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春天,彭总为了治疗头部的囊肿,从抗美援朝前线回国,进行了一个小手术。这个手术难度不大,很快伤口也就痊愈了,但因为半岛战线已经稳定,最终停战只是时间问题,所以毛主席干脆把彭德怀留在了北京,主持军委日常工作。

彭总主持军委,一共持续了7年时间,直到1959年夏季卸任。当时彭德怀是以国防部长身份,负责主持军委的,建国初期国防部与总参谋部在同一座办公楼,上下只差一层。国防部属于政府机构,归国务院管辖;总参谋部属于军队系统,是解放军总部八大部之首。但很明显,这两个部门其实都是“军机要地”。
1954年,在解放战争中功绩显赫的粟裕同志,得到毛主席青睐,升任全军总参谋长,跟彭德怀的联系多了起来。为什么说是“多了起来”呢?因为这对将帅,在此之前只能算是君子之交,没在同一部队体系里待过,彭总虽军内地位高,但也很少直接领导粟裕。

粟裕红军初期职务较低,而彭总在井冈山时,已经是中央红军重要指挥员了。1928年粟裕就见过彭德怀,作为连长在台下看老总做报告,所以那时候的彭德怀,严格来说谈不上“认识”粟裕。而从红军开始长征、到新中国建立,因为身处不同战区,两人十多年间没见过几次面,哪有什么深交?
不过随着粟裕打出的好仗越来越多,到解放战争时,已经是我军内屈指可数的军事天才,经常被全军嘉奖‘’远在西北的彭总,得知粟裕取得的不凡成绩,自然也感到赞叹和欣喜。1954年开始近距离共事后,彭德怀对于粟裕自然是很客气的,也愿意听取他的军事建议。

但随着时间推移,两人间工作上的“不默契”,逐渐显现了。1955年6月的一天晚上,国防部长彭德怀读罢一封电报,顿时雷霆震怒,拍着桌子让工作人员马上去核实:是谁下了这么“胆大包天”的命令?
这份电报来自南京军区,原本只是对上级工作安排的回复,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但彭总却在里面发现了不寻常的信息。

原来南京军区的电报中,表示:攻打马祖列岛的任务,1955年之内恐怕无法部署完成;准备工作十分繁琐且重要,不宜操之过急,建议准备至少1年半左右,主客观条件成熟再采取行动。
彭总为什么生气?难道是因为下属军区讨价还价,执行任务时讲条件?非也。这时候大陆解放多年了,但台湾等岛屿问题,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耽搁至今;加上朝鲜战事未停,东南沿海牵一发动全身,急是急不来的。彭总作为军委首长,怎么会不知道这个道理?

况且南京军区司令员是许世友,军事经验很丰富,人家也没说不能打,只是有理有据地分析准备工作,结合实际困难谈自己的意见而已,彭总自然不会因为这几句话就发脾气。

真正的问题在于:谁让打马祖列岛的?毛主席做出过指示,军事问题要结合国际形势。万隆会议刚开完不久,各国非常重视新中国的动向,这对我们是很好的外交机遇、但也是挑战。在近段时间,解放军不要发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以免造成外交被动。
而且彭德怀作为国防部长,本月从未做主、也见过发往南京军区的总部相关文件,究竟是谁要求许世友对马祖动手的?所以这才是关键所在,彭总赶紧让下属去追查,是哪个部门哪个首长,给南京军区下达了这样的命令。

其实问题不难查实,因为有可能发号施令的中枢部门,除了国防部自己,就是同在一栋楼上办公的总参谋部了。陈赓是分管作战事务的副总参谋长,又跟彭德怀极为熟悉,所以很快他就被叫到了彭总的办公室。
陈赓看过南京军区的电报后,基本已经明白了原委。原来在几天之前,粟裕召集陈赓、王尚荣,以及福州军区、南京军区的相关干部,讨论过解放马祖列岛的准备工作,当时没有国防部的人在场。许世友也不在,但军区的同志回去传达工作,令许世友产生了顾虑,认为难度太大。

有时候人不在现场,传达细节就会有偏差。粟裕的本意是研究可行性和准备条件,不是马上开打,但许世友误解了这层意思,回电报时把今年完成战役准备,搞成了今年准备发起作战,还给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各回了一份电报,这便导致不明就里的彭老总大发雷霆。

陈赓的情商是很高的,忙对彭总解释了事情经过。尽管如此,彭德怀余怒未消,仍然不认同总参谋部的工作方式:绕开军委和国防部,去跟大军区对接这样敏感的战备事项,还令下属产生了误会,影响是很不好的。彭总认为,粟裕既然是总参的最高领导,不管传话过程中有没有纰漏,他牵头做这样的事,就不够妥当。
这背后还有个问题,粟裕太不会避嫌了。解放战争中,三野的主要活动区域就在华东一带,南京军区和福州军区,无论官兵,大部分都是老三野留下的人。现在粟裕直接把两个军区的干部叫来安排任务,是不是应该叫上国防部一起呢?至少提前知会一下是可以的吧。身居高位、做事又太高调独立,就算当事人内心没有这种倾向,也难免容易惹上“擅权”的猜忌。

这件事在彭总心里,种下了很不好的印象,此后与粟裕之间的工作矛盾,逐渐增多。因为两大部门权责冲突,沟通又不是特别顺畅,到后来彭德怀甚至几次当面批评粟裕。国防部和总参的同事之间,大多知道两位首长的紧张关系,都在一个楼上办公,气氛很是尴尬。

1958年粟裕大将遭受批判,被免去了总参谋部长职务,降职派到新单位军事科学院,也就此告别了军队领导权;总长换成了黄克诚大将。彭总在那一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着重提到了粟裕工作中的一些失误,其中的一条,就是3年前的擅自部署“攻打马祖列岛”,可见彭总始终没有忘记那件事。
其实彭总和粟裕,都是难得的军事天才,战绩也非常过硬,为什么彼此配合不好呢?他两人的思路,确实是有区别的,冲撞在所难免。
从红军开始,彭德怀指挥的红三军团就是中央红军的开路先锋,承担最危险的任务;解放战争中他的部队也主要在陕北附近活动,离中央非常近,所以彭总看似为人脾气刚烈,其实他并非粗线条的人物,做决策非常慎重,考虑问题全面。位置和任务决定了,彭总必须顾大局。

粟裕则不同,军事生涯的经历,决定了他擅长打险仗、绝处逢生的特点。这种风格成就了粟裕战争年代的惊人功绩,也延续到了建国后。他虽是总参谋部长,但绝非那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干部,在和平年代,满脑子也都是军事策略和作战准备。55年的那件事,可以算是一个缩影。

客观来看,彭总战略高度要比粟裕更高,考虑问题也更全面;粟总长则保持了单纯的军人特征,建国初期未必能像彭老总那样作风稳健、驾轻就熟。当然1958年反教条主义和反个人主义批判,已经被历史证明是过火的,晚年他的党政军地位有所提高。

58年粟裕被免去总长职务,对军队而言是非常可惜的,他是公认的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优秀将领。如果没有发生变故,粟裕后期有可能在军委担任重要职务,逐步发展成人民军队的重要领导者,他比开国元帅们,有着年龄和体力优势。
尽管如此,作为解放军开国大将之首,粟裕仍然非常受到后世军民的敬仰和爱戴,尤其他一生人品无缺,连网络上都很难找到对粟裕的任何负面评价,这点特别令人佩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