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琅琊榜》:霓凰遇险,静妃的暗线布局其实比梅长苏的更致命

界言影视 2025-04-27 10:31:48

本文作者:界言

图源:官方剧照(特别鸣谢),侵删

重温《琅琊榜》,再次看到越贵妃利用宫中最后一瓶青丝绕陷害霓凰时,小编发现,用智慧救人招数最高的并非梅长苏,而是静妃。

梅长苏在这里,智谋水平顶多只能排名第二,他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他作为客卿,为了郡主的比武择婿,可以临时入宫;作为霓凰亲自邀请的文监官,他也可以随时跟霓凰“通风报信”,这是占了天时和地利两个条件。

另外,他身边有可以随时利用以及调动的“帮手”,而且数量很多,比如誉王、靖王、蒙挚、小穆王爷、太皇太后和飞流等。

这些都是有权有势或者武功高超的人,满足了人和的条件。

所以,他在霓凰遇险时,很容易办到火速救下她。

反观静妃,身后无权无势,唯一能叫得动的儿子靖王,在关键的时候是完全用不上。可见,她处境尴尬,力量也非常微弱。

偏偏就是这么一个人,在救霓凰的事情上,却是最不可缺失的关键之人。

没有静妃的“通风报信”,梅长苏根本没有机会救她。

静妃,可谓是凭着一己之力,将如此重要信息成功送到了关键人物手中。

若非她不是布局最厉害的高手,都没人敢相信。

且看静妃的救人招数,其实她只是使用了三招,而这三招,看似简单,实施起来却非常艰难,稍微不慎,她不仅会惹祸上身,还会连累靖王。

且看她如何做?

第一招,得知后宫妃嫔的阴谋后,静妃的应急能力展现得滴水不漏。

本来,静妃是出于好心,陪着胆小鬼惠妃一起去太庙里,给先太后点明蜡烛,却无意中偷听到了一位宫女与老嬷嬷的对话,得知了后宫有妃嫔要利用青丝绕烈酒来害人。

她虽然不知道幕后指使者是谁,但是她一下子就能分析出,对方要陷害的人,除了郡主霓凰,没谁了。

因为,搁在眼前,谁即将要办婚事?是霓凰。谁最想将霓凰这位女将军收在麾下?无非就是言皇后和越贵妃这两方的人,分别代表着誉王和太子。

同时,这两拨人,静妃和惠妃,都得罪不起。

静妃这分析能力和应急反应,均堪称绝妙。

因为林殊的缘故,她爱屋及乌,肯定是想都不用想,非救霓凰不可。

但是她韬光养晦多年,一直在后宫中低调做人,她这一出手相救,会成为破例,会打乱自己平安多年的生活。

可她看起来似乎没有一点犹豫。

厉害的是,她见惠妃整个人都慌乱时,立即给出一个忠告:明哲保身,少管闲事。

同时,她迅速拉她离开,不要继续往下听——知道得越多,“死”得越快。实际上,转头,她就自己主动揽事上身了。

她的高明就在于,及时拦下了惠妃这个知道秘密的另一人,并且给她制造出一种“静妃自己也很怕惹祸上身的害怕人设”,

静妃这么做,会让惠妃认为,她俩就是同一类人,在后宫中生存,都是胆小怕事之人。

这一行动很关键。

如果静妃没有及时稳住惠妃这个人,她要是在宫里无意中多说了一句言外之意的话,或者多做了一件紧张的事情,那么,在救霓凰的事情上,它将会成为多此一举,以及节外生枝。

如果静妃没有将自己归与惠妃是同一类胆小之人,同样的,那么后面的她,在送药囊四处讨好人的时候,会特别容易招人怀疑是别有用心。

惠妃的态度与表现,对后面静妃行动的方便与安全,实在太重要了!

因此说,在这么短的几秒时间里,静妃的反应是快、狠、准。

她的一个惊慌失措的表情,以及一句“明哲保身”的话,都暗含她深思熟虑的谋略。

再看第二招,静妃在搬救兵这件事上,费尽了心思。

这一点,静妃不如梅长苏,她无人可用。

就算被她挑中了人,那人也只能是必需人选,而且,她的机会,只有一次。一旦失败,她会害了自己和连累儿子。

她不能直接找靖王去给霓凰通风报信,不仅是因为他性格耿直,容易坏事,将火惹到自己的身上——本就是一位不受宠的皇子,一言一行都容易被指责,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不能随便进宫。

就算静妃想豁出去救人,也没有机会立即能见到靖王。

若是通过书信告诉他,静妃又会担心宫中有眼线,她芷萝宫里的小新,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芷萝宫的下人,信不过。

这种事情,只怕万一,想要做到绝对稳妥,静妃必须舍弃这个方法,转由自己亲力亲为。

只是,静妃在宫中无权无势,又无存在感,如果要借助外力做这名救兵,对方必须是一个中立派的人,并且静妃得有一个让对方不可拒绝帮忙的理由。

那么,这人选谁好呢?选青丝绕曾经的受害者——莅阳。

其实,这里的静妃是用了一招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法。

为何这么说?

