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软黄金鳗鱼苗,最贵的时候单条就要30元,纯野生无法人工繁殖

狸猫之一的动物圈 2025-04-25 13:00:25

信息来源于thuenen,WUR eDepot,The Fish Site,Global Seafood Alliance。

凌晨3点,福建宁德三都澳的海面上却洒满了星星点点的渔灯。

尽管这个暖春正在快步冲向夏季,但是凌晨的海面却只有10多度,渔民们裹着厚重的衣服,既为保暖也为防湿。他们的抄网划过冰冷的海水,试图捞起那通体透明的鳗鱼苗。效率很低,但是合法,而且赚钱。

鳗鱼苗被称为"水中软黄金",单条鳗鱼苗的最高单价在2018年春季创下30元的天价!要知道其重量甚至不足0.1克,换算成黄金,那价格可能比不上飞速升降的黄金,但也真的不差太多了。

凭啥贵得这么离谱?支撑起这种离谱价格的是一个困扰人类百余年的科学难题:至今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实现鳗鱼的全人工繁殖。

全球每年消费鳗鱼的总量超过20万吨,各种各样的烹饪方式之下,无论是日式的还是中式,鳗鱼始终不便宜。而这些鳗鱼的来源,也同样是捞来的野生苗种。现代的养殖场在8个月内就能将1克重的鳗鱼苗养成1公斤重的商品鳗鱼,转化效率高达1000倍!然而,这个阶段虽然很成熟,但培养出来的鳗鱼的性腺发育始终处于休眠状态,换。句话说,它们压根生不了后代。

难以攻克的秘密

大部分的鳗鱼品种都需要在200~400米的海洋中层才会繁殖,这里的水温必须在16~18度之间,盐度34‰左右,而且需要月光透过海面形成的特定光周期来刺激起繁殖。

世界各国的研究团队都曾用自己的方式追踪鳗鱼的繁殖。日本的一个团队就曾用卫星追踪,他们发现成年日本鳗会洄游2500千米的距离,游到马里亚纳海沟西侧进行产卵。根据测验,该团队发现鳗鱼在游过去的途中,体内分泌的深海适应酶能承受相当于500个大气压的水压。

深海适应酶的成分复杂,不同成分的功效和安全性都差异很大,该部分的研究还比较浅显。上述的这个团队能在实验室中复现高压环境,但始终是搞不懂深海适应酶到底要怎么去激活。

第一关就搞不定了,后面更难。鳗鱼幼体要经历卵(Egg stage)、柳叶鳗(Leptocephalus)、玻璃鳗(Glass eel)、鳗线(Elver)、黄鳗(Yellow eel)以及银鳗(Silver eel)6个发育阶段。每个阶段所需的浮游生物种类、水流冲击频率乃至矿物质浓度都各有不同!你就说难不难吧?

倒是有团队真的让鳗鱼繁殖了,比如2010年日本水产大学就曾宣布他们的水产实验室培育出人工鳗苗,但是这些鳗苗在56天后就死了。这时候还在柳叶鳗阶段,研究发现该阶段的鳗鱼的食物是含有硫磺细菌的浮游生物尸体和黏液组成的絮状物,俗称“海洋雪”,要搞出这种物质也很难,需要模拟深海热泉口的特殊环境。替代物暂时也找不到。

2022年12月14日,我国对鳗鱼的繁殖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中科院深海所何舜平研究员团队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杂志上发表论文"Pseudo-chromosome–length genome assembly for a deep-sea eel Ilyophis brunneus sheds light on the deep-sea adaptation",公布了首个高质量的深海鳗鲡基因组。

他们发现了鳗鱼苗肠道内存在16种专属共生菌,这些微生物会随发育阶段动态更替,如果能解开这些阶段的细菌动态,也许就能找到关键拼图。但当研究组尝试在人工环境中重建这种菌群时,发现其中3种厌氧菌离开高压环境便立即失活。

无法人工繁殖鳗鱼苗,那能不能在想办法让鳗鱼的产量增加呢?挪威的科学家也是这么想的,他们曾尝试用基因编辑技术缩短鳗鱼生长周期时,搞出了一种名为"银弹1号"的转基因鳗鱼,说是肌肉生长速度提升40%!

然而后续发现"银弹1号"的脑部神经递质分泌异常,会出现持续绕圈游动的行为。

看来想要解开谜题,还需要时间。

鳗鱼陷入危机

鳗鱼的生物特性很复杂,但是人类对它们的需求却很直白,这就是使得捕捞鳗鱼苗变成了一个神奇的暴利行业。以前的渔船可以毫无顾忌的出海,用各种各样的"绝户网"大肆捕捞鳗鱼苗,这样的操作导致鳗鱼种群数量快速下降,很多鳗鱼的品种尽管你都吃得到,但是它们的野生个体都是保护动物,比如花鳗鲡、日本鳗鲡、欧洲鳗鲡、美洲鳗鲡和大鳗鲡等等。

基因测序显示,欧洲鳗的有效繁殖种群数量较1970年代下降90%,其幼体抗病基因的多样性损失达67%。气候变化更让危机雪上加霜:墨西哥湾暖流的异常偏移导致60%的柳叶鳗幼体迷失方向,2021年北美东岸鳗苗捕获量暴跌73%。

既然是保护动物,为啥还难捞它们的鱼苗?

因为目前就是没办法人工繁育鳗鱼,但是人类对鳗鱼的需求却只增不减。我国对鳗鱼苗的捕捞进行了很多严格的限制。首先是需要向当地渔政部门申请并获得《特别渔业许可证》,才能在指定时间和区域内进行捕捞;其次捕捞的数量也是严格受到限制的;捕捞的时间只能在11月至次年5月。

这些措施都是为了鳗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但是很多利欲熏心的人总是嫌赚得不够快,还是用各种方式来危害鳗鱼种群。比如2019年青岛海关查获的走私案中,20万尾鳗苗被分装在贴有"观赏鱼"标签的氧气袋里,经DNA检测发现其中混有濒危的欧洲鳗苗。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前几年的一则报道,说是上海某高端日料店推出"鳗鱼盲盒套餐",消费者支付588元可能吃到野生鳗,也可能遭遇用星鳗替代的"李鬼"。东京筑地市场的批发商引入区块链溯源系统,扫描鱼鳃上的量子点标签就能查看捕捞坐标和养殖记录,然而这个标签却是可以自定义的。更有企业用虹鳟鱼搭配海藻多糖制造出以假乱真的鳗鱼肉。

非常离谱,但从侧面再次论述了鳗鱼行业现在的畸形情况。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