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嘉德的回信,暴露了拍卖行的真相!

千亦评文化 2025-04-17 14:16:47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位藏友分享的经历:他满怀期待地把一件精品古玩的资料,发到嘉德拍卖的官方邮箱,没过多久就收到了回信:不出所料,被婉拒了,理由是"未达到上拍标准"。

这让我想起了民间收藏圈里口口相传的那句话:"想送拍?比登天还难!"

嘉德回信

说来也怪,拍卖行对买家和卖家的态度简直天差地别。如果你说想买东西,立刻就能享受到"贵宾级"服务。

我就有过亲身体验,只要在官网注册,签署“竞买协议”,提供证件等证明。然后交保证金预约登记拿牌,就可以去现场竞拍了。大拍卖行不光都是天价,还有不少“物美价廉”的小玩意。

只要你的身份是“买家”,那么就可以畅通无阻的入场。然而切换成“卖家”的话,你就会碰到很多看不见的阻力!

我常跟朋友开玩笑说:"拍卖行对买家和卖家,就像丈母娘看女婿:穷女婿上门,大门都不让进;富女婿来访,恨不得放鞭炮迎接。"

拍卖行的潜规则大家都心知肚明,就是那套"传承有序"的把戏。建议有点经济实力的玩家,不妨去大拍卖行淘货。

虽然贵是贵了点,但你花钱买的不仅是藏品,更是那个金光闪闪的"拍卖纪录"。有了这个"身份证",以后转手就容易多了。

但你想把自己在民间淘到的宝贝送拍?这就好比平民想挤进上流社会的沙龙:圈子不同,不要硬融。

记得以前专家们还能在民间发现国宝,现在?呵呵,自从《文物法》允许私人收藏后,一切都变了。你不是想"上交",而是想"获利"?那可动了某些人的奶酪!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十年前,媒体上还经常能看到"民间发现稀世珍宝"的新闻,二三十年前更是比比皆是,现在你还能看到吗?

这里要分清两个概念:收藏和投资。收藏是自己玩得开心就行,管它值不值钱,我乐意!

投资就不同了,完全是个金钱游戏:一群玩家借着"古董"的名头玩击鼓传花,看谁最后接盘。

顶级拍卖行都是营利机构,不是慈善组织。他们得想办法吸引有钱人不断参拍,赚取佣金。有时候甚至要玩些资本操作,比如拍卖自家的东西。

但这一切都有个大前提:必须牢牢掌握市场话语权,有钱人才敢往里砸钱。

怎么保持话语权?很简单:垄断!这里头涉及太多高端圈子的人脉和利益。这种现象,我称之为收藏圈的"阶级固化"。新玩家想挤进这个圈子只能砸钱,否则比登天还难。

就像胡同里的老字号,传了几代人的铺子,突然来个外乡人说要入股,可能吗?

民间假货确实多,盲目收藏的也大有人在。但真正的实力藏家也不少,不然怎么解释那些"捡漏"神话?

只不过现在这些故事主角都变成了老外:英国小伙在地摊发现乾隆官窑,法国老头在仓库发现真品字画。因为只要是老外收藏,就莫名其妙地"合法"了。

这已经不是真假的问题了,而是触及了根本利益。任何民间藏品,不管什么来路,在法律框架下都必须经过"合法"程序:而掌握核心“程序”的就是那些高端圈子!

所以啊,那些天价成交的拍品,跟民间收藏半毛钱关系都没有。这也是为什么现代文物流失如此严重:大量民间文物找不到出路,只能被贩子低价收购,最终变成富人手中的天价玩物。

最倒霉的是那些真正有眼力的民间藏家。他们既不是盗墓贼,也不是走私犯,只是凭本事在市场淘到了宝贝,现在却被统统打上"国宝帮"的标签,真是欲哭无泪。

在这个江湖里混,最重要的是认清现实:要么遵守他们的游戏规则,要么就自己开辟新天地。而历史终将证明,真正有价值的藏品,永远不会被埋没。

0 阅读:98
评论列表

千亦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