因为,莅阳虽属于中立派,不站在言皇后或者越贵妃任何一边,但是,单凭她曾是青丝绕的受害者这一点,就很难请她帮忙。

普通人,一般都不会找莅阳,那是自找无趣,还会容易惹怒她。

毕竟,揭人伤疤并不是一件什么光彩的事情,没人会听完后,还能怀着好心情去替你做事,莅阳也一样,她这辈子都不想提起这桩丑事。

静妃非要反其道而行之,就要跟莅阳提起往事,还要说服她帮忙。

不得不说,静妃是聪明的。

小编猜测,她的考量有三点因素。

第一点,受害者的心结。青丝绕在莅阳心中是一种抹不掉的痛,如果它还剩最后一瓶留存在世上,出于恨意,莅阳心里会忍不住想毁掉它。

第二点,受害者的同理心。莅阳感受过青丝绕的可怕经历,会对霓凰的遭遇感同身受,出于遗憾,救她等同于是一种救下当初自己的幻想。

第三点,就算莅阳最后不愿意搅入这些是非事,但作为一名受害者,至少她不会向外人告密静妃知道这事,也不会对此事落井下石,多踩霓凰一脚。

最后一点,霓凰亲自上奏邀请的比武择婿的文监官——梅长苏(苏哲),此时正住在莅阳的家——宁国侯府,莅阳若不想多插手,大可能将信息透露给梅长苏,这样霓凰知道有人要害她的概率,就会很大。

以上四点,怎么分析都是利大过弊,所以说,静妃能不选莅阳作为“救兵”吗?

如此做,静妃不仅可以掩人耳目,达到了自保的目的,同时,万一事情谈成了,成功率也会大大提高。

救霓凰迫在眉睫,她的处境非常惊险,能把救人的胜算高一点,尽量高一点。

静妃是很谨慎的,所以,这“通风报信”的行动,能自己多走一步,她都会尽量靠自己去完成。

最后,有了“合适人选”,第三招,静妃要暂时打破自己的低调形象,来刷存在感,为了成功送出“有事相求”的信号,以达到与莅阳面谈的目的。

静妃心思缜密,她从不相信自己芷萝宫里的宫女,怕其中有眼线。

因此她要亲自跟莅阳见面,必须找一个理由,那就是让对方主动来找她,而且见面动机不能引人怀疑。

为了走这一步,她真的特意兜了个大圈——制出许多药囊送给太皇太后以及各个宫里的妃嫔,包括皇后和越贵妃。

她平时最懂低调,知道太皇太后的记忆不太好,见到她容易联想起宸妃或者祁王,因此尽量不去打扰。

拿《琅琊榜》第二集来举例子,太皇太后召唤各个孩子来见面时,当场有霓凰、梅长苏,景睿等人,也有皇后、越贵妃和莅阳长公主在场,唯独不见静妃。

可见,平时静妃是没什么机会见到太皇太后,她自己也很识趣,没有召唤是不会主动去高调请安,只守简单的礼仪。

不过,低调归低调,有的时候,妃嫔关系就摆在那,静妃要怎么利用,以及需要怎么去卖自己的面子,是人际关系中的一大学问,静妃此次用得可谓是巧妙。

因为,这药囊做得一点都不简单。

从得知青丝绕的消息到想办法去接触莅阳,中间留给静妃去周旋的时间肯定不多,她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准备出这么多送人的药囊,其实根本办不到。

那这些药囊是从哪里来的?是从静妃作为一名医者的角度,她以备不时之需的习惯,在平日里一点点累积做出来的。

处在深宫,不受梁帝待见,自己也不去招惹他和他的其他妃嫔,静妃几乎都喜欢躲在芷萝宫里研究医术,这些药囊就是她每日闲得无聊的时候做的。

不过,真是闲吗?

也不是,她是在给自己做好一切的准备。

不同的药囊藏着不同的药,多备准没错,关键的时候,静妃完全可以灵活使用它们,也许能自保,也许能救人,也许,能反杀敌人。

而此时,静妃要搬救兵,平日里做的药囊,就派上用场了。

静妃做的药囊是独特的,让人闻起来心情容易愉悦的,通过皇后和越贵妃之手,送到太皇太后手里后,因为是稀有物,太皇太后自然分外注意起来,顺理成章就会询问是谁做的?

皇后和越贵妃也收到过此物,对静妃自然是印象好的,至少,对讨好自己的人,她们的警惕心容易放低。

再说,静妃这人不沾边,不会威胁到她们任何一方。

她们当然会愿意告诉太皇太后,药囊出自“静嫔”(静妃)的手,太皇太后便很容易召静妃进来赏赐。

静妃见到太皇太后,就成功了一半。

她在宫中,给每个妃嫔都送了药囊,但莅阳住在宫外,自然没有机会收到,静妃喜欢送药囊,自然身上随身带几个是不会惹人怀疑的。

就像一个喜欢四面讨好的人,在太皇太后面前,见到了莅阳,静妃顺便也送一个给莅阳,献殷勤,这在周围的人眼里,看着很正常。

事情看起来越正常,那就越对了,静妃自保的目的,便达到了。

同时,她递药囊给莅阳的时候,故意加大手上的力度,以及使出异样的眼神,让莅阳心存疑虑,便实现了。

莅阳是从宫里长大,见状心里肯定有谱:静妃这哪是在向太皇太后献殷勤,分明就是冲着自己来的。

她肯定有事找她,而且是非常重要又严重的事情,还不能让旁人知道。

接下来,莅阳会乖乖主动找上门来。

于是,便有了莅阳看完太皇太后准备回府之前,故意路过芷萝宫,也故意在自己和静妃府里的下人面前,大声说,自己身体有些不适,今日见到静妃,想起她是医女,顺便来瞧瞧。

看,这么自然,谁还会怀疑。

所有的铺垫工作都完成了,静妃与莅阳单独见面时,她自然会利用她高超的情商和谈话艺术,利用情感共鸣之术和以情动人,一点一点地化解莅阳的防备,并说服她将“青丝绕要用在霓凰身上的消息”,送到霓凰那里。

综上所述,霓凰遇险,在智救方面,静妃的暗线操作确实比梅长苏的缜密行动更致命、更高效、更上一层楼。

0 阅读: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