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的时令野蔬——蒌蒿,可健脾开胃,破血止痛

清汛康康 2025-04-19 17:18:51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宋代诗人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一诗描绘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画卷,其中桃花、蒌蒿、芦芽都是中药。今天要说的是——蒌蒿。

蒌蒿药用价值高

蒌蒿最早记载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周南》,“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这里的蒌就是菊科蒿属植物蒌蒿,又称芦蒿、水蒿等。

《本草纲目》言其“利膈开胃,杀河豚毒。”《医林纂要》云:蒌蒿能“开胃,行水。”蒌蒿具有独特的清香气味,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刺激食欲。对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人来说,蒌蒿可以起到健脾开胃的作用,促进消化功能。

蒌蒿在春季时能利膈开胃,经过夏秋的积累,摇身一变为破血止痛的良药。在《重庆市中药材质量标准(2022年版)》中,将蒌蒿夏秋两季枝叶茂盛时采收地上部分入药为“刘寄奴”,川渝地区习惯用品。

蒌蒿苦、辛,温。归心、肝经。具有破血通经、散寒止痛、消食化积的功效。主要用于经闭、痛经、产后腹痛、癥痕、跌打损伤、外伤出血及食积腹痛、赤白痢疾。

现代研究发现,蒌蒿富含蛋白质、挥发油、矿物质、维生素等人体需要营养素,同时还含有绿原酸、多糖、三萜、多酚、生物碱等生物活性物质,有抑菌、抗氧化、抗肿瘤、降糖等功效。蒌蒿里面富含黄酮类成分,这类成分有很好的保肝利胆、促进胆汁排放、减轻胆汁淤积的作用,还兼具有利湿退黄的功能。

舌尖上的蒌蒿

蒌蒿是春蔬之上品,既具蒿之清气,又有菊之甘香。蒌蒿作为野菜食用,在我国已有约三千年历史。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中,蒌蒿被列为野蔬上品。陆玑《诗疏》:蒌,蒌蒿也,其叶似艾,白色,长数寸,高丈余,好生水边及泽中,正月根芽生,旁茎正白。生食之,香而脆美,其叶又可蒸为茹。

蒌蒿作为蔬菜,食用部位为鲜嫩的茎秆,会散发出一股浓郁的菊香,口感爽脆,且营养丰富。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吃法。

1. 蒌蒿鸡蛋汤

蒌蒿150克,鸡蛋2个,盐、香油、葱花适量。将蒌蒿洗净切碎,锅中加水烧开,放入蒌蒿碎煮几分钟,然后倒入鸡蛋液,边倒边搅拌,形成蛋花,最后加盐、香油调味,撒上葱花即可。能健脾开胃、补充营养,适合脾胃虚弱、营养不良者饮用。

2. 凉拌蒌蒿

蒌蒿、蒜适量。将蒌蒿洗净焯水,捞出过凉水后挤干水分,切成段放入碗中;再加入蒜末、生抽、醋、香油、辣椒油等调料,搅拌均匀即可。能清热利湿、开胃消食,适用于夏季感受湿热之邪所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常见篙类植物的区别

蒌蒿、茵陈篙、青蒿和黄花蒿都属于菊科、蒿属的草本植物。

茵陈篙为亚灌木状草本,植株有浓香。《本草拾遗》记载:“虽蒿类,苗细,经冬不死,更因旧苗而生,故名因陈,后加蒿字也。”药用幼苗,枝叶细柔,密被白绵毛,故又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花茵陈”。茵陈功专利湿退黄,为治黄疸要药,其性微寒,湿热黄疸尤宜;此外,还可用于小便不利、湿疮瘙痒。

青蒿为菊科蒿属一年生草本。植株有香气。青蒿入药,但非中药“青蒿”之正品;有清热、凉血、退蒸、解暑、祛风、止痒之效,可作阴虚潮热的退热剂,也可以治疗盗汗、中暑等,但本种不含“青蒿素”,无抗疟作用。

作为“青蒿”正品入药的是菊科植物黄花蒿,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青蒿具有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的功效。青蒿之性苦寒,善清暑热,且其气芳香,能辟秽化湿,故夏季常用其鲜品单味或与鲜荷叶、鲜竹叶作饮料频服,有防暑之效。

此外,青蒿截疟之功甚著,是治疟良药。《肘后方》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青蒿素是从中药青蒿中提取出来的具有抗疟作用的倍半萜内酯药物,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在全球抗疟治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重要提醒:本文出于科普之目的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诊疗之依据,具体请就医并遵医嘱】

【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药学部 副主任药师 崔姣】

【编辑:sanx 】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