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说过,我既不奉行楼市必涨的观点,也不主张楼市必跌的说辞,因为涨跌都只是周期的一部分而已。
可生活就是生活,柴米油盐酱醋,父母姑侄还有娃。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买房都是选择题而不是对错题。
在2025年的第二季度,在宏观大背景相互博弈的状态下,楼市买房、卖房这件事有太多的故事了。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会天,说说现在这种下行周期,房子,选房事情。
01
大家要明白,楼市周期不同,房子的涨跌状态也不同。
上行周期,房子的行情属于普涨。
——即,一个城市会在短期内一二手房源全部快速上涨;
但是,下行周期,房子的行情并不是普跌,而是部分下跌,部分坚挺。
打个比喻,上行周期,属于大浪淘金,你的目标是找到“金子”,找到涨幅最快的房子。
而下行周期,是大浪淘沙,你的目标是区分什么是“沙子“并避开他。
从时间维度看,大多数人买房都是为了孩子上学、自住,一般购买房子居住10年到20年都是常态。
按照中国楼市这些年楼市涨跌的行情看,10年到20年大概率会经历两轮到三轮的楼市周期。
那么,如何在一轮轮的周期中,看清楚房子价值,不因为上涨而狂喜,也不因为下跌而恐慌呢?
说一些买房的大原则,仅供参考。
楼市上行周期,新区的房子增值速度最快,为什么?
因为新区的房子属于预期兑现,也就是未来兑现。
所谓的新区,就是一会告诉你通地铁、一会告诉建公园,大师们指着规划图纸阐述着“美好未来“的区域。
换句话说,新区,产业规划、发展规划、城市规划那叫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啊。
也正因为如此,基于规划,新区域拍地也最多,涨价最快。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是”图纸规划的未来“;另外一方面”土拍一块贵过一块“,所以,购房者就感觉“美好生活”能“做梦数钱”了 。
就像你相亲时,看到照片中的女孩神似刘亦菲,你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度瞬间爆表,忘记了刘亦菲样貌的女孩,是不会出现在相亲队伍中的。
但没有关系,这种想象就足以让人兴奋。
大家要明白,新区卖的不是房子,而是区域的规划,以及新区规划的承诺。
换句话说,新区对规划的兑现力。
而你买的也不是房子,而是未来5年、或者10年后的生活场景。
但是,正因为规划落地需要周期,未来发展需要时间,新区的房价在下行周期中也是最先,最快暴跌的
新区暴跌的原因很简单:
1、因为地价、房价涨得速度快,总价又低,所以吸引的小投资客也很多,一旦行情变化,小投资客就会最先割肉,带崩整个行情。
2、区域规划兑现慢,下跌阶段无法支撑价格体系。
所以,这轮下跌周期中,之前购买新区房子的伙伴,最先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割肉”。
其实,如果自住,大可不必。
在新区买房,你要明白:你是站在当下,花着未来的价格,购买了未来的新区。
换句话说,你支付的价格,是未来5到10年后的价格。
当然,这一轮下跌最猛的,也不局限于新区,很多核心区透支了未来发展和价格的房子,都在跌。
面对这种情况,只要自住,真不用慌。就算是投资,控制好负债率和现金流也没必要割肉。
因为:只要购买的房子建筑品质过关,挺住5到15年,建筑折旧度不高,楼市周期轮动,规划和利好不断的兑现,价格也能涨回来了。
只是人性使然,新房价格折扣不断,二手房“割肉见血”,在这种跌跌不休的氛围中,大家心态都受影响而已。
从周期和楼市现存问题看,大家可以再等等,但好项目,好品质的楼盘“可遇而不可求”
那么,什么是好品质的楼盘呢?来,接着看
关于2024年楼市行情,可以看文章《全面救市开启,2025年楼市会重演2015年的暴涨吗?》
02
浪淘沙。
我一直认为,如果能踩准周期,楼市下跌不是坏事,因为下跌的过程,能让大家看清楚“谁在裸泳”。
换句话说,下跌周期,才能凸显“什么项目可以购买”。
我以深圳为例,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比如,
龙岗布吉的桂芳园,项目分7期开发,如果你去看房,会发现楼与楼的距离很舒服(低密度),绿化率非常高(绿化率),小区物业管理也比较到位,时至今日,也是布吉片区价格最坚挺的楼盘;
——再比如,
福田的绿景蓝湾半岛,分三期开发,绿化、楼栋也都很舒服,物业管理尚可,价格也是福荣路片区价格较为坚挺的小区。
我今天举的例子,都不是新盘,都是楼龄在15年以上的“老旧”小区,旧肯定是旧的。
但是,你去看房,没有感受到破败和脏乱的。反而能感受是生机和舒服,而这就是品质楼盘的关键:折旧率。
现在很多人喜欢用时间一刀切,来划分什么房子可以买,什么房子不可以买,这种逻辑就是“地摊水货”还要吃地产饭的“胡扯”。
如果按时间一刀切,那国外的古堡、上海的老洋房、广州砖混骑楼都成了垃圾了。
可事实上,这些房子都是越来越贵。
所以,年限仅仅是一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是与年限相对应的折旧率。
价格坚挺的房子,不一定是区域内最贵的房子,而是整个区域都在下跌是时,其房屋保值度能跑赢区域内的大多数楼盘。
但如果非要有个标准,就是项目建筑、园林、公区的折旧度要低于区域内的同等价格的楼盘。
说的文艺些,就是跑赢岁月,熬死竞品。
我可以很肯定的说:以老破小划分房屋价值就是个错误。
不是房子楼龄长短的问题,而是房子折旧度到了什么程度。
说到底就是房子的建筑质量是否合格,其公区养护是否到位
……很多房子产权证写着70年,实际使用年限连30年都做不到。
举个例子。
比如,深圳早期的海沙楼,黄木岗旧片区等等。
不仅建筑质量有问题,其建筑设计三线外漏也存在安全隐患……老破小能不能购买,不是因为楼龄问题,而是因为房子的质量问题。
当然,如果你能跟着周期走,踩着节奏,20年左右换一次,会更稳妥。
说实话,我在深圳看了不下100个楼盘,看上眼的楼盘,一双手都能数过来。
文章到这里,提醒大家注意,这几年建设了很多高容、低密的项目,这类项目未来风险很大。
什么是高容、低密?来,给大家举个例子。
今天举例的项目是深圳真实存在的项目,属于超高层建筑,且建筑形态是双塔楼!


