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0年学术困境到获得诺奖,AI教父辛顿,带给我们哪些人生启发

陈放羊 2025-04-07 09:27:29

10月8日,被誉为“人工智能教父”的杰弗里·辛顿再次光环加身,获得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辛顿说接到诺奖官方来电时,他不敢相信甚至怀疑是诈骗电话,他说从来没想过能获奖。也难怪他这样想,他的学术道路曾经是如此的崎岖难行。

任谁也想不到,作为图灵奖与诺贝尔奖双料得主的辛顿,曾经是“辍学惯犯”,也曾因为迷茫,大学毕业后做了一年多木匠,到了25岁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决定研究神经网络,可导师却说他是浪费时间......

他的痴迷,让他坐了近40年的学术冷板凳!

辛顿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成功不是聚光灯下的奖牌与荣耀,而是在荒野中走出一条路,在不知道还有多久的黑暗中坚持探索前行,开启新世界。

01出身学术世家,却患了“学习多动症”

辛顿,1947年出生于英国一个学术世家。

他的曾曾祖父布尔是十九世纪著名的数学家,被誉为“逻辑中的牛顿”;表姐是核物理学家,曾参加曼哈顿计划;姑父在经济学领域享有盛誉,提出了“国民生产总值”这个经济学概念;父亲是著名的昆虫学家,曾当选英国皇家学会院士。除此之外,家族还有许多其他著名学者。

只是显赫的出身好像并没有给辛顿带来快乐,父亲没有像其他人父亲那样陪他玩游戏、讲故事,而是在自家车库挖了一个大坑,里面养满了毒蛇、蜥蜴、青蛙等各种动物,让辛顿观察动物是怎么思考的。

孩子都是活泼好动的,可辛顿的父亲却喜欢安静且思维清晰的孩子,从来不会和辛顿说一句废话。父亲的严厉,让幼小的辛顿心生畏惧。

母亲虽然很温柔,但她也告诉辛顿他的人生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成为一名学者,要么就做一个失败者。”

辛顿说家族的荣耀让他压力山大,以至于使得他一生与抑郁做斗争,但也建立了必须成功的信念。

读高中时,曾有个朋友告诉辛顿,全息照片就算打碎了,也能在碎片中看到完整的图像。由此,朋友推测,大脑的记忆也许不是储存在某个区域,而是分布在整个大脑,利用神经网络传播。

这个想法激发了辛顿对大脑的兴趣,也成为了他一生探索的方向。

高中毕业后,他按照家族惯例考上了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物理、数学和化学,但仅仅一个月他就退学了。打工了一年后,辛顿又回到学校学习建筑学,可一天后他又放弃了。

后来,辛顿转而学习物理学和生物学,他希望能学到大脑是如何运作的,但最后学到的却是神经元、突触和神经递质等这些大脑组成物质。

这就相当于你问老师汽车是怎么开动的,老师告诉你汽车有四个轮子和方向盘。

辛顿意识到老师给不了他想要的答案后,他又转学哲学和心理学。大学四年换了五次专业后,辛顿终于完成学业,拿到了实验心理毕业证。

只是大学毕业后,辛顿并没有去找一份体面的工作,而是选择做一名木匠,他一边做着木匠,一边继续思考大脑如何运作的问题。

回忆往事,辛顿自嘲说也许当年他患上了“学术多动症”,直到25岁,他终于找到了人生方向。

02痴迷冷门,坐40年冷板凳

1972年,25岁的辛顿得知爱丁堡大学希金斯教授在研究神经网络,他决定重回校园,跟随希金斯教授攻读博士生。

谁知,希金斯教授没多久也转投到“符号人工智能”流派。

当时的人工智能主流派是“符号人工智能”,他们推崇逻辑推算。而非主流派的联结主义却认为,应该模拟人脑,然后让人造大脑去学习。

在辛顿看来,符号人工智能简单粗暴,短期应付简单问题还好使,但想要解决复杂问题,还得靠联结主义。

但是,当年的人工智能大佬马文·明斯基专门写了一本书《感知机》,指出世界上的事物用一个个符号来代替,AI只需要记住符号和规则来理解世界即可,而联结主义和神经网络存在重大问题,简直就是荒谬之谈。

有了业界大佬发话,自然让更多人涌向了符号主义,连希金斯教授也不例外。

而且,希金斯教授也劝辛顿跟随主流研究,否则就是浪费时间。

可辛顿坚持主见,他不相信大脑是通过编程来工作的,正如蛇这些动物在现实生活中会做出一些看似聪明的举动,这些都是它们在生活经历中吸收经验,慢慢变得聪明的。

也好比父母教育孩子,父母希望像编程一样让孩子跟着自己的安排走,但孩子们总会在成长过程中,按照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做出改变。

每次面对教授劝导,辛顿都回应说“给我六个月时间”,然而六个月后又六个月,五年过去了辛顿都还没拿出研究成果。

博士毕业后,因为辛顿研究的方向是冷门,在英国根本没有单位愿意聘请他,甚至连面试的机会都不愿意给他。

幸运的是,辛顿后来在美国加州找到志同道合者。

03越过寒冬,守得云开见月明

几经辗转,辛顿来到了美国,先后到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卡耐基梅隆大学任教,与志同道合者继续研究神经网络。

当时人工智能研究经费很多都来自美国国防部,而辛顿认为拉美国家的动荡和战争的始作俑者是总 统里根,他无法认可里根的所作所为,于是,又移居到加拿大,在多伦多大学任教。

就这样,辛顿在这个世人皆不看好的领域里默默耕耘了30多年。

直到2012年10月,在ImageNET视觉识别大赛上,年满65岁的辛顿带着两名弟子用他们发明的AlexNET算法,从数百万张照片中辨认动物和物体,准确率高达84.7%,一举夺冠。

神经网络一战成名!

接着师徒三人成立的公司,被谷歌以4300万收购。2018年,辛顿获得有“计算机界诺贝尔奖”之称的图灵奖。

随着技术不断突破,2022年,ChatGPT横空出世,全世界都意识到了人工智能的强大。

如今,人们都看到了聚光灯下的辛顿,也为他获得的奖牌和荣誉鼓掌欢呼。

但是,辛顿真正的成功,不是他获得的图灵奖,不是他拿下的诺贝尔物理奖,而是在30多年里不被看好,被人认为没有未来,他依然坚定摸黑前进,直到开启新世界。

2024年,辛顿获得诺奖后竟表现出懊悔,他觉得人工智能太强大了,担心未来会掌控人类。

于是他不惜站出来反对自己一手创造的东西,他离开谷歌,敲响人工智能警觉之钟。

辛顿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表示,要相信自己的直觉,他说:“我们应该要对自己的世界有坚定的看法,并且不断调整新的信息,使其适应自己的观点。”

辛顿说,他父母是无神论者,但却把年幼的他送去宗教学校,他周围的人都相信上帝,除了辛顿自己。也许是这样,他从小习惯与众不同。

世间纷纷扰扰,有清晰的思辨能力,不盲目从众,做科学需要这样的精神,我们的人生当然也是!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