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儿路上,家长都想孩子快乐健康成长,但常因复杂信息和实际操作而迷茫。究竟有没有一套科学的方法,能为我们指引方向,帮助孩子开启美好的未来?
一项跨越70年的非凡研究在过去的70年里,英国科学家开展了一项令人瞩目的科学研究,对成千上万的儿童进行了长期追踪,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极为罕见。
这项研究始于战争结束后的几个月,当时科学家们想要了解女性在特殊时期生育的状况,于是对母亲们展开了大规模调查,几乎记录了英国、苏格兰和威尔士在一周内出生的所有婴儿,数量近14万个。
当时询问的问题,在如今看来颇具时代特色。例如,“怀孕期间,您每天是否获得了额外配给的一品脱牛奶?”“您在罩衫、紧身胸衣、晚礼服、灯笼裤和胸罩上花费了多少钱?”“当您和婴儿在床上时,谁照顾您的丈夫?”
这项战时研究成果斐然,后续科学家们又多次开展类似研究,记录了不同年份出生的数千名婴儿信息,涵盖了五代人,累计超过70万名儿童参与其中,这些研究被统称为英国出生队列研究。
每隔几年,科学家们就会收集关于这些人的更多信息,如今积累的数据量堪称惊人,包含数千份纸质问卷、海量的计算机数据,还建立了庞大的组织样本库,其中有头发、指甲剪报、婴儿牙齿,甚至DNA,他们还保存了一些新生儿的胎盘,储存在安全仓库的塑料桶中。
如此庞大而持续的研究,使得这些人成为地球上被研究得最为透彻的群体之一,其产生的数据价值极高,催生了超过6000篇学术论文和书籍。
早期环境对孩子的深远影响从这项研究中,我们首先得到一个残酷的现实:不要出生在贫困或弱势群体家庭。
研究中的许多儿童来自贫困或工薪阶层家庭,家庭环境往往较为拥挤或存在其他问题。结果显示,这些弱势儿童在生活中面临诸多困境。他们在学校更容易遇到困难,学习成绩较差,未来从事的工作也相对较差,收入微薄。
更令人惊讶的是,生活起步艰难的孩子在成年后健康状况也更不理想。他们更容易超重、患有高血压,几十年后,记忆力下降、健康不佳甚至过早死亡的风险更高。
而且,这些差异在孩子成长的早期就已显现。例如,在一项研究中,贫困家庭成长的孩子在三岁时的教育测试中,成绩就比富裕家庭的孩子落后近一年。这种差异在几代人之间反复出现,充分表明早期环境对人一生的生活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及其收入水平。但该研究也带来了一丝希望,并非所有起步不利的孩子最终都会陷入困境。许多人尽管人生开端艰难,但最终仍能取得一定成就,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入探究。
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关键作用研究表明,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些与对孩子有兴趣、对未来有野心的父母相处的孩子,更有可能摆脱困境。
在一项针对约17个特定时期出生孩子的研究中,科学家们筛选海量数据,试图找出让生活起步困难的孩子在学校取得好成绩的因素。结果发现,在孩子生命的最初几年,父母与孩子的积极互动,与孩子日后在学校的表现密切相关。
一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如与孩子交谈、倾听他们的想法、热情回应他们、教他们字母和数字、带他们出游和参观,以及每天给孩子读书,都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积极影响。
例如,在一项研究中,5岁时父母每天给孩子读书,且在10岁时对孩子教育表现出关注的孩子,在30岁时陷入贫困的可能性明显低于父母未采取这些行为的孩子。
此外,科学家们还对孩子的睡前例行程序进行了研究。对约10个在千年之交出生的孩子的观察发现,那些睡觉时间不固定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而改为规律睡觉的孩子行为通常会有所改善。
还有研究表明,5岁和10岁时以阅读为乐的孩子,在后续学校测试中,不仅阅读测试成绩出色,拼写和数学测试成绩也更高。
当然,解读这类科学研究存在一定挑战。虽然研究表明父母的某些行为与孩子的良好结果相关,但我们并不确定这些行为是否直接导致了良好结果,或者是否存在其他干扰因素,比如基因的影响。不过,从事这项英国研究的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探寻其中的原因。
贫困与养育的双重影响我们一开始提到,出生在贫困或弱势群体家庭的孩子往往在生活中面临更多困难,但良好的养育方式又能帮助孩子克服一些早期劣势。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贫困因素并不重要呢?答案是否定的。
一项研究针对在持续贫困中成长的孩子及其在校表现进行了分析,数据显示,即便父母采取了所有正确的育儿方式,如让孩子按时上床睡觉、每天给孩子读书等,贫富儿童之间的教育差距也仅能缩小约50%。
这表明贫困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且持久的,如果我们希望确保下一代的成功与幸福,解决儿童贫困问题刻不容缓。
研究对我们的启示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能从科学研究中获取育儿的指导。例如,当我们督促孩子按时睡觉时,知道有科学依据支持这一行为,会让我们更有底气。
但育儿并非简单的公式套用,这项研究是基于对成千上万个孩子的平均情况分析,不一定能完全适用于每个个体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轨迹,由遗传基因和人生经历共同决定,其中包括与父母的互动。
在了解这些研究成果后,我们也要反思自己的育儿方式。需要意识到自己因忙于工作,有时甚至很少与孩子交流。可以在家中引入“谈话时间”,每天抽出15分钟与孩子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询问他们当天的经历,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对他们在学校生活的重视。
同时,我们也确保他们随时有书可读,并向他们表达对未来的期望,鼓励他们相信自己能创造美好的未来。我不确定这些改变是否会立竿见影,但我相信这对孩子有益无害。
总之,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快乐成长,既要聆听科学的声音,也要关注孩子自身的需求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