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物论翻归 北齐宰相 祖珽)
祖珽喜欢偷东西,这实在很不应该。
这位老兄出身于范阳祖氏,那是门阀士族,豪门大户,他父亲祖莹是北魏护军将军,这么一个贵族子弟,他吃喝不愁,要啥不缺,他干嘛偷东西呢?
祖珽是范阳狄道人,这个地方在今天的河北涞水,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专门翻了一下《涞水县志》,更是找到了如下内容:
祖珽...神情机警,词藻遒逸,少驰令誉...为齐神武所知。
神情机警,就是说你一看祖珽这个人,你就知道他是个机灵敏锐,十分聪慧的人,词藻遒逸,意思是他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写文章非常好,文辞刚健洒脱,因此他少年时代就已经声名远扬,甚至就连高欢都很欣赏他。
我们知道南北朝是这样的:天下两分,隔江而至,南边我们叫南朝,是宋齐梁陈四个政权交替存在,北边我们叫做北朝,北朝就比较简单了,一直是北魏一家独大,南朝发展到了梁朝的时候,北魏分裂,变成了东魏和西魏。
东魏的皇帝,当然也是拓跋子嗣,但实际上东魏纯纯属于是傀儡政权,实权掌握在大臣高欢的手里。
那么在东魏时期,祖珽就非常得到高欢的重用,祖珽在朝廷里做过秘书郎,以及尚书仪曹郎中,这是文职秘书类的工作,但他不是普通秘书,而是高欢的御用秘书,高欢经常对祖珽口授机密,跟他商量军国大事。
高欢死了之后,权力继承到了儿子高洋的身上,高洋取代东魏,建立了北齐,成为了开国皇帝。
那么在高洋的时代里,祖珽更加显贵,他整天陪伴君王,负责诏诰,也就是协助皇帝发布诏书,他来代笔或者润色。
高洋呢,也非常的喜欢祖珽,原因是这一时期的祖珽进修了一些别的技能,这在《北齐书》中有详细记载:
凡诸伎艺,莫不措怀,文章之外,又善音律,解四夷语及阴阳占侯,医药之术尤是所长。
各种各样的技艺和本领,祖珽都会,而且还不是掌握皮毛,是精通,他擅长音律,会弹奏乐器,自学多国语言,会星象占卜之术,甚至还懂医术,能行医。
可以说,这哥们简直是全才。
高洋之后,是高殷,高演,高湛,高纬。
从高洋到高纬,祖珽混的非常不错,历任宁武郡,安德郡和齐郡的太守,属于是封疆大员,到后主高纬即位的时候,祖珽更是人生大爆发,直接干到尚书左仆射,这个职务,就相当于是北齐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何况,在号称精神病家族,性情喜怒无常,最好肆意滥杀,诛灭臣公的北齐皇帝治下能如此顺风顺水,水涨船高,那必然不是一般人,其从政之路,也一定是谨小慎微,步步为营。
你说这么一个人喜欢偷东西,手脚不干净,感觉是在埋汰人,很难让人相信,但实际上,祖珽是真偷,不仅真偷,他“涉猎”还相当之广。
(怀朔人杰 北齐神武帝 高欢)
年轻的时候,有一次高欢请同僚们喝酒,祖珽是高欢的机要秘书,自然也在受邀之列。
蟠螭灯摇曳生辉,屏风上映着跳动的火光,一盏鎏金熏炉,缓慢的吐出烟雾。
至于桌子上的食物,那都摆满了,琳琅满目,五花八门,什么水果啊,琼浆啊,鹿肉啊,反正高欢请客,那肯定是山珍海味啥都有。
南北战乱,其实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能这么消停坐下来吃顿饭,那很不容易,所以大家都是放开了吃,放开了喝,享受这片刻的休憩。
只是吃着吃着,有人就发现,原本大家入席的时候,桌子中间摆着两个用作装饰的纯金打造的小酒杯(一说为金盘),现在再看,竟然只剩下一个了。
很显然,有人把杯子给偷走了。
其实,在场诸位都是当时东魏政权的高层,是核心管理层的人物,一个小小的金杯子,对大家来说根本就无关紧要,无足轻重,所以丢了无所谓,高欢毕竟是老大哥,总不能一个一个搜身,实在没那个必要。
只是,宴席里一个叫做窦泰的人没有想到这一层,他立刻表示,要所有人都把帽子摘下来,他要看看到底是谁偷走了杯子。
这个窦泰,他妻子叫做娄黑女,这个人我们可能不太熟,但是娄黑女的妹妹我们都知道,叫做娄昭君,这是高欢的发妻。
这么看来,窦泰的行为就合理了,因为高欢他俩是亲戚嘛,窦泰又是武将,比较莽撞,一看连襟家里的金杯子让人偷走了,他替高欢着急,所以才要大家摘掉帽子。
