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没有“发动机”,郑和是怎么横穿印度洋,跑到非洲?别被骗了

天天汽车 2025-04-24 15:18:35

郑和远航西洋,算是咱们国家历史上头一回大规模的出海探险,他七趟出海,这事儿的历史意义可老大了。

可大家心里都犯嘀咕,大明王朝那会儿,既没有发动机,也没有现在的高科技,郑和到底是怎么横渡印度洋,跑到非洲去的呢?咱们一块儿探究探究!

【一、下西洋目的】

关于郑和为啥下西洋,历史上大家说法不一,但主要就是两个原因,头一个就是“找皇帝”的说法。大伙都知道,靖难之役后,朱棣当上了皇帝,可建文帝到底去哪儿了,一直没个准信儿。

一个说法是,他在那件事情发生后不久就去世了。还有一种讲法,说他事变后改了装扮偷偷跑了。后来有些书上提到,建文帝是往海边方向跑的,因此朱棣派郑和等人沿海一路去找。

不过,这个说法没多久就被后来的人们否定了,但还是有挺多学者始终坚持在找皇帝的存在。

推翻皇位的那事儿,说白了就是多此一举。朱棣那套做法咱就不提了,建文帝在朱棣当上皇帝后,简直就是孤家寡人一个。就算他心里头还想回宫里去,可压根儿就没人愿意跟他一块儿。

一个时代一个王,现在的建文帝算是独守江山了。关键的一点是,虽说朱棣是靠抢来的皇位,但他的本事可比建文帝强太多了。

另外,古往今来,皇上们都非常在乎自个儿的名声。要是老百姓晓得朱棣费了老鼻子劲,就为了逮住建文帝,再把他给彻底除掉,这事儿肯定对朱棣的名声不好。

起初,那个理由还算站得住脚,但郑和总共远航西洋七次,这整个过程花了整整三十年。特别是到了永乐朝后期,朱棣经过一连串的战争,皇位稳固了,就连边境也安宁了不少。

这时候,朱棣还要去找建文帝,怎么想都觉得不合逻辑。那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恐怕就只剩下一个了,就是为了政治需要。说白了,就是要展示咱大明的国威。就像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到处巡视一样,郑和下西洋也是这个意思。

他就是要把大明的繁荣和实力展示给全世界看。大家都知道,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大明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那时候的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可以说是最牛的国家。

结果就显现出一种情况,那就是众多小国家会给大明上贡,而强盛的大明帝国呢,也会主动担起守护这些小国的责任。

【二、怎样远渡】

咱们得琢磨琢磨,郑和那七趟远洋航行到底是怎么搞定的?都知道那时候的人压根儿没听说过发动机这玩意儿,那大船是靠啥跑起来的呢?

解决办法就是靠风,拿季风来推动船只前进。古时候的人们可聪明了,他们很早就发现风能给生活带来不少好处,特别是在海上航行时。那时候,他们还把风给神话了,出海的人都会对风神心存敬意。

不过郑和的船跟他们相比,差别可大了去了。那时候,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可不是让他单枪匹马去的,而是带着一支浩浩荡荡的大船队。想想大明这么大个国家,要是只派郑和一个人下西洋,那也太说不过去了。

这确实也有不好的地方,因为船只非常大,整个船队排得很长。如果只靠风力来驱动船只前进,那对风的要求就特别苛刻了,非得有很大的风力才行,不然根本没法支撑起郑和的船队继续航行。

因此,很明显郑和的船队不能光靠普通风力航行,得靠强劲的季风才行。而且风力还会随着季节变来变去,这意味着他得出行前好好算算时间。要是逆风出海,那可真是太危险了,可能会惹出大乱子。

从这里就能瞧出郑和在航海方面的过人才能。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航海这事儿风险可不小。就像大家都知道的那样,麦哲伦航海回来时,船上就剩下十几个人了。但郑和下西洋那会儿,他带了两万多人出海,最后竟然一个不少地全给带回来了。

从这里就能瞧出郑和对风向把握得多精准了。郑和的船队大多挑冬天那会儿启程,因为这阵子风力最大。从夏末开始,偏北风就一路往南刮,跟偏南风斗了几个来回后,最终偏北风把偏南风给赶跑了。

郑和往南走的时候,刚好碰上刮偏北风,这股大风可给他们的船队帮了大忙。翻开史书一看,就能明白,郑和他们就是靠着这股偏北风一路前行的。

郑和第五次打算去西洋那会儿,皇帝下命令的时候都快过年了,眼瞅着春天就要到了。郑和要是这时候出发,就赶不上季风了。所以,郑和很干脆地决定先不出发了,他打算等到冬天季风再起的时候,才重新启程。

郑和最后一次出海远航那会儿,皇上正是朱瞻基。他对这事儿跟他爷爷一样上心。为了不让冬季风给耽误了,朱瞻基直接下令,让大家赶紧把船造出来。

回来的时间都是精心安排的,大多挑在夏天,这样就能碰上西南风,一路被西南风吹送着回来。这西南季风力量可不小,船只就靠着它,一路往东北方向进发。

路上难免会碰到些突发情况。记得那是第六趟出海,前面几次基本都是出去两年,但这回时间短了不少。后来的专家们琢磨着,是因为郑和返程时正好撞上了西南风,省去了等风的时间。

【三、所用船只】

下面咱聊聊郑和下西洋那会儿用的船。头一回下西洋,他用的船可真是几趟里最不起眼的了。那时候,主要目的也不是去显摆啥,就是去探探路,认认地方。

在那之前,大明王朝的船队从没去过那片地方。因此,当郑和准备往南走的时候,明成祖朱棣就下令打造了五艘巨型船只。

我们可以把郑和的前三次出海看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为这三次他压根就没怎么歇过,简直就是一回大明,朱棣就立马让他继续往南走。就连造船这事儿,也得花时间不是。

永乐六年,朱棣下令开始造船,那次造船规模可不小,一下子就造了四十八艘大型船只。

从郑和的第四次远航开始,他就一直坐着那四十八艘大船出海了。

朱瞻基当上皇帝那会儿,大明正是风光无限好。他一拍大腿,决定让郑和带着足足六十三艘大巨轮往南走。那次出海,场面壮观至极,是大明最辉煌的一次,也是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了。

【结语】

真的得夸夸古人的脑子,太聪明了,让人忍不住感到骄傲。说实话,像达·迦马那时候,还有后来的麦哲伦,他们出海探险,跟郑和比起来,那真是差远了,郑和的旅程顺畅多了。

两个人都是深思熟虑后才踏上旅程的。特别是麦哲伦,出发时带着满满一船人,但回来时只剩下十几个。达·迦马的队伍也是,路上损失了半数人员。可郑和就不同了,他不仅平安返回,还带了海外国家的使者回来,这大大加强了大明和海外国家的交往。

0 阅读:9

天天汽车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