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巴黎奥运会,印度一块金牌没捞着,回国还没缓过神来,转头就把“2036奥运申办”挂上了嘴边。你说这事吧,既像是个大国宣言,又像是个自娱自乐的段子。
结果消息一出,全球网友倒吸一口气,有人感叹这真是“顶级阳谋”,有人打趣“谁敢去谁退役”。可笑不出来的是,那些曾在新德里英联邦运动会上被蚊虫追、被水管烫、被厕所门惊吓的运动员代表团。

2024年巴黎奥运会,印度代表团空手而归,没有一块金牌入账。与此同时,7月22日,印度政府宣布启动2036年夏季奥运会申办进程,这消息一出,国际哗然。
14亿人口、经济体量逐年增长、政治话语频频输出,印度确实在“表演雄心”。可问题在于,成绩在地板上,口号在云端上。网友调侃“谁来谁退役”,背后反映的,是对印度申奥能力的实质性怀疑。
总理莫迪不避锋芒,站上国际奥委会第141次全会的讲台,面对主席巴赫和近百位委员,言辞恳切地说:“这是14亿印度人民的梦想。”但他没有说明由哪个城市出面申办,也没有展示任何可操作性的规划。申办者连城市都没选定,如何让人信服?

印度并非初次挑战奥运。早在1996年,他们曾首次递交申办申请,结论直白:基础设施落后,组织体系薄弱。2000年,又想角逐2008年奥运,结果北京胜出,国际奥委会更信任中国政府对大型赛事的调度与保障。
第三次是在2007年,为2016年奥运会做准备。印度方面提交的材料被评价为“空洞、未具可行性”。三次出手,三次拒绝,每一次,都是对印度现实能力的回响。

人口多、市场大,并不等于能承办一场标准奥运会。奥运申办,需要制度执行力、基础设施、资源整合、应急响应,每一样都得有现场案例支撑。但印度最能拿出来的,是“愿景”和“意愿”。这个国家,在口头上跑得很快,在现实中却常年滞后。网友的调侃,不是笑话,是经验判断的积淀。这不是看低印度,而是对历史的认真回顾。
运动员不敢来、代表团不敢住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而是有根有据。继续翻印度的履历,就会碰到一场堪称“国际信誉灾难”的事件,那就是——2010年新德里英联邦运动会。

2010年10月3日至14日,英联邦运动会在新德里举行,筹备期7年。场面宏大,参与国家71个,运动员超过7000人,体量仅次于奥运会与亚运会。
但真正让全世界“记住印度”的,是这场运动会开幕前的混乱:场馆临时加盖,地砖未铺完,电线裸露在外,天花板渗水,卫生间没有门。
英联邦多个代表团抵达现场后集体懵了:运动员村“不宜人居”,有卫生隐患,也有安全问题。苏格兰、加拿大、英国部分运动员因担心健康和安全,决定推迟甚至放弃参赛。

世界媒体的聚光灯照向新德里,照出了筹备的“舞台效果”与“后台事故”。《印度快报》在运动会闭幕式前回顾称,“印度民众十指紧扣,等待最后时刻的奇迹”。国际奥委会虽然没有正面发声,但舆论氛围早已一边倒,普遍观点认为印度缺乏举办全球级综合赛事的基础能力。
新德里当局选择“边干边修”,施工人员三班倒,直到10月3日开幕当天,主会场外围的施工围栏仍未拆除。闭幕式那天,印度舞者衣着华丽、舞台灯光绚烂,观众席气氛热烈。
闭幕式成了“救场表演”,是对前12天“舆论地狱”的急救反转。《印度时报》给闭幕式打了高分,称其“成功扳回一城”,但组织上的拉胯和运动员体验的负分,却成了长久记忆。

英联邦运动会原本是印度通向奥运梦想的门票,却变成一张自我打脸的明信片。这一事件直接影响了印度之后多次申奥的国际形象。2010年后,印度虽未再次申奥,但始终处于观望状态。直到2023年,才由总理莫迪再次点燃“申奥火炬”。
英联邦运动会是印度申奥路径上最重要的一次演练,但结果清楚地摆在那里。无论灯光多绚烂,厕所没门的现实才是决定申奥成败的关键因素。
而印度至今没有以行动回应这些现实问题——既没有提出彻底改造的基础设施方案,也没有补上管理机制的漏洞。那场“差点办砸”的运动会,并不是结束,而是申奥故事的起点。

第一次申奥是在1996年,印度递交的意向书明确表明:由新德里承办奥运会。
当年国际奥委会回复称,印度在大型体育赛事上的执行能力存在重大短板,尤其是在交通枢纽、场馆建设、住宿配套等方面,无一达到要求。这个回答并不含糊,奥委会拒绝的是“准备不足”,不是“不喜欢印度”。
四年后,印度卷土重来,申办2008年奥运会。可惜,北京当时已有国家层面的全系统支持,赛事方案细化到分钟级执行表。评审阶段,印度提供的材料被指出“缺乏统一调度体系”,而中国方案被认为“全面系统且高效可信”。印度方面再次落选。

2007年,印度再度表态,欲竞争2016年奥运会举办权。申办城市依旧是新德里。
国际奥委会这次并未等印度完成完整投标程序,就提前表态:申报材料缺乏解决方案,申奥文件写得不够深入,相关承诺无后续细节支持。这是一份“不够用心”的申请,而非“被偏见打败”的失败。
三次失败,三次拒绝都不是“偶然事件”,背后是体系的顽固短板。

印度体育管理体系高度分散,决策效率低下。除了板球具备国际竞技能力,其它项目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即便在东京奥运会上取得历史性奖牌突破,整体水平仍远低于主流体育强国。杭州亚运会,印度虽有所表现,但综合竞争力依然无力撑起“办奥运”的愿景。
国际奥委会不是否定印度的未来,而是在提醒它面对现实。印度自身也有反思,《经济时报》曾在英联邦运动会后反思称:那场盛会不仅暴露了印度政府的组织漏洞,也戳破了“我们也能办奥运”的幻想气泡。

至今,国际奥委会对印度2036年申奥并未表示支持,仅称“欢迎有兴趣的国家表达意愿”。但在其网站发布的“候选城市观察名单”中,印度并不在列。
三次申奥失败,现实经验充足。现在的问题不是“印度有没有资格申办”,而是它有没有准备好接受申奥所需要面对的全球标准与责任成本。梦想是发令枪,现实是终点线。
从金牌为零到雄心万丈,这样的落差,国际奥委会已看得太多。而今,印度需要交的不是梦想计划书,而是可信行动方案
参考资料在巴黎1块金牌也没捞着的印度,又又又要申奥了-澎湃-2024-08-15
印度办大型运动会一波三折圆满收官-新京报-201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