这古人吃饭的时候,一般都换一身比较宽松的便装,非常肥大的那种,也没有兜,所以衣裳里一般藏不了东西,要藏只可能藏在帽子里。
窦泰发话了,大家没办法,只好都把帽子摘下来,结果祖珽把帽子一摘,大家发现,原来金杯子被祖珽藏在了发髻上。
场面一时间非常尴尬,最后还是高欢出来打圆场,说算了算了,一个杯子而已,没啥大不了的,于是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
我们知道高欢死后,是儿子高洋结束了东魏,建立了北齐,但这个皇位,原本不应该高洋的,最开始高欢死了之后,要改朝换代做开国皇帝的,其实是高欢的嫡长子高澄。
这个高澄很有能力,有帝王之相,要是做了皇帝的话,感觉要比高洋强出不少,可惜后来被人刺杀,兄终弟及,这才轮到高洋即位。
那么在高澄活着的时候,祖珽就负责辅佐高澄。
在高澄的时代里,祖珽也喜欢偷东西。
(舍身同泰 南梁武帝 萧衍)
我们知道,北朝武德充沛,而南朝文教盛行,南梁武帝萧衍,那更是文化大师,儒学佛学爱好者,梁武帝大力发展文化,在位的时候还编撰了一套《华林遍略》。
这是一套类书,六百多卷,天文地理,经史子集,四时风物等等,反正全都囊括其中了,你可以把这套书理解成南北朝时期的《永乐大典》或者《四库全书》。
这套书,在南梁卖的非常不错,都脱销了,南梁书商一看在本地卖的都这么好,于是就拿了几套到北齐去推销,正好就被高澄和祖珽遇上了。
俩人都知道这是千古类书,是文化巨宝,都想要,但是这书商狮子大开口,要价太高,高澄就不想买。
买是不买了,但是高澄非常聪明,他把这套书从书商手里借了一天,借一天干嘛呢?他动员朝廷里所有的文人,在这一天时间里对这套书进行誊抄,竟然直接就搞出了一套手动影印版。
一天时间到了,书也抄完了,也就不用买了。
高澄一直以这件事为傲,认为自己很聪明,而且又省了不少钱,但是后来有一次他和祖珽聊天说起这件事,祖珽却很不以为然,祖珽说,那有什么的,抄书太麻烦了,我当时直接偷了好几套,偷到手之后我就卖掉了。
这个时候,高澄就已经青筋暴起了,但还是按捺住了怒气继续问,说爱卿啊,你把书卖掉换钱,那你要拿这钱去干吗呢?
祖珽说还能干嘛?去赌博啊。
听祖珽这么说,高澄脑瓜子嗡一下,脸都绿了,心说为了有礼有节,在南人面前有面子,我忍住没直接抢书,而是发奋抄书,结果你倒好,你直接偷,你把朝廷的脸都丢尽了,你偷回来也就算了,你倒是上交啊,结果你不交,你还卖了,卖了你还不干正经事儿,堂堂公卿,跑去赌博,我不收拾你我收拾谁?
话音未落,高澄忍无可忍,立刻叫来武士,按住祖珽,廷杖了四十下,当然也没真打,就是给他长点记性,要不四十棍子下去早死了。
刚才我们说,高澄是被刺杀的,而就在刺客行刺的时候,高澄身边有一个叫陈元康的大臣,挺身而出,挡在高澄的面前,因此身负重伤,后来也死了。
陈元康是幕僚出身,也是文士,喜欢藏书,爱舞文弄墨,平时就和祖珽关系好,于是临终之际,他就找来祖珽,让祖珽帮他料理身后之事,说白了就是让祖珽把自己的财产做一下分割,分给自己的妻儿和亲人们。
这事儿,祖珽办的挺好的,陈元康死后,一切丧葬事宜,祖珽都弄的很到位,很妥帖,但是他还是贼性难改,借着替陈元康办丧事的便利,他频繁的出入陈元康的家中,把陈元康生前所藏千卷图书,全都偷走了。
高澄死,高洋即位,也就是那位著名的前半生雄才大略,后半生精神病人的开国皇帝。
(功业自矜 北齐文宣帝 高洋)
高洋在位的时候,(初期)也很注重文治,不过未经创业之艰辛,他也就没有大哥高澄那么节约,所以高洋干脆花费重金,从南梁书商手里买了好几套《华林遍略》,分藏于各地府衙中。
这个消息,不知道怎么又被祖珽知道了,于是祖珽故技重施,又从官府中盗取《华林遍略》一套。
高洋很生气,但是这毕竟是老父亲老大哥重用的文官,高洋又是初登帝位,正是拉拢人心之际,他也不好处罚祖珽,于是高洋为了泄愤,每次见到祖珽,都称呼祖珽为“祖贼”。
高洋之后,是高殷和高演,这个时候的祖珽在地方上做太守,没有太多事迹,真正他发家,彻底支棱起来了,是在后边的高湛和高纬时期,因为这个时候他已经做仆射了嘛。
武成帝高湛,十分宠信一个叫做和士开的胡人,祖珽就有点受冷落,于是祖珽就找人商议,说自己要弄一下这个和士开,要把他给搞倒搞臭,把他收拾完蛋了。
结果,祖珽保密工作做的不好,消息走漏,高湛大怒,立刻把祖珽捉来,质问祖珽,说和士开和朕关系最好,你为什么要针对他?还想要暗害他?
