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果果老师,线上语文老师+国际汉语教师一枚,十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擅长个性化教学,熟悉语文学习的底层逻辑,是学生眼里的开心果,家长心中的定海神针。
今天我读到了关于专注力和学习力的智慧秘籍,觉得太棒啦,忍不住想要分享给你。
专注力——情绪和智慧的交叉地带
一、情绪专注:一招提振你的注意力
1.“行动”如躯体,“感受”如灵魂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种情况:
本想想着要静下心来读一本书的,刚坐下来,却又在想房间是不是没有整理。
刚打开电脑准备写作,脑海里却想着昨天脱下来的衣服还没有洗。
孩子刚打开语文书准备背书,脑海里却想着还有一堆数学题没有完成。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我自己是会有这些情况的,我见过的学生也会有这些情况,这样的情况有种别样的称呼---“身心分离”
如图所示:
2、分心走神的原因与危害
分心走神的两个原因:一是觉得当下太无聊,所以追求更有意思的事情;二是觉得当下太痛苦,于是追求更舒适的事情。
这种情况在我的学生里面是比较多的,比如上周五我的一个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总是眼神呆滞,我提一个问题过了两分钟孩子还没说上来,然后开始说的时候答非所问,刚开始我只是温馨提示他要跟上节奏,后面我发现这种情况也越来越严重,于是我就直接问他,在想什么呢,能不能给我分享一下,他告诉我说他的作业太多了,他担心做不完,所以老走神。
这就是典型的身体做着A,心里却想着B的现象。
李大钊说过:“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
像这种身体做着A,心里想着B的,其结果不仅仅没有学好,而且时间长了还会导致人不自信,你会觉得自己也在努力了,为什么就是没有学的很好呢,是自己比别人笨吗?
《认知觉醒》一书中说:分心走神最大的危害是会让生命质量变差。因为走神时,我们要么沉浸过去,要么担忧将来,唯独没有活在当下。个人认为很有道理。
从长远来看,一个人专注力的高低可能预示着他今后成就的大小。
比尔盖茨与沃伦巴菲特第一次相识时,盖茨的父亲就分别给他们一人一张卡片,让他们在上面各写一个词,描述究竟是什么成就了自己,结果两个人的答案竟然一模一样,都是“专注”。
除了上述这些,分心走神还会造成拖延和低效。因为情绪总是滞后于行为,所以人们做事时进入状态往往很慢,需要情绪过渡。
3、分心走神的本质
分心走神的本质是逃避,所以面对困难时,身心分离的人总会不自觉地退回舒适区,而身心合一的人则更容易跳出舒适区,直面困难。
比如,小雅的语文成绩不是很好,每次上语文的时候小雅就总是在底下画画,这是因为语文对她来说有困难,而画画则是她的舒适区。
再比如我上高中的时候,有时候数学题没有听太懂,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会在课堂上提醒自己,这样听讲就会更认真,因此我高中时数学学的还是不错的。
4.提高“专注力”的方法:收回感受,回归当下
让感受回归行动。身体感受永远是进入当下状态的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更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它提示我们,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专注于当下,更是享受当下。
行动点:养成“全情投入、界限清晰”的专注习惯,这样可以让我们“智力上聪慧,情绪上平和”。
比如你在跑步时,把感受收回来,悉心体会抬腿摆臂、呼吸吐纳和迎面的微风;睡觉时把感受收回来,悉心感受身体的紧张与松弛;吃饭时,把感受收回来,感受每一口饭菜的香甜,体会味觉从有到无的整个过程。
二、学习专注:“深度沉浸”是进化双刃剑的安全剑柄
沉浸能力的不同,大家处在的层次也就不同。
比如一个班的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有人听完就会做,有人听完还是啥也不会。
大家在一个办公室做着同样的工作,有人一上午就突破了自己的业绩,而有人的业绩还是挂“0”
这就是沉浸能力带来的差异。
可见,深度沉浸的重要性。
那么,怎么才能锻炼深度沉浸的能力呢?
第一,有定义明确的目标
比如,我的学生果果现在要写一张语文试卷,他可以先告诉自己,做试卷时不老喊妈妈给读题,不喝水上厕所,不翻书查字典,做题时先认真读题,读题时认真圈画题干中的关键词,写完一道题必须检查,而不是“四十分钟我要写完这张试卷”这样的宽泛的目标。
目标定义越清晰越明确,注意力和感知精度就会越高,精力越集中,技能越精进。如果目标太大那就拆分目标。
第二,练习时要“极度”专注
在做A的时候彻底关注A,在做B的时候彻底关注B,彻底进入沉浸模式。
第三,始终在拉伸区练习
我们每天都要做那些让自己感到有些困难但努努力又能够完成的事情,这样子去慢慢的扩展自己的舒适区,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这样既扩大了自己的舒适区,又不会让自己太累。
刻意练习四要素
总结:细心体会上述四个要素,我们就可以进入深度沉浸状态,从“聚焦”走向“卓越”,当然,要做到真正的卓越离不开另一个要素:大量的练习。
所以,从现在开始,好好地审视自己吧。
·审视自己的注意力——是被动吸引还是主动选择?
·审视自己的沉浸度——是分心走神还是极度专注?
·审视自己的练习量——是浅尝辄止还是大量投入?
前人的智慧足以使我们走向卓越,只要我们做到知行合一,我们就一定可以活出自己喜欢的模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