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见毛主席,八路军旅长很激动,见面后问:能给我报销200块吗?

天天汽车 2025-04-24 15:15:15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大伙都关心起战斗前后的物资供应情况,这事儿让每位战士都挺上心。虽说前线战斗是关键,但在那么艰难的日子里,咱们国家的人民还是咬牙挺到了最后,等来了胜利的那一刻。

各个地方的战斗都在热火朝天地进行,八路军根据战争形势的需要,四处出征。到了1937年秋天,刘伯承元帅亲自带队伍,急匆匆地前往山西战场。打日本鬼子的事儿一刻也不能耽误,老百姓们抗日的心也是越来越坚定。

老百姓一听说部队要行动,都抢着去当兵。接待这些新兵的活儿,就落到了驻在陕西的王宏坤旅长头上。可没想到的是,麻烦事儿来了。

【一、报销“200元”】

王宏坤那时候是第385旅的一把手。因为受到堂哥王树声的启发,年轻的王宏坤一心想着从麻城跑到武汉去参军。但可惜啊,那时候条件不成熟,他自己能力也有限,所以没能实现当兵的梦想。

最终还是得回老家再想办法,之后王树声等人发起的革命呼声越来越大,王宏坤总算是达成了心愿。

王宏坤一加入革命队伍,立马就在老家搞起了革命宣传,给他堂哥王树声帮了大忙。他最早投身的那场大事儿,就是黄麻起义,那会儿,全家老少都动起来,一块儿投身革命。

王宏坤进了部队后,就从最底层的小兵干起,啥跑腿传话的活儿都干过。到了1932年那会儿,他已经坐上了师长的交椅。苏家埠那场大战,真的是不得不提,打了一个半月呢,王宏坤全程都在拼命,没偷过一点懒。

他领着红10师,展现出了红军的威风,给红军部队的胜利铺好了路。王宏坤的表现也进了毛主席的眼,之后的长征途中,他带着队伍打了好多仗,流了不少血,也受了不少伤,全都是为了建立革命根据地出了大力的。

1937年那会儿,王宏坤迎来了上千名热血青年参军,他们跟他年轻时一样,心里头那股子劲儿足得很。八路军部队见了当然高兴得不得了,老兵们就领着这些新兵蛋子去办入伍的手续,还给他们发上了八路军的衣服啥的。

新入伍的战士们络绎不绝,大家伙儿都乐开了花,唯独王宏坤心里头有点儿不是滋味。主要是队伍里的“钱袋子”不宽裕,要是把新来的战士们都收下,那肯定得超支。但王宏坤琢磨的,不是怎么裁员,而是怎么去找那笔额外的经费。

所有事情都搞定了,但费用超出了预算,多花了200多块。在那个时候,这可不是个小数目。所以他们只能这儿省点儿那儿抠点儿,东拼西凑才把差额补上,不光动用了自己的津贴,还借了别人的来应急。

你得明白,像王宏坤旅长那样的大官,一个月才拿五块钱,普通的战士那就更少了,才一块五。因此,王宏坤一逮到机会就跟领导们念叨这事儿。但这笔钱可不是小数目,好多人都不敢随便拍板。

1938年那会儿,王宏坤终于见到了毛主席,这可是他盼了好久的事儿。不光是得跟主席说说山西陇东那儿的战斗情况,王宏坤心里还打着个小算盘,就是他的那个“报销”计划,其实已经琢磨很久了。

工作汇报结束后,王宏坤犹豫了一下,跟毛主席讲:“我这儿还有件事,就是不知道该不该提。”

毛主席认真地说:“有啥说啥,别拐弯抹角,抗战时候可没工夫瞎折腾。”

王宏坤先简要回顾了下情况,接着就直接说了:“咱们招的新兵上千人了,不过费用超出了200块,这个能不能给报了?”

