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6年,毛泽东主席逝世,全国陷入悲痛之中。时任北海舰队司令的饶守坤,尽管内心沉痛,但仍迅速采取行动,制定了周密的防御计划,以防范潜在的外敌对我国海域的威胁。他的果断措施有效维护了国家领海和首都的安全,这一行动赢得了中央军委的高度认可。
1979年4月,邓小平在听取海军领导的汇报后,再次明确表达了他对海军发展的战略思路。他强调,海军建设必须与国家整体战略相适应,重点在于提升现代化水平和实战能力。邓小平指出,海军的发展不能仅仅依赖数量,更要注重质量,特别是在技术装备和人员素质上要下功夫。他主张,海军应具备远洋作战能力,以更好地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同时,他还提到,海军建设需要与其他军种协同配合,形成整体战斗力,确保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邓小平的这一构想,为当时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中国海军的战略定位应以近海防御为核心。在规划海军发展时,所有建设方案都要围绕这一基本原则展开。我们需要的是一支能够切实履行防卫职责、具备实战能力的现代化海军。海军建设不应追求规模扩张,而是要注重提升作战效能,确保能够有效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领土安全。在装备研发、人才培养和战术创新等方面,都要以实战需求为导向,打造一支精干、高效的海上防卫力量。
【邓小平:你的设想很好】
1979年8月,邓小平决定前往北海舰队进行视察。
新中国成立后,北海舰队作为解放军海军的重要组成部分迅速崛起。1959年,随着苏联将旅顺军港主权移交中国,这一历史性时刻让毛泽东倍感振奋。他立即约见彭德怀,对其在谈判中的出色表现给予高度评价。毛泽东兴奋地表示:"这一事件标志着我国彻底清除了外国在境内的军事存在,真正实现了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这一重要转折点,不仅彰显了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也为海军建设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1960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决定整合旅顺基地和青岛基地的军事资源,正式成立海军北海舰队。这支舰队的主要任务是守护从连云港向南延伸到鸭绿江以北的黄海及渤海区域,特别是保卫北京和天津这两个关键城市,防范海上威胁,确保首都的安全。北海舰队的建立,标志着新中国在海上防御能力上的重要一步。
自此,新中国全面建立了近海防御体系,将国家海域明确划分为三大战略防区:北部海域、东部海域和南部海域。这一部署标志着我国海防布局的正式确立,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提供了坚实的战略支撑。通过科学划分防区,我国实现了对领海及周边海域的有效管控,形成了完整的近海防御网络,为后续的海上力量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常规情况下,三大舰队分别承担各自防区的防御职责和军事训练工作。一旦出现紧急态势,三大舰队将迅速联动,协同作战,共同捍卫国家海洋权益。
1950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青岛组建了北海舰队,刘昌毅被任命为第一任司令员,丁秋生担任首任政治委员。这支舰队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海军在北方海域的力量部署进入新阶段,为保卫国家海洋权益和领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北海舰队的成立是新中国海军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其首任领导班子的任命体现了党中央对海军建设的高度重视。
20世纪70年代,北海舰队在装备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突破。作为新中国海军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舰队率先组建了多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作战单位。在潜艇力量方面,建成了首支潜艇作战部队;在水面舰艇领域,成立了首批驱逐舰编队;同时,还创建了水上航空作战力量。此外,北海舰队还重点发展了岸基导弹防御体系,组建了首个岸防导弹部队。在战略威慑力量建设上,成功打造了首支核潜艇作战力量。为提升海上航空作战能力,还建立了首批舰载机部队。这些新型作战力量的组建,使北海舰队形成了完整的海空作战体系,显著提升了海军的整体作战能力。
北海舰队还配备了新中国海军中最强大的驱逐舰编队,包括“鞍山”舰、“抚顺”舰、“长春”号和“太原”号。这些舰艇不仅技术先进,吨位也最大,构成了新中国海军中最具战斗力的精锐力量。
北海舰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重要分支,其指挥中心位于青岛。该舰队由多个作战单位组成,包括水警区、舰艇支队和舰艇大队等,主要负责中国北部海域的防卫任务。北海舰队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保障海上安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邓小平在青岛参观了海军水上机场,观摩了水上飞机部队的演练,对其精湛的技术表示高度赞赏。随后,他按照既定行程,前往北海舰队的烟台基地进行考察。
邓小平前往北海舰队烟台基地进行考察,他们搭乘北海舰队的导弹驱逐舰从烟台启程,途经登州和长山水道,进行了超过6小时的远距离航行。
在视察海上防务时,邓小平向陪同的饶守坤询问:“你们在北海海峡的防御部署是如何安排的?”
