应恒子“选择回应姿态”的哲学这证明了态度决定生命的价值。
写在最后
读完《人间值得》,最深切的感受是“松绑”。
在这个鼓吹“拼命”的时代恒子用90年的人生告诉我们:允许自己平凡,才是最高级的智慧。
书中没有那热血沸腾般的成功学,却以诊疗室里的真实故事,教会了我们怎样去与焦虑共同存在。
当看到“早晨吃到热面包就是幸福”时突然意识到自己早已拥有无数微小确幸。
正如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所说:“登上顶峰的斗争本身足以充实人的心灵。”
这本书不是答案之书,而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所谓“人间值得”,不在远方,而在每一个认真度过的当下。
END
欢迎关注我们,我们会持续为大家带来精彩的内容和深度的分析,与你一起探索文学的魅力,分享阅读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