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这9类药物可能诱发阿尔茨海默病,谨慎使用!

清汛康康 2025-04-22 17:12:40



研究发现,一些临床常用药物与阿尔茨海默病之间存在隐秘关联,长期使用以下9类药物可能通过不同机制干扰神经递质平衡、加剧脑内炎症反应或直接损伤神经元,导致认知功能衰退风险升高。

1.抗胆碱能药物

某些抗胆碱能药物,特别是抗精神病药物和抗癫痫药物,与阿尔茨海默病(AD)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性。抗帕金森病药物(如苯海索)及解痉药物(包括颠茄、莨菪碱、东莨菪碱和阿托品)等其他抗胆碱能药物,可能诱发急性和慢性认知功能障碍。

2.抗组胺药物

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异丙嗪、赛庚啶、酮替芬)能够与大脑中约75%的H1受体结合,从而引发中枢神经系统的镇静效应,表现为认知功能和执行能力的减退。同时,第一代抗组胺药物还表现出较强的抗胆碱能特性。

相比之下,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不易穿透血脑屏障,仅与大脑中约25%的受体结合,镇静作用远不如第一代抗组胺药物明显,对于儿童和老年人群来说,推荐优先使用第二代抗组胺药物。

3.H2受体拮抗剂

所有的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都可能引起意识错乱、定向障碍、谵妄和幻觉等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大多数病例在用药前2周后出现上述反应,停药3~7天后可消失。有一项针对老年人的5年随访前瞻性研究表明,持续使用H2受体拮抗剂与认知损害风险增加有关。

4.镇静催眠药

如果长期服用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可能引起阿尔茨海默病,且一旦上瘾,戒断非常困难,戒断时可能引起谵妄或意识障碍。

5.抗癫痫药物

有研究表明,长期使用某些抗癫痫药物可能与认知功能下降和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增加有关。然而,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明确这种关联。

6.中枢性降压药

长期大量服用利血平或甲基多巴可能引起过度镇静、注意力不集中、抑郁等不良反应,且停药后可能会出现数月的反应迟钝。

7.补铁剂

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适量的铁对身体有重要的生理作用。但是,过量补铁则会引发氧化应激反应,导致铁在线粒体中积累、神经元铁代谢紊乱和细胞凋亡等问题,而大脑中铁的过量沉积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有关。

8.铝剂和铋剂

含铝的抗酸药(如氢氧化铝凝胶、碳酸铝镁咀嚼片)口服后,只有极少量会转变成可溶性的氯化铝被吸收。如果老年人长期服用这些含铝的药物,铝盐会沉积在脑部,可能引发阿尔茨海默病。同样,长期服用胃肠黏膜保护剂(如枸橼酸铋钾、果胶铋)也可能导致中毒性脑病。

9.含有朱砂的中成药

现代研究证实,朱砂中含有少量游离汞和可溶性汞盐。口服朱砂后,汞可以进入脑组织,并且代谢速度非常缓慢,半衰期长达240天,汞在体内积累,可损害中枢神经系统。临床上含有朱砂的中成药有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柏子养心丸、补肾益脑片、紫雪丹、至宝丹、再造丸等。

【重要提醒:本文出于科普之目的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诊疗之依据,具体请就医并遵医嘱】

【来源:何楠】

【编辑:YT 】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