邓小平提出问题后,饶守坤自信满满地逐一回应。听完他的解答,邓小平频频点头表示认可。饶守坤陈述完毕,邓小平露出笑容,称赞道:“这个计划相当不错!”
作为北海舰队的指挥官,饶守坤反复思考过这个问题。他清楚地记得,历史上的八国联军正是从这片海域登陆,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段历史教训让他深刻意识到,这片区域在国防安全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邓小平向饶守坤提问后,饶守坤迅速回应:“我们得让北京军区多派些部队来防登陆,增强阻击力量!”邓小平对饶守坤的建议感到认可,但他更关心北海舰队的应对策略,于是接着问道:“那么,你们海军打算怎么行动?”
关于如何应对当前局势,饶守坤经过深思熟虑后明确表态:“我们海军可以从海上发起进攻,配合陆上部队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彻底歼灭敌军!”
邓小平对饶守坤的回应感到十分欣慰,连声称赞道:“你的方案非常出色!确实不错!”
航行即将结束时,邓小平受饶守坤邀请,为北海舰队写下题词:“打造一支具备现代化作战能力的强大海军!”
在考察北海舰队期间,邓小平对所见所闻表示高度认可。他对舰队指挥员饶守坤的表现尤为赞赏,特别对其专业态度和奉献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次视察让邓小平对北海舰队的整体状况感到欣慰,同时也加深了他对饶守坤的正面评价。
1980年,经邓小平同意,饶守坤被任命为济南军区司令员,正式成为大区级军事负责人。这一任命充分体现了对他长期革命生涯和军事指挥水平的肯定。
【粟裕:这个饶守坤,还真行】
1915年9月30日,饶守坤在江西德兴县梅溪畈村出生,家里是贫苦农民。尽管父母辛勤劳作,一家人还是难以维持温饱。为了减轻家庭负担,饶守坤在9岁时就被迫去地主家放牛,靠微薄的收入帮家里渡过难关。
1930年,江西东北地区的农民革命活动迅速扩展,很快波及到饶守坤的家乡德兴。在方志敏的指挥下,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当地农民被有效动员起来。
在地方党组织的引导下,饶守坤的思想发生了深刻转变,逐渐意识到只有投身革命,才能真正改变贫苦大众的命运。因此,他毅然决然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那一年,饶守坤才15岁。
1931年6月,饶守坤在组织同意后,正式成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一员。随后,他被安排到中共赣东北省委在葛源设立的学兵队接受培训。对于从未接受过正规教育的饶守坤而言,这次学习机会意义重大。
1932年2月,饶守坤正式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在战场上,他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屡次获得上级的嘉奖。
1933年6月,饶守坤正式入党,获得了党组织的认可,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这一身份转变让他不仅有了更强的革命动力,也明确了奋斗方向,使他在战场上表现得更加英勇无畏。
凭借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饶守坤的职位逐步晋升,先后担任了新红10军的排长、连长和营长。在这段时间里,他还参与了闽浙赣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战斗。
1934年10月,经过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后,中央红军正式踏上了长征的征程。
当时,饶守坤带领的红56团第1营与上级失去了联系,无法参与长征。他们只能在江西的资溪、贵溪、牛田以及福建的邵武、建阳等地活动,独自与敌人展开斗争。
经过三个月的艰苦奋战,饶守坤终于带领部队与中共闽北分区委接上了头。随后,他的部队被整编进闽北独立师。在这期间,饶守坤先后担任了独立师第2团6连连长、2团团长,以及闽东北军分区司令员等职务,并在这一带坚持了长达三年的游击斗争。
在这三年间,饶守坤的处境异常困苦。部队不仅武器弹药匮乏,日常物资也极度短缺。为了填饱肚子,他们不得不吃树根、田鼠等一切能入口的东西。
面对这种局面,士兵们的情绪出现了明显波动,部分人萌生了离开军队、回乡务农的想法。针对这一情况,饶守坤细致地开展了思想教育工作,耐心劝导他们。
陈毅和项英毫不畏惧牺牲,自愿留下与敌人周旋。我们如果退缩,将来有何颜面面对他们?想走的尽管走,就算只剩我一人,也要与蒋介石抗争到底,大不了就是一死!