祖珽说,和士开是奸臣,陛下重用他,齐国迟早会亡。
祖珽这么说,高湛很生气,连连大呼:
你说和士开是奸臣,那朕宠爱他,朕岂不是就成了忠奸不分的昏君?
言外之意,高湛认为祖珽在诽谤抹黑自己。
高湛这么说,祖珽反而来劲了,他立刻表示,陛下时常强抢民女,难道这是明君的行为么?
这一下给高湛说不好意思了,不过高湛脑瓜子转的够快,立刻反驳道:
胡说八道,那是因为民女在民间不能过活,都要饿死了,朕是收养她们,不是强抢,这性质不一样。
祖珽乐了,说那你开仓放粮,给她们吃的不就行了么?你管饭不就得了?你把她们整到后宫里是几个意思?
祖珽这段话,可以说直接呛高湛的肺管子,高湛彻底破防,史书说他“以刀环筑口,鞭杖乱下,将扑杀之”(北史),就是说高湛暴起,把刀鞘塞到了祖珽嘴巴里,直接把他嘴就给堵住了,然后叫来俩武士,一个用鞭子抽他,一个用棍子打他,就要把他给弄死。
一般人触怒君王,到这个地步,那就是绝境,那就只能是等死了,但是祖珽的求生意志实在是太顽强了,挨着打的同时,他从牙缝里艰难的说出一段话来:
《北史》:不杀臣,陛下得名,杀臣,臣得名,若欲得名,莫杀臣,为陛下合金丹。
您要把我杀了,您遗臭万年,我死了,我则千古流芳,但是如果您不杀我,千古流芳的就是您了。
最后,别忘了祖珽还有多项技能,特别是精通医道,所以他补了一句:
臣会炼制丹药,臣炼丹给陛下吃。
(喜怒于色 北齐武成帝 高湛)
古人,尤其是帝王之家,好信丹药,往往遍求方士为自己炼丹,认为吃丹药可以延年益寿,搞不好还能长生不老,因此一听说祖珽要给自己炼丹,高湛饶他一命,把他给放了。
死里逃生,总该收敛了吧,不,祖珽活儿玩的越来越猛,有一次和高湛聊天,聊着聊着两个人竟然吵了起来。
核心原因,还是因为高湛对祖珽并不委以重任,而祖珽一直想要做宰相,他不得志,心里就不得劲儿,所以祖珽说话的时候,他话里话外就挤兑高湛,说自己如何厉害,如何有才华,如何有能耐,说高湛如何识人不清,用人不明,说皇帝你也太一般了,你没用,反正每一句都是大逆不道,侮君辱上之词。
这把高湛给气的,又叫来武士,这回也不打了,而是叫武士往他嘴里塞土。
让你小嘴叭叭的,你不是能说么?我把你嘴里塞满了土,我还你还能不能说。
祖珽这人也很情绪化,高湛越收拾他,他越来劲,他是“且吐且言,无所屈挠”(北齐书),一边从嘴里往出吐土,一边继续振振有词,毫不屈服。
要说高氏皇帝也许真的对祖珽有点特殊感情,都闹到这种地步了,高湛终究也没舍得杀他,而只是革除了祖珽的功名,把他流放到了光州。
其实流放对祖珽来说也没有什么不好,他再留在皇帝身边,再顶撞皇帝几回,皇帝早晚把他弄死了,所以来到地方,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明哲避身了。
只是,祖珽运气不太好,光州有个地方官叫做张奉礼,他和祖珽有仇,本来高湛的意思是让祖珽为民,既为民,那还可以自由活动,只是说要“牢掌”,就是说要严加看管的意思,结果张奉礼歪曲扭解,说皇帝说“牢掌”,牢就是牢房,说明皇帝要我们把祖珽关到牢房里,于是祖珽莫名其妙被张奉礼下狱收监,成了阶下囚。
被关起来还不算,张奉礼为了报复祖珽,晚上还派人在牢房里放了一阵毒烟,直接把祖珽的眼睛给熏瞎了。
官儿丢了,眼睛也瞎了,此时深陷桎梏,想来祖珽也只好孤独的死去了。
不,祖珽没有,他不仅没死,反而成功活到了高纬接班称帝。
高纬登基的时候,高湛还活着呢,为啥高湛还活着呢,因为高湛是禅位,是他主动做了太上皇,把皇位传给高纬的。
