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每个人放在体重称上,当然可以很快知道孰轻孰重,但每个人的外观是不同的,有的人高一点、有的人矮一点,还有的胖一点,或者是瘦一点。
所以如果我们只看体重,是无法很准确地判断哪个人比较健硕。
因此,除了看体重外,我们还会看每个人的肌含量。
这是一个能准确判断一个人是否健硕的指标。
看人如此,看一座城市也是如此。
GDP相当于每座城市的体重,GDP很重要,但不能说明一切。
在我看来,还有很多城市是属于虚胖的。
当我们判断一座城市是否健硕(也就是经济是否强劲),还是得看这座城市的肌含量。
那城市的肌含量是什么呢?
这里先卖个关子,咱们继续往下看。
01
独占鳌头与大象起舞
2024年各座城市的GDP基本都出来了,毫无疑问,上海又排在全国第一,GDP高达53926.71亿元,成为首个GDP突破5万亿的城市。
上海排名第一可不是偶尔第一,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都是第一,只有口罩时期的某几个季度被北京稍稍靠近过。
所以说上海在中国一直都是Number One,独占鳌头;
继续往下看GDP排名的榜单:
第二至十名分别是:北京、深圳、重庆、广州、苏州、成都、杭州、武汉以及南京。
即便是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层也是很明显:
上海、北京遥遥领先,GDP都在5万亿附近;
第二梯队是深圳、重庆、广州,GDP均在3万亿以上;
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南京属于第三梯队。
前十城的GDP合计高达31万亿,占了全国总量的23%。
换句话说,这十城表现得怎样,大概就能看出全国表现得怎样。
而GDP前十城里,增速最快的城市是苏州,其次深圳,一个是最强地级市,另一个则被誉为“中国硅谷”。
对于深圳来说,接近3.7万亿的GDP,还能保持如此高的增速,只能用大象起舞来形容。
那深圳有可能追得上上海吗?或者说深圳需要用多长的时间才能追赶上上海?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所以今天的文章就是围绕东方魔都上海以及中国硅谷深圳来展开。
城市
2024年GDP
排名
实际增速
上海
53926.7
1
5.0%
北京
49843.1
2
5.2%
深圳
36801.9
3
5.8%
重庆
32193.2
4
5.7%
广州
31032.5
5
2.1%
苏州
26727.0
6
6.0%
成都
23511.3
7
5.7%
杭州
21860.0
8
4.7%
武汉
21106.2
9
5.2%
南京
18500.8
10
4.5%
要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一座城市的经济十分强劲,它的表征是什么?
看不太懂,没关系,我换个问法:从哪个指标能判断一座城市的经济是否强劲呢?
在货币超发与城市分化的背景下,随便买房的逻辑已经发生了改变,资产配置推荐阅读文章《房地产双轨制,用一套房借鸡生蛋,让资产增值的方法是什么?》
02
我提供一个思路,经济强的地方,纳税金额一定高。
如果这个前提是成立的,那肯定有人就会说:那判断一座城市的经济是否强劲就看当地的财政收入。
这种说法,有道理,但不多。
因为这么想的人显然是跟上了我的思路,但问题出在不太了解我国的财税体系。
说直白点,就是没有了解在1994年后,我国已经实行央地分税制,也就是说,某些税种的税收收回来,不是地方全部支配,而是按照一定比例上缴ZY,剩下的才能由地方支配。
而大家所熟悉的财政收入就是分配过后的收入,如果要了解一座城市的收入如何,需要看当地的组织税收收入。
那,什么是组织税收收入?
一句话总结,组织税收收入就是所有的税收,包含了地方的税收、上缴的税收等等,这个数据每座城市发布的时间、部门、位置都不同,但我已经做好整理了,接着往下看。
由于组织税收收入包含了所有的税收,也就是说,甭管是二级财政还是三级财政,除了海关代征税收,其余所有税收收入都包含在内。
这一点大家要记在脑子里,以后会考。
因为很多城市2024年的数据都还没公布,所以咱们还是先用2023年的数据,来,直接看下图:

从上图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并不是GDP高的城市,组织税收收入就高,不少城市虽然有前十的GDP,但是组织税收收入连很多普通地级市都不如。
其次,上海的组织税收收入(橙色的柱子)最高,高达15794亿元,而深圳的组织税收收入是8094亿元,排在全国第三。
虽然深圳的组织税收收入只有上海的一半多一点,但放眼全国,也只有北京、上海比深圳高。
第二个知识点来了,用组织税收收入÷GDP=含税率,而这个含税率就是一座城市的肌含量。
我们看一座城市的经济含金量如何,就得看这个指标。
而含税率排名第一的城市是北京,高达34.5%;
上海排名第二,含税率也高达33.4%;
对于像北京、上海这种GDP接近5万亿的城市来说,1%的差距根本不算什么。
深圳则以23.4%的含税率排在第三。
看来不仅在GDP总量上与上海有差距,在含税率这个维度,深圳也是有一段路要走。
如果我们仔细翻看两座城市的税收收入构成,就能看出上海与深圳的收入构成不同之处。
以上海2022年的税收收入构成为例,得益于中国第一大证券交易所——上交所,上海2022年的证券交易印花税高达1197.93亿元,占组织税收收入的7.6%;
深圳虽然也有深交所,但其成交规模以及产生的证券交易印花税和上交所根本没法比。
除此之外,2022年上海的个人所得税税收收入高达950亿元;而同期深圳的个人所得税税收收入仅514亿元,只有上海的54%。
上海的个人所得税税收收入在全国范围内也是首屈一指,而个人所得税税收收入那么高的原因无非就是上海的高收入群体比较大呗。
因为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是有起征点的,月薪不足5000元或者年薪不足6万元是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而且薪酬越高,个人所得税缴纳的比例就越高,缴纳金额也就越多。
个人薪资高,反推过来就是企业强劲呗,毕竟只有足够优秀的企业才能支付得起高的工资。
这一点在两城的税收收入构成也得到印证。
上海2022年的企业所得税收入是1917.80亿元,而同期深圳是721.87亿元,为前者的37.6%。
而且上海的增值税收入高达1907.21亿元,而深圳只有1028.21亿元,只有上海的54%。
虽然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深圳都不如上海,甚至可以说得上离上海的差距还很明显,那是不是就说明深圳永远无法追赶上上海了?

在货币超发与城市分化的背景下,随便买房的逻辑已经发生了改变,资产配置推荐阅读文章《房地产双轨制,用一套房借鸡生蛋,让资产增值的方法是什么?》
03
未来可期的深圳
深圳的落后是暂时的,毕竟深圳从小渔村成长至今也才40多年,和上海过千年的发展沉淀相比,深圳还属于小年轻。
还是那句话:愚者比较,智者欣赏。
从近五年(2019-2023)两城的组织税收收入情况来看,上海增长了2096亿元,增长了15.3%;而深圳同期增长了1264亿元,增长了18.5%。

当然了,我们也可以按照银行家的思维,单纯按照5年复利增长的形式去计算,算下来,深圳的年复利率是1.80%,而上海是1.72%。
要依靠这微弱的复利差距,去填补两城之间接近7700亿组织税收收入的差距,还需要好些年。
但我们都知道,城市的扩张并非无序、没有边界、没有上限的。
从两座城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就可以得知上海2035年控制的常住人口数是2500万,而截至2023年末,上海的常住人口已经有2487.5万人。
也就是说接下来的10年时间,上海在常住人口方面的扩容需要停下脚步了;
而深圳暂时还没有看到这方面相关的限制,对于这么年轻且发展势头强劲的城市来说,未来一切皆有可能。
除了人口的吸纳量会限制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还受“钱”的多少限制。
这里的钱主要分为两个维度:
第一个是地方能用的钱有多少,这是城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前文已经说到了,由于央地的分税制,有一部分税收是要上缴的。
所以,我们可以用组织税收收入-地方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净上缴税收,再用净上缴税收÷组织税收收入得到净上缴率。
直接看下图:

很明显地可以看出,两座城市的净上缴率都在60%附近,但整体来说,上海还是比深圳低稍微那么一点点。
上缴得少,那就意味着留给自己的多,留在地方的钱多了,才能使城市更好地发展。
2019-2023年,上海每年的地方税收收入基本在6000亿以上,而深圳在3000亿左右,两者之间近一倍的税收收入差距,在城市建设的层面上,上海还是遥遥领先的那个。
那第二个维度的钱则是城市的总体财富有多少。
从上海与深圳的统计年鉴可以得知,截至2023年末,上海的资金总量(本外币存款余额)高达20.44万亿,仅次于北京的24.64万亿,而深圳的资金总量也高达13.33万亿,在全国排名第三。
而排名第四的广州资金总量是8.66万亿,也就是说,北京、上海、深圳的资金总量断档式领先其他城市。
我们认为,资金总量反映了一座城市一直以来积累的财富有多少,这对于一座城市未来的发展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从当前的各项指标来看,要说深圳能追上上海还为时尚早。
从近十年来看,上海不仅汇聚了许多金融机构、央企总部,还吸引了一大批外资企业。
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一大段时间内,无可否认,上海还是那个最重要的经济中心。
而深圳,作为后起之秀,科创、民营企业以及资本市场是未来竞逐全国前二城市的资本。
咱们拭目以待!
木秀于林风——喷子风——吹之。希望有能力者来替代,但事实不允许——一国之布局不是随便谁可以撼动的
杭州市的城市管理水平比上海高很多,如果有上海的资源,那就不是赶超而是领跑。
深圳超上海事只能是说是自恋者口中的自嘿,看看国家对两地的是定位,看看跟老百姓更密切相关的医疗教育人均寿命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