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亲的火车上,你有没有挤过一节满得抬不起脚的车厢?
有没有试过为了上厕所,在人群里艰难“移步”整整一小时?
这并不是夸张,而是真实发生在1987年的一段回忆。
那一年,我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排长,满怀期待地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探亲。
这趟旅程却让我直面了最真实的“战场”——火车车厢。
从翻窗上车到地板睡觉,再到长达一小时的“厕所长征”,这一路,既有艰辛,也充满了温暖。
不一样的排长车程:翻窗挤火车却抢不到座那时候的火车站,永远都是人满为患。
即使是夜里,月台上还是挤满了探亲、返乡的人群。
站在拥挤的月台上,我自信地以为,穿着军装应该会有人让座吧。
当火车缓缓进站,场面彻底把我震住了——车厢门没开,车里全是人,连过道都已经站满。
一旁送我的战友拉了拉我,说:“排长,你别愣了,从窗户爬进去!”
说实话,这一刻我脑袋一片空白,但看着战友和旁边的好心人麻利地托起我的身体,我也只能硬着头皮往窗户里钻。
谁能想到,我当了多年的排长,第一次体验“翻窗爬火车”。
爬进去后,我没站稳,差点踩到地板上睡觉的大爷,那位大爷迷迷糊糊地说了句什么,又继续闭上眼。
我赶紧道了歉,心里一阵苦笑。
站稳后,我发现根本没有活动空间。
周围的人都挤得像沙丁鱼罐头,稍微动一下都会碰到别人。
一位姑娘正站在旁边,因为没有地方靠,整个人断断续续地撞到我身上。
她不好意思地小声问:“同志,你能往里面挪挪吗?”我只能苦笑着告诉她:“姑娘,我也动不了啊。
那时候才发现,所谓的“有票”其实一点用都没有,车厢里只要能站,他们就卖票。
从地板睡到厕所门口:1小时移动不易的“反思”站着站着,腿实在支撑不住了,我低头观察了一下周围,发现座位底下似乎还能掏出一点空地,于是果断低下身,趁着旁人稍微让开空间,钻到了地板上。
虽说地板又硬又脏,但不需要“堂堂排长”天天站着成一根“木桩”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即使睡在不算舒适的地方,也能快速入睡,那种累到极致时的踏实,让我很快进入了梦乡。
醒来的时候,我被膀胱警告:“快动身,去趟厕所!”看了看手表,已经凌晨三点,车厢里的气氛依然闷热,但安静了不少。
可行动起来却没想象中容易——人贴着人,每一步都得先探出脚试探,确保不踩到别人。
有时候,稍稍一不小心,就引来对方不满的抱怨。
别小看这几步路,从我钻出地板到真正挪动到厕所门前,花了足足一个小时。
而真正让我哭笑不得的是,厕所里竟然睡了四个人!
我只能耐着性子劝他们,让个地方给我。
上完厕所,我回到“原来的地方”,位置早就被人占了。
这趟火车之旅,算是让我彻底明白了什么叫“寸步难行”。
陌生人之间的温暖连线:探亲之路的一抹亮色火车之旅的艰难,让我对其中的点滴温暖感受格外深刻。
比如,有一个大妈特意把自己的座位让给我,还热情地跟我聊起了天。
她说儿子也是当兵的,而看到我这个“穿军装的小伙子”,就像看到了自家孩子。
另一次,我因为票买错了日期,差点被查票的列车员赶下车。
急得满头大汗时,一位中年大叔主动让我坐到他旁边,帮我遮挡视线防止被发现。
后来,我们聊起各自的生活,他说儿子刚参军,训练特别辛苦,但“这种磨砺对年轻人有好处”。
听着这些话,我感到一种无声的慰藉,也更加体会到,那些看似无名的人,在生活中是多么可贵。
他们或许只是普通的父母、平凡的乘客,但他们的善意,却可以成为另一个人旅程中的光亮。
探亲结束后的离别:行囊满满,回忆更深探亲假很快就结束了。
记得离开的那一天,家里人一起来送我。
父亲拍拍我的肩膀,说:“别让部队和家里失望。”母亲塞给我一包炖好的鸡肉,还有自己缝好的厚衣服。
一家人把叮嘱塞满我的耳朵,而我则强忍着眼眶里的湿润。
从家乡的小站再次登上火车,我突然觉得,那些在路上的艰辛仿佛已经不算什么了。
因为再多的波折,都挡不住我对家的思念,也抵不过家人对我的关爱。
虽然不知道下一次休假是什么时候,但这一趟回家,已经让我汲取了足够的温暖,去面对未来的训练和生活。
结尾:旅途虽艰,情感无价今天回想起来,那一次探亲的火车经历,已成了我生命中独一无二的回忆。
人在不同的环境中,可能会遭遇不同的苦楚,但每一次的艰难中,都可能蕴藏着意想不到的温暖。
火车上的艰辛让我领悟到,拥挤也好,窘迫也罢,那些主动伸出手的好心人为这段经历注入了温度。
离别时家人的叮嘱,让我明白再遥远的路,与亲情相比都不值一提。
或许,每个人的“探亲火车”都不尽相同。
但无论你翻窗、挤地板还是抢厕所,这一路的情感和回忆,才是最终带回心里的“行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