目睹饶守坤如此顽强的战斗意志,大家都被深深打动了。每个人都燃起了更强烈的革命热情,一致决定继续坚守阵地,与蒋介石势力抗争到底。这种坚定的决心在队伍中迅速蔓延,没有人选择退缩,所有人都准备迎接接下来的挑战。
1935年8月,蒋介石下令国民党军队对饶守坤的部队发动了大规模攻击。其中一支被称为“大刀会”的队伍,手持大刀,口中念念有词,不顾生死地向战士们冲锋,显得异常勇猛。
面对敌军的猛烈攻势,饶守坤所属的独立第2团团长因恐惧选择了投敌,导致整个部队瞬间陷入混乱,形势十分严峻。
面对指挥系统遭受破坏,饶守坤怒火中烧,他高声喝道:“所有党员立刻集合,我就不信收拾不了这群败类!”
在饶守坤的带领下,士兵们的士气明显高涨,他们迅速向逼近的敌军开火。不久,饶守坤的弹药耗尽,他放下空枪,从地上拾起另一支。旁边有人告诉他那支枪里没有子弹,饶守坤高声回应:“我需要的只是刺刀!”
饶守坤手握刺刀,径直杀入敌阵,与敌军展开激烈搏斗。他左右挥刺,动作迅猛,敌人的鲜血溅到他脸上,令对手惊恐万分。目睹饶守坤的勇猛,敌军彻底失去了“刀枪不入”的自信,纷纷仓皇逃窜。
战后,饶守坤因表现突出获得嘉奖,随即晋升为二团团长。对于这一任命,部分人持异议,觉得提拔太快。然而,他的上级力挺道:"当时情况危急,要不是饶守坤挺身而出,二团早就完了。除了他,还有谁更适合这个位置?"
随后,"大刀会"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打压。由于无法忍受对方的压迫,他们开始寻求与红军结盟,期待双方能够携手合作。
获悉这一情况后,党组织迅速作出积极回应,决定采取统一战线的策略,与"大刀会"展开合作。在协商过程中,"大刀会"的领导人林熙明明确表态:"如果组织派遣饶守坤前来协商,我们就继续谈;若他不来,此事就此作罢。"
林熙明对这次谈判抱有一定期待,但同时也心存疑虑,关键是想摸清红军的真实态度。由于自己的部队之前败在饶守坤手下,作为一向自诩刚毅果断的人,林熙明直接提出要饶守坤亲自出面谈判。此外,他对这位红军猛将怀有深深的忌惮,为了在日后的交往中占据主动,林熙明打算借此机会给饶守坤一个下马威。
在和饶守坤交流时,周围的同志们都觉得这次会谈明显是个陷阱,认为“大刀会”根本没打算真心合作,大家都劝他别去冒险。然而,饶守坤轻松地回应道:“国民党的大炮我都见识过了,还怕这几个拿大刀的人不成?”
饶守坤仅率领一个连的兵力,前往大刀会的据点进行交涉。还未走近,他便注意到对方已摆出迎接的姿态:在林熙明的指挥下,大刀会成员手持大刀,排列成半圆形阵势。
面对大刀会,饶守坤显得从容不迫,神色自若地走上前去,轻笑着回应。他果断地挥了挥手,身后的战士们立刻默契地排成了一道弧线,与大刀会形成对峙之势。
林熙明随即迈步上前,拱手高声道:“饶将军真不愧是红军中的杰出将领,勇气过人。换成其他人,恐怕没这个胆量来。就凭饶团长这份胆识,我林熙明认定你这个朋友了!请进!”话音未落,他抬手示意,邀请饶守坤进屋,一同入座。
在聚餐时,饶守坤向林熙明和“大刀会”的其他人详细解释了红军的方针。林熙明听后深受触动,立即表示愿意加入红军,共同参与战斗。当时,饶守坤只有20岁。
不久之后,一位海外华侨听闻红军的事迹,特意前来表达敬意并送上慰问。在慰问过程中,这位华侨向组织提出请求,希望能见一见声名远扬的饶守坤将军。
当那位华侨初次见到饶守坤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这位声名远扬的将军,竟然只有20岁,这让他感到十分震惊。饶守坤见状,微笑着回应道:“年龄不是问题。只要国民党还在压迫人民,无论老少,都有责任站出来反抗!”