那高湛为啥要禅位呢?史书上说高湛夜观天象,发现星象有变,将有劫难出现,而只有自己禅位给儿子,才能化解此劫,于是高湛就禅位了。
当然在高湛准备禅位给高纬的时候,高湛也有点犹豫不决,不知道自己这个禅位的举动,到底是好是坏,有用没有,当时祖珽还在朝廷任职,他就相当支持高湛的想法,动辄游说,极大的促成了这次禅位。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祖珽就有拥立之功。
高纬一登基,一寻思,哎呀,当年我还是皇太子的时候,父亲还犹豫到底要不要禅位给我,多亏祖珽帮我美言,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呐。
(无愁天子 北齐后主 高纬)
所以高纬念及祖珽拥立之功,立刻把他放了出来,还把他封为了刺史。
祖珽重获新生,从刺史做起,竟然只用了三年时间,他就火箭式升级,重回朝廷,拜为宰相,而且还是实权宰相,权倾朝野的那种,他也是古代历史上唯一一个盲人宰辅。
《北齐书》说他:委任之重,群臣莫比。
人生到顶了。
祖珽的这个宰相,干了几年,风光了几年,后来又因为朝廷党争,又遭贬谪,当然这次贬谪比上一次好点,不是贬为平民,而是贬到了徐州去做刺史,这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个官职。
一般的人物记载,到这里也就是平平无奇,记载个卒年就完事儿了,但是祖珽不一样,他做徐州刺史的时候,正巧碰到南朝军队集结大军攻打徐州,那是千钧一发,万分危急。
您想祖珽都失明了,以前做宰相的时候,出入宫中都需要小内官扶着他,现在给他贬谪徐州,其实就是让他养老,根本就没指望他做什么。
只是祖珽没有自暴自弃,在大军来袭,城内都是老弱残兵,敌方数倍于自己的情况下,他亲自指挥战斗,一边防守一边反击,坚守十来天,南军实在打不下来,仓惶撤走。
你说已经失明的祖珽怎么指挥战斗?
他不仅指挥战斗,他还亲自战斗,他“亲在戎行,弯弧纵镝”,就算是看不到了,他也要在军队中,通过声音来辨别敌军的方向,然后朝敌军射箭。
最后,祖珽病逝于任上,算是善终。
璀璨如金玉,腐朽若败絮。
出身钟鸣鼎食之家,偏偏却以偷盗为癖,其人才学颇高,权倾朝野,可却行止荒诞,如市井无赖。
我们上文说他神情机警,可他也没能逃过身陷囹圄,双目害残。
高洋管他叫“祖贼”,偏偏高氏几代君王还都要倚仗他的辅佐。
在癫狂暴虐的北齐王朝,游走生死边缘,破解帝王杀局,他有世家子弟的矜贵,也有江湖混混儿的狡黠。
高门士族的华服爬满了虱子,祖珽决定,脱掉它。
昔年风光做宰相的时候,政绩是有的,最主要的就是他用人不拘一格,只要有能力,有真才实学,祖珽一律给机会让他们为官,因此他执政时,北齐的吏治还可以,但是祖珽日常生活很不检点,也没有什么私德,他狎妓饮酒,游宴取乐,纸醉金迷,非常的声色犬马,而且他黑历史颇多,贪污受贿,他都干全了,因此时常有人指责祖珽,祖珽笑笑,只是轻描淡写的说——
《北齐书·卷三九》:丈夫一生不负身。
参考资料:
北史.李延寿.中华书局.1974
北齐书. 李百药.中华书局.2024
两晋南北朝史. 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魏晋南北朝文献丛稿. 张金龙.甘肃教育出版社.2017
东魏北齐的文士及其命运. 孔毅.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