这个项目是三年深圳市场容积率最高的项目,容积率7.2意味着什么?

这个项目在销售套数441套,外加给返迁的200多套,650套房子,未来有2000多人居住。
你如果稍稍懂点地产或者房子价值,都是这意味什么!
——意味公区损耗,超高损耗
——意味管理困难,因为物业的人员配置不是按户型数量来的
——意味电梯难坐,早晚高峰期坐不上电梯,
总之,所以贫什么窟的特征,这类项目都有。

我今天举例的项目,相当比较极端,属于“集问题之大成”,但这些,远郊的很多项目超高容积率的项目真的太多了。
大家记住,超高容积率、紧凑户型、超小绿化率,这些特征项目的折旧率必然会走高。
所以,如果这些项目还在新区,那么就是韭菜坟,应该避开。
关于2024年楼市行情,可以看文章《全面救市开启,2024年楼市会重演2015年的暴涨吗?》
03
回顾历史
如果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历史做个划分,我认为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90年到2000年,是个“随便建”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2001年到2008年,是个“喊品质“的阶段;
第三个阶段:2009年到2019年,是个“高周转”的阶段
第四个阶段:2020年到2030年,是个“开倒车“的阶段;
回顾房地产行业的时间轴,我认为在2000年到2008年是“品质楼盘”辈出的年代,那时候房企开发理念是“让建筑赞美生命”、那时候绿城的宋卫平还以品质为荣,那时候………
再后来,2008年之后,房地产就进入了“高周转、拼规模”的年代,这个阶段房子太好卖了,人浮于事,房子质量反而越来越差,品质楼盘也越来越少。
而未来十年,是个骑虎难下的阶段,地价高位,市场低位,打折促销又要利润,怎么办?
优化成本啊!
这就是为什么,我从不建议购买暴跌或者打折力度超过成本线的房子的原因。
因为“买的永远不如卖的精”,低价势必伴随着成本优化。
房子还是那个房子,可是绿化、入户大堂、停车场、小区入口,外立面等等,都会变戏法似的“刘亦菲变凤姐”,惨不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