饶守坤将军的声誉迅速传遍海外华人圈,华侨们普遍认为,他所率领的部队终将击败国民党。这种看法在华侨中广泛流传,大家对这支军队充满信心,相信他们有能力完成这一使命。华侨们对饶守坤及其部队的评价高度一致,认为他们具备战胜国民党的实力和决心。这种观点在海外华人中形成共识,大家坚信这支军队最终会取得胜利。
1938年,抗日战争局势发生转变,饶守坤接到调令,担任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指挥官,随即投身于皖南地区的抗日作战。
1938年3月,饶守坤接到命令前往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完成学业后,他返回新四军,被任命为军部教导总队第二大队的大队长。随后,他先后担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营长兼政委、第5支队8团副团长、15团团长、2师13团团长,以及淮南军区路西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
在担任职务期间,饶守坤的出色表现赢得了粟裕将军的高度赞誉。每当面临重大战役,粟裕将军在挑选将领时,总会第一时间想到饶守坤。
抗战结束后,饶守坤被调任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十八师担任师长。这支部队隶属于华中野战军,直接受粟裕指挥,是当时华东地区战斗力较强的精锐部队之一。作为一支主力部队,第十八师在解放战争中承担了重要作战任务,为华东战场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1946年,蒋介石违背了双方达成的和平协议,全面内战随即爆发。随后,蒋介石集结了大量兵力,向华中野战军发起攻势。在粟裕的领导下,一场关乎中国未来的重大战役正式打响。在这场关键战役中,饶守坤在粟裕的指挥下,先后参与了苏中和莱芜两场重要战役,并成功取得了胜利。
1947年5月,张灵甫率领整编74师对华东野战军的核心区域发起了大规模攻势。战斗期间,粟裕指示饶守坤的第18师迅速占领垛庄,这是74师撤退的关键通道。
接到任务后,饶守坤带领18师展开紧急行军,仅用两天便抵达了目的地垛庄。在这段行程中,全体战士徒步奔袭了超过一百公里,最终比原计划提前了八小时到达,完成了一次惊人的壮举。
抵达垛庄后,饶守坤经过实地观察发现,张灵甫在这个关键的战略要地仅部署了一个营的兵力负责防御。
这次突发事件让饶守坤感到难以置信。就在出发之前,粟裕司令员还特别提醒过,仅派遣他指挥的第18师参战,兵力可能略显不足。
饶守坤迅速采取行动,以极快的速度占领了垛庄,彻底封锁了张灵甫的撤退路线。
攻占垛庄后,饶守坤立即向粟裕报告了战况。在通话中,粟裕和王必成听到这个消息时,都感到难以置信。为了核实情况,王必成提高嗓门问道:“老饶,你确定吗?”饶守坤坚定地回应:“垛庄确实已经被我们控制了,千真万确!”
得知饶守坤的明确答复后,连续奋战72小时未曾休息的粟裕如释重负,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赞许地说道:"饶守坤同志果然没让我失望!"
垛庄被封锁后,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粟裕巧妙调遣部队,迅速将其围歼,张灵甫本人也在战斗中阵亡。这一胜利令毛主席大为赞赏,他特别表扬了粟裕的出色指挥,同时也肯定了饶守坤在垛庄的卓越表现。
在战后回顾这场战斗时,饶守坤曾风趣地比喻道:“对付张灵甫,就像驯服一头倔牛,关键是要抓住他的软肋,一招制胜!”
1947年8月,刘伯承和邓小平领导的部队经过长途跋涉,成功进入大别山地区,对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军队发起了战略性的进攻行动。
1948年11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正式成立总前委,负责淮海战役的全面指挥。总前委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和谭震林五人组成,其中邓小平担任书记一职。在战役过程中,饶守坤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他的表现得到了邓小平的高度肯定。
【毛主席:你还年轻,好好干吧】
1950年,饶守坤被调到华东海军,担任第七舰队的司令。不久后,他又被任命为华东军区海军吴淞要塞区的司令员。
1953年,毛主席在检阅海军时,了解到饶守坤曾是方志敏的部下,便紧握他的手,鼓励道:“你还年轻,继续努力!”
受到毛主席的鼓舞,饶守坤内心深受触动。他回想起毛主席关于必须打造一支强大海军的指示,立刻回应道:“感谢主席的教导,我会全力以赴,为海军的壮大贡献力量!”当时,饶守坤年仅38岁。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引入军衔制度,饶守坤在这一体系中获得了海军中将的称号。
1975年,饶守坤被委任为北海舰队的最高指挥官,肩负起统领这支新中国三大舰队中最精锐力量的重任。他的主要职责是确保京津地区的安全防卫。
1980年,邓小平推荐饶守坤担任济南军区司令员。到1985年,饶守坤自愿退出主要领导岗位。在担任司令员期间,饶守坤在济南军区的表现获得了邓小平的认可和赞赏。
2006年9月14日,饶守坤因病逝世,终年91岁。
饶守坤将军的卓越贡献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效仿,他的崇高精神将永远被后人铭记和敬仰。这位杰出将领的非凡经历,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以及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都是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学习和传承饶守坤将军的精神,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