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46 名外籍女子被贴上 "新娘" 标签辗转贩卖时,这个披着跨国婚介外衣的犯罪网络彻底撕开了行业监管的遮羞布。万某某案件暴露的不仅是个体犯罪分子的贪婪,更折射出婚介市场在快速膨胀过程中滋生的系统性风险。
根据最高检披露的案情细节,犯罪分子通过组织偷越国境、伪造婚介协议等连环手段,将东南亚籍妇女像商品般多次转手贩卖。这些受害者在语言不通、证件不全的困境中,被包装成 "待嫁新娘",以每次 3-5 万元的价格卖给不同地区的单身男性。更令人发指的是,部分女性在原有事实婚姻未解除的情况下,仍被强行安排新的 "婚姻",形成实质性的现代人口贩卖。
这种犯罪模式的成功运作,依托于婚介行业的三大灰色地带。首先是资质审核的形同虚设,犯罪分子通过注册文化传媒公司等合法外衣,轻松获得经营婚介业务的通行证。其次是跨国婚介的监管盲区,现行法规对涉外婚介服务缺乏明确界定,使得跨境人口流动沦为犯罪温床。再者是信息核验的技术缺失,某婚恋平台被查获的案例显示,犯罪分子利用虚拟号码、虚假身份就能在婚介网站畅通无阻。
从检察机关 2024 年 1 月至 2025 年 3 月办理的 1546 起婚介犯罪案件来看,行业乱象已呈现产业化特征。部分犯罪团伙形成完整产业链:前端通过短视频平台精准投放广告,中端由 "职业红娘" 虚构成功案例诱导签约,后端则安排婚托实施诈骗。某涉案公司甚至建立标准化话术库,将情感需求转化为可量化的诈骗金额,单案最高骗取 250 余万元。
在跨国婚介犯罪中,受害群体呈现双重性特征。支付高额费用的男性受害者往往因法律意识淡薄,在发现受骗后选择沉默;而被贩卖的女性受害者由于身份不合法,更难以主动寻求司法救济。这种双重困境使得犯罪黑数持续累积,直到引发如万某某案这样的恶性案件才得以曝光。
整治婚介市场乱象需要构建三维治理体系。在制度层面,应当建立婚介服务准入负面清单,将涉外婚介纳入特殊许可范畴;技术层面需推行婚介平台实名认证双审核机制,引入区块链技术留存服务轨迹;社会层面则应建立跨部门反诈联盟,对异常资金流动实施动态监测。最高检披露的典型案例表明,当某地公安机关建立婚介服务 "红黄牌" 预警系统后,相关诈骗举报量下降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