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边缘》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人”这一族群认同及其形成过程的学术著作。作者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多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对“什么是中国人”这一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剖析。书中不仅追溯了华夏族群的起源与发展,还探讨了族群认同的形成、变迁以及与资源竞争、历史记忆之间的复杂关系。 核心内容概述 序论:什么是中国人 问题的提出:探讨“中国人”的定义,分析不同代际、地域背景下的认同差异。
研究视角:从“族群边缘”而非传统“族群内涵”角度出发,强调族群边界的重要性。 理论基础:结合费德瑞克·巴斯的族群理论,提出“集体记忆”与“结构性失忆”在族群形成中的作用。 华夏起源研究的反思 溯源研究的局限:批判传统溯源研究的假设,指出其无法客观定义民族。 考古学的局限:质疑考古学能否准确反映民族的起源与迁徙。 历史文献的局限:指出历史文献中关于民族起源的记载多为后人构建,带有主观性。 族群理论的新视角 主观认同论:强调族群认同的主观性,族群边界由人群主观上对外的异己感和对内的基本情感联系维持。 工具论与根基论:探讨族群认同的工具性与根基性,分析其在资源竞争中的作用。 集体记忆与族群认同:讨论集体记忆如何塑造族群认同,以及记忆的重构如何影响族群本质的变迁。 华夏生态边界的形成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气候变化:探讨气候干冷化对华北、西北农业边缘人群的影响。
游牧化与武装化:分析这些地区人群如何走向游牧化、武装化,以及与农业人群的资源竞争。 华夏认同的形成:探讨南方农业人群如何以“华夏”认同来设定族群边界以维护共同资源。 华夏族群边界的形成与扩张 周人与戎人的关系:以西周时期周人与戎人的关系变化为例,说明华夏边缘的形成过程。 华夏边缘的扩张:探讨华夏边缘如何随着华夏的扩张而逐步向西、向南扩展。 汉代的华夏认同:分析汉代华夏边缘的生态极限,以及汉人如何通过祖源记忆成为华夏的一部分。 华夏边缘的延续与变迁 近代华夏边缘的变迁:探讨从传统华夏帝国到中华民国,以及从华夏到中华民族的近代变迁。 北川羌族的案例:以北川羌族为例,说明近代变迁是长程华夏边缘历史变化的最新阶段。 结语:资源环境、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族群认同的形成与变迁:从资源竞争与分配关系,以及历史记忆与失忆的角度,探讨华夏认同的形成、扩张与变迁。 个人记忆与社会记忆:分析个人与社会次群体如何诠释与争辨集体历史记忆,从而影响族群本质的持续变迁。 关键结论 族群认同的主观性:族群认同并非基于客观的体质或文化特征,而是由主观认同和集体记忆构建。 族群边界的动态性:族群边界是动态的,会随着资源竞争、社会变迁和历史记忆的重构而变化。 华夏认同的形成:华夏认同是在特定资源竞争关系中形成的,通过祖源记忆和文化特征的强调与遗忘来维持和发展。 近代变迁的连续性:近代华夏边缘的变迁是长程历史变化的一部分,受到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