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从古丈红石林来到茶峒已经是午后时分,天上下着小雨,我驻车在古镇游客中心停车场,这个停车场在古镇牌楼入口处,左面是湖南通往重庆、贵州的跨江大桥,正是“一脚踏三省”的地方。

茶峒有点熟悉,很早就被沈从文先生写进《边城》的故事里,那座守护着渡头,守护着翠翠一家,守护着翠翠的梦的小白塔,那个翠翠爷爷谋生的场所,承载着主人公命运的拉拉度,还有那些吊脚楼,似曾相识......

从停车场走下去就是清水江,我打着伞,来到江畔栈道上,其实这个时候的雨似有似无,雨伞也是可打可收,这条清水江绿啊,比江畔刚刚发出的树叶还绿,走到古镇吊脚民居下,这条栈道成为青石板江岸,清水江的水真清,水是透明的。

我走到一条拉拉渡前,这条拉拉渡不是《边城》里的拉拉渡,拉拉渡的对岸是重庆境内的洪安古镇。拉拉渡作为湘西一种独特的过渡方式,不靠划桨,不靠撑篙,全凭一只带凹口的木棒在一条贯通两岸的铁丝上一来一回就可以将一船的乘客送达彼岸。

这条拉拉渡乘坐的人很多,排着队上船,目的是去对岸领略重庆那座神秘的洪安古镇。这个渡口叫翠翠渡口,这里有游船,我选择乘船江上一游。

游船慢慢地向跨江大桥方向行进,清水江江面宽阔,春来江水碧如蓝,两岸风光迤逦,远处朦朦胧胧一片金黄色的油菜花海,江畔偶有盛开的桃花、杏花,绿水青山,景色宜人。

小船穿过跨江大桥,驶向一片野渡无人的绿色江畔,船夫指着对岸的江畔说,那片没有开发的森林就是贵州省,回头又指着热闹的洪安古镇方向说,那是重庆。

小船在贵州的江面上绕了一圈,停在湖南这边的江湾上,船夫让我下船打卡。原来江湾上树立一个地理标志性造型,上面分别标明了贵州、重庆以及湖南三个地理方位。

这个地方就是“一脚踏三省”、“鸡鸣传三省”的地方,清代章恺曾诗中写到“蜀道有近时,春风几处分;吹来黔地雨,卷入楚天云”,描绘出“一脚踏三省”的地利之优,这是真正的边城。

第二天醒来是一个晴天,我走进茶峒古镇。茶峒古镇始建于清代嘉庆8年,即1803年,距今已有222年的历史,是湘西保存较为完好的四大古镇之一。2008年茶峒更名为边城,其实更不更名都无所谓,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写的就是茶峒。

小说开篇写到:“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茶峒位于花垣县西部,距离花垣县县城25公里,为渝湘黔三角地带的边城重镇。

古镇沿着清水江平行两条古街,完好的保存下来一些清代建筑群,有沈从文旅居地,有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渡江指挥所,这一带沿江的古建筑为茶峒古镇的精华之所在。我沿着河畔青石板路走向翠翠岛,寻找沈从文笔下的白塔和拉拉渡。

《边城》里描写的拉拉渡依然还保留着,如今成为游客参观翠翠岛的必经之地,翠翠岛其实并不大,一条钢索一条船连接着,岛上绿树成荫,有一座翠翠的雕塑。

拉拉渡是翠翠爷爷谋生之计,翠翠对着大黄狗说:“我要一个爷爷欢喜,你也欢喜的人来接收这只渡船”,那个人就是“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

我沿江走到山下,终于看到了翠翠居住的小屋和屋后的白塔,这是小说中用的笔墨比较多的地方。我爬上山崖,走进翠翠小屋,想起了电影《边城》里的情节,这是翠翠的家。

那座白塔小巧灵秀,座落在翠翠屋后,“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色的薄云”,我站在白塔下回想《边城》里的情节,心中波澜起伏。

“等一城烟雨,只为你;渡一世情缘,只和你。”《边城》里的爱情故事委婉凄美,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不为人知、不与人说的《边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