毛主席乐呵呵地说:“老百姓热情这么高,咱可不能凉了他们的心。你干得漂亮,这事儿得表扬。”说完,他就拿出了批准的文件。

【二、自己动手】

打仗那会儿,咱们军队的补给都是有规矩的。看部队实际情况,这些规矩也会跟着变。跟国民党军队比起来,咱们是差点儿,但绝不会亏了战士们,日常生活所需肯定是管够的。

看看国民党军队,表面上说得好听,但实际上,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难以满足。特别是那些不受待见的杂牌部队,常常是吃了这一餐,下一餐就没着落了。仗打不好,还动不动就丢了性命。

八路军队伍的给养准备是从多个渠道搞来的,人多了以后,经常不够用,但毛主席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补上这个缺口。

有的人信奉“实业能救国家”,他们忙着筹钱、集药。另外,有些海外华人也会慷慨解囊,拿出自己的存款来支援祖国。但这些办法都只是暂时的,要想真正解决温饱问题,最关键的还是得靠自己努力干起来。

1939年,毛主席在抗战期间特别重视生产,他在延安搞了个大会,号召大家动起来搞生产。军人和老百姓都响应号召,开始投入到生产活动中。这事关重大,是他们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是确保后方物资供应的关键时刻。

军人和老百姓亲如一家,彼此间既学又帮。有的忙着开垦荒地,有的动手播种庄稼,到了收获季节,全军上下和老百姓都劲头十足,力气满满。

好多女士动手做针线活,缝衣服、织布料,给战士们做暖和的衣物,也给新入伍的士兵准备战袍。另外,畜牧业也发展得不错,养猪养牛技术提高了,这样一来,饭桌上就常见到肉了。

1943年那会儿,这事儿开始有了明显好转,给战士们心里添了不少劲儿。

抗战那会儿,资源经常紧缺,但王宏坤没让老百姓落空。他们心里那股子救国的劲儿,最后在八路军里头算是派上了大用场,志向也实现了。

【三、国家的节俭】

毛主席的节俭事迹广为流传,他真的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无论在啥时候,哪方面,都做得特别节省。这种精神,我们听了都深受感动,也立志要向他看齐。他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去生活,怎么去对待每一份资源。

八路军战士们骨子里透着节俭,啥东西都得用到头。就连平时用的枪支弹药,他们也都不浪费,非得榨干最后一丝价值。队伍一天天壮大,装备却跟不上,这时候,他们就把战场上缴获的武器拿来用,给自己加把火力。

我们先挑软柿子捏,对那些实力不咋地的日伪军动手。反正他们跟咱们的装备都差不多,这样打起来轻松,还能一招制胜。这么做的好处是,日伪军那边不会损失太多好东西,咱们战士呢,还能顺便把他们军需库的东西给收了。

将领们平时都很会过日子,就拿朱老总来说吧,他那件衣服穿了好几年都没见换过新的,上面打的补丁多得都快赶上叫花子的衣裳了。特别是手肘和膝盖那块,磨得最厉害。说起来,他的衣服还没小战士们穿得好呢。

警卫员老想让他去挑套新衣服,但朱老总每次都找理由推掉。不管咋说,他就认准了自己的那套旧衣裳。

有次,后勤的人实在忍不住了,就直接问警卫:“咋不给朱老总整件新军装呢?”

警卫员叹了口气说:“我其实很想帮你,但每次问都是直接被拒绝。”

后来,警卫员脑筋一转,没跟朱老总打招呼,就直接换了件新衣服。朱老总瞧见后,就讲:“我整天带着队伍打仗,也是个普通战士嘛。咱们都一样,能节俭就节俭,衣服能穿为啥要换新的呢。”

警卫员听完教导后,转身就把那件老衣服给拿回去了。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还是穿着那件已经缝缝补补好多年的老毛衣。他说道:“反正穿在里头,也瞧不见,效果不差就挺好。”

毛主席他们,能节俭的地方就带个头。说到战士们的福利和入伍门槛,他们可不含糊,因为这很重要,也是国家得表明态度的事儿。

【结语】

抗战那会儿,啥都不容易,但总能想到招儿应对。王宏坤可没让老百姓失望,他让大伙儿的爱国热情有了用武之地,还为抗日队伍拉了不少人,给最后打胜仗打下了好基础。

以前的中国很穷,但这不代表领导人们的想法也“穷”。他们带着大家从“穷日子”迈进了“新时代”,让全国老百姓心里都更有数了。

0 阅读:9

天天汽车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