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男子钓到奇怪淡水鱼,吓得手抖果断放生,网友:放了自己一马

狸猫之一的动物圈 2025-04-24 14:17:25

信息来源于@垚筑空间,大连海洋大学学报,农业生物技术学报,gbif。

广西男子钓到奇怪淡水鱼

4月8日,IP地址为广西南宁的博主@垚筑空间发布了一则视频展示了自己的渔获物,这则视频引发了不小的关注,足以见得肯定是钓到了不得了的鱼类。视频的配文是:“这是什么鱼大家认识吗?来钓一下鱼,差点挨通知家人送饭!”还加了一个话题“钓鱼人的惊喜永远在下一条鱼。”

视频中可以看到博主手握着一条白色的鱼,体长应该接近20厘米。看起来跟常见的鲶鱼有些像,比如其又宽又扁的脑袋和咧到快跟脑袋一样宽的大嘴,嘴边挂着的几根细长的胡须,以及滑溜溜的没鳞片的身体。

但它跟普通的鲶鱼又有明显的区别,显得优雅许多。首先其身材修长,靠近背部的身体是灰色的,似乎带点黄,靠近腹部的身体下方则是白色的;它的身上有许多星星点点的黑斑,像是泼了墨点子似的;背鳍和胸鳍硬邦邦的像小刀子,尾鳍叉开像把剪刀。

实际上从博主的文案就可以知道,博主是认识这条鱼,他知道这是保护动物。对着镜头展示了一会儿后,博主很快就将其放到了水中,一直拍摄到这鱼游走才结束。看来确实是担心被人留下把柄。

关于这条鱼的身份,几乎所有的网友都了然于心,毕竟都是关注钓鱼内容的钓鱼佬,不可能连大名鼎鼎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斑鳠(Hemibagrus guttatus)都不认识。

很多人戏称根本不是博主放了斑鳠一马,而是斑鳠放了博主一马!对于这些调侃,博主自己也后怕的回复到:“我手都发抖,不敢用力抓它!”

相似物种

还有有网友开玩笑似的拱火,说要不是身边有人就要放生姜了。另一个网友说如果身边没人就当初是“叉尾”了!

所谓的“芝麻剑”是斑鳠的俗称,这个外号其实特别形象,你看它身形修长,前宽后窄确实像剑,然后身上都是芝麻似的小黑斑。而“叉尾”指的是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它是鮰科真鮰属的物种,跟鲿科半鲿属的斑鳠连科都不一样,但是它们长得确实是很相似。

斑鳠和斑点叉尾鮰的颜色分布是相对类似的,它们身上较深的颜色都集中在背鳍和鱼头,腹部都是泛白的,但是斑鳠的颜色会更淡一些;斑鳠的斑点非常密集,除了头部较少,其他区域都有,而且斑点更大。斑点叉尾鮰的斑点细小且少;从我放的这张图可以看出它们的身材也是不同的,斑点叉尾鮰明显比较粗壮,比较肥美,形态有点像鲢鳙。而斑鳠的明显相当修长。

一些细节的地方也可看出差异。斑点叉尾鮰的背鳍呈独立凸起状,与斑鳠三角形且紧贴背部的背鳍形成鲜明对比。二者尾鳍的差异尤为显著:斑点叉尾鮰的尾鳍分叉如剪刀般锐利,名称中便隐含此特征;而芝麻剑的尾鳍分叉则较为圆润柔和。

此外,两种鱼类的触须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斑鳠的白色触须在离水后仍保持挺直,可向前方或两侧伸展;斑点叉尾鮰的黑色触须上岸后则迅速变得柔软下垂。

斑鳠

斑鳠分布于中国南方的几大江湖里。珠江流域是它的大本营,西江、北江这些支流里都能发现它们,尤其是广西段的红水河、柳江流域。往东能窜到福建的闽江水系,北边最远溜达到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一带,云南的元江、海南的南渡江也有发现的记录。

它并非我国的特有物种,在越南的红河、缅甸的伊洛瓦底江,以及老挝、柬埔寨的部分流域也能找到。不过在其分布地,它们都属于是保护物种,在我国是二级保护动物,在越南被列入《越南红色数据手册》中被的易危物种。

斑鳠偏好水流不急不躁的河湾,河底最好铺满鹅卵石或者泥沙,岸边有树根倒木当掩体的地段它最喜欢。这些区域可以让它们在白天找到隐蔽的区域,等到晚上,它们才会开始外出觅食。

斑鳠的触须能感应水中微小的波动,它能以此确认猎物的位置甚至是品种,主动觅食各种小鱼小虾。它真的很不挑食,螺蛳河蚌这种带壳的能用厚嘴唇碾碎了吞。水底的腐殖质和各种藻类它们也照单全收。

每年春末夏初是它们的繁殖期,雌性会把卵产在石缝里,护卫鱼卵的工作则由雄性和雌性共同承担。

斑鳠体内含有毒素,不过毒素并非存在于其肉中,而是主要集中于背鳍棘、胸鳍棘以及包裹在外的皮膜部位。尽管这种毒素通常不会致命,但在严重情况下,被刺伤部位可能会发生坏死现象,伤口还可能引发坏疽,并导致淋巴腺肿大。在一般情况下,被刺伤者会感受到麻醉感以及剧烈的疼痛。

斑鳠在珠江流域享有盛誉,被誉为“四大名鱼”之一。尽管其体型不大,但它的肉都很多,而且几乎不见肉中藏刺,含肉率高达73.37%,吃起来特别爽;同时,其肉质鲜美异常,带有海鱼特有的甘甜风味;更值得一提的是,斑鳠营养价值极高,其肉中富含17种游离氨基酸。

“好吃”对野生动物们来说是简直是催命符,许多人认准了斑鳠进行捕捞,在渔业法律还没那么完善的时候,各种电鱼毒鱼的手段都使出来,这对其种群必然是造成了可怕的威胁;另外,各地修水坝把它们的洄游路线切得七零八落,影响了繁殖。

据统计,在短短20年内,珠江里野生种群二十年缩水了七成,有些支流干脆绝了迹。2021年新鲜出炉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单直接让它们成为了"牢底坐穿鱼",国际上也进了CITES附录II的名单。

可以吃人工养殖的

有个网友的回复在一众的调侃中显得很正经,他发自内心的提出疑问:“为什么你们都不敢吃???我们这里还有卖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就跟娃娃鱼一样,野生的个体全部是保护动物,但是也有人工养殖的个体用来满足老百姓的需求,这么做也算是保护野生个体。

人工养殖斑鳠的技术以及很成熟了,2018年就突破了全人工繁殖技术,现在鱼苗成活率能到七成以上。

有些养殖户还尝试着仿生态养殖,在鱼塘底铺鹅卵石种水草,硬是把水泥池子整出野生河道的范儿,据说这么搞能让斑鳠更活跃,而且还能混养一些其他的鱼类。

斑鳠的长肉速度很快,水温合适的话一年能飙到两斤重。它们的饲料也很好调配,因为真的很不挑食,在饲料里混点杂鱼内脏、豆粕就能养得油光水滑,成本比养鳜鱼这类矫情户低得多。最关键是肉质确实能打,雪白细嫩还没土腥味,清蒸能赛过桂花鱼,炖汤更是能鲜掉眉毛,酒楼里卖到200多一斤照样有人抢着点。

眼下斑鳠虽然还不能像四大家鱼那样出名且畅销,但在特种养殖圈里已经算得上明日之星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