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琳琅满目的钱币世界中,有一种堪称"世界最小"的铜铸币:"豆半两"。这种微型钱币直径仅有5毫米左右,重量不足0.5克,最小的甚至只有2毫米,却依然保持着清晰的"半两"字样。
因其大小与黄豆相仿,收藏界亲切地称它为"豆半两"或"半两小瘗钱"。

豆半两
豆半两实在太过于“迷你”,小到一不小心就发现不了。总体来说比鸡目五铢、榆荚半两还要小一号。
但关于它的身世却笼罩着重重迷雾。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学者们对其铸造年代一直存在争议。一派认为它是2300多年前战国时期秦国贵族的随葬品;另一派则坚持它是汉代专为殉葬特制的"瘗钱"。
支持“战国说”的专家指出,豆半两文字饱满有力,具有典型的战国半两特征,与汉代广穿薄肉的风格迥异。

榆荚半两
但支持“汉代说”的也有证据,豆半两严格来说属于"瘗钱"而非"冥币",虽然都属于陪葬品。但在考古学中,冥币多指用廉价材料仿制的陪葬品,而瘗钱则可能是真钱、改造钱或贵金属特制钱。
1991年,陕西咸阳汉代阳陵的考古发现为解开豆半两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在陶俑腰间发现了成串的这种微型钱币,每个陶俑佩戴5~10枚,总数达690余枚。这些钱币显然是按陶俑比例特制的"阴间零花钱"。
目前发现品相最好之一的,是现存于竹猫神社的一枚豆半两,直径仅2毫米却字迹清晰,堪称世界钱币史上的工艺奇迹。

字迹清晰品相完好
这种微型铸造技术展现了古人惊人的工艺水平:要在如此微小的空间内保持文字规整、边缘清晰,需要极其精湛的范铸技术和质量控制。
对比汉代流通的榆荚半两和后来的鸡目五铢,豆半两肉质厚实、无广穿特征的特点更加凸显其特殊性。
在当今钱币收藏市场,这种微型古钱因其稀缺性和独特性,价值不低。普通品相的豆半两价格在600~800元左右,品相极佳者更是超过3000元。
但藏家们也需警惕,由于利润空间大,市场上赝品横行,建议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并仔细辨别文字风格和铜锈特征。

品相一般的 来源网络
尽管关于豆半两的具体用途和年代尚无定论,但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丧葬文化和货币制度的窗口。从战国贵族的随葬习俗,到汉代发展出系统的瘗钱制度,这些微型钱币见证了中国古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演变。
豆半两虽小,却承载着中华文明对生死界限的独特理解,是连接“阴阳两界”的文化符号。价值虽不低,但目前在市场也不太热门,总体来说需要对此类文化有深度理解的玩家,才会有极大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