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丨BDSD吾界设计林文科:空间里的慢节奏与真感受

空间构架师 2025-04-20 04:02:44

Preface

BDSD吾界设计从成⽴之初,便以⼤湾区的创新开拓精神赋之于设计之中,设计项⽬涵盖家居、办公、展厅、⽂化空间。倡导设计要回归⽣活本质,创造出舒适、有情感、有⽣命的空间,通过融合不同风格的语言,在空间里创造有温度、能与人产生共鸣的体验,试图在实用与诗意之间找到平衡点。

在本期FRAME专访中,BDSD吾界设计创始人兼设计总监林文科——同时也是FRAME构架设计奖2025年度月度评委之一,以大湾区在地文化与美学的推动者身份,基于17年的设计实践与行业积淀,分享了他对设计趋势、空间情感价值以及新与旧、快与慢之间张力的理解。通过一次真诚的深度对话,为我们呈现出设计师如何在时代浪潮中找到自我、坚持初心。

林文科

BDSD 吾界设计

创始人&设计总监

在城市缝隙里种梦

在地的温度,生活的质感

FRAME

您最初接触设计是源于什么样的机缘?是某个瞬间、一段经历,还是从小对美学的兴趣?

林文科

我从小就非常喜欢画画,后来也一直走美术生这条路,可能受父亲影响比较大,他是做建筑的,以前我对他的那些手稿特别感兴趣,经常拿出来看。在广州读书那几年(05到08年),我总爱往昌岗老广美附近的小巷子跑,那边有家外文书店,堆满了建筑空间类的书,我也非常喜欢去那边看。

08年到10年我基本上都在广州,亲眼看着广州到处盖楼修桥,感觉整个城市每天都在变样。

特别是建筑行业最繁荣的时候,你能明显感觉到道路、社区这些规划在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这些变化一直触动着我,也下定决心要做空间设计,也算是对"城市生活缔造者"这个身份有了实感吧。

森野⻓廊

FRAME

作为在大湾区成长并发展的设计师,您觉得您的文化背景如何影响着您的设计语言?

林文科

在大湾区这些年,岭南文化的根基、侨乡的包容性和国际化的视野确实深深影响着我们。而在面对这里快节奏的发展浪潮时,我始终在思考如何用设计来平衡这种步调。

随着快节奏的变化,我反而更想营造一种慢生活的调性。那种能让光影自然流淌、休闲自在的氛围,希望能表达很真实的一种生活状态。每次和业主沟通方案,总要充分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毕竟空间不该只是漂亮的容器,而是要能生长出持续多年的记忆点与幸福感。

我始终认为文化背景从不是一个符号的堆砌,更像是一种精神的内核。在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中,希望能找到一种平衡。

上野書屋

FRAME

您作为篽箖草堂、篽箖·上野书屋的设计师和主理人,这样的双重身份很有意思,请问您对于这两种身份如何看待呢?

林文科

篽箖草堂和上野书屋都源自我个人的生活印记。作为惠州人,茶文化是刻在骨子里的日常,我们家庭观念就是相聚的时候,泡茶、聊天,很惬意。没创业之前我就开了这个茶馆。我觉得它是一个兴趣爱好,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一种我认为比较舒服的生活状态吧,如今也成了本地茶文化爱好者的精神栖所。

而书屋的执念也许始于广州求学时淘外文建筑书的经历,我想为惠州的艺术设计爱好者打造个能自由翻书发呆的角落。上野书屋的二期在今年年中预计也会与大家见面的。

这两种身份于我而言并非割裂的角色,而是一体两面的共生关系。设计师是造梦者,主理人则是守梦人。从画图纸到打理日常,全程参与的踏实感,或许才是设计真正扎根生活的样子。

篽箖草堂

从感知出发

让空间有呼吸、有记忆

FRAME

当您走到一个场所或空间,您觉得您最在意的是什么或者说您最先关注到的是空间里的哪一方面?

林文科

走进空间时,我首先捕捉的可能往往不是视觉冲击,而是身体的感知。就像在上野书屋看到那根烟囱,瞬间闪回到我的小学那个烟囱,下面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也让我有机会去塑造一个与知识产生共鸣的场所。

现如今在快节奏与疫情后的疲惫里,人们更需要能喘息的多维空间。于是我把艺术书籍、艺术品包括一些文化活动都搬进书屋,让人文、美学与生活自然交织。所以去到一个场所的时候,最打动我的,往往是那些唤起记忆与情感的瞬间。

上野書屋

FRAME

在您的普洱部落的案例中,感受到了东方美学的气质,请问您如何看待当代空间与东方美学?

林文科

在普洱部落项目里,我们把普洱茶357克的规制拆解成3:7的黄金切割比例,天花板的木梁阵列既暗合西方美学,又藏着东方"三生万物"的哲学。我希望这个空间有一种岁月沉淀的气息,而不是刻意去迎合“禅意”标签。

我们选用了很多质朴的材料,比如旧松木板、稻草漆、野生的芦苇,还有铺在地上的茶叶梗,让人一进来就能闻到淡淡的茶香。结构上尝试用榫卯和虚空间的方式,把楼梯、柜子这些功能串联起来。

我也特别放了一个马鞍作为入口的装饰,呼应茶马古道的文化意象。对我来说,这不仅是一次空间设计,更是我对东方美学“越沉越香”那种气韵的感受和表达。

当代空间与东方美学的关系,于我而言不是符号的搬运,更像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译,是自然与人的最真实的一些互动而不是去过度的设计。

普洱部落

FRAME

您如何看待“空间的情感价值”?在设计中,如何让空间与人的情绪、生活方式产生连接?

林文科

空间设计从来不仅仅是形式或风格,而是情感、记忆和生活状态的承载。无论是我们将普洱的生活气息浓缩在一个小空间里,让当地茶人感叹“这是整个普洱的生活”,还是在对上野书屋的旧锅炉房保留原有痕迹,唤起一位花艺师对父亲与家族的回忆,我始终相信:真正打动人的,是空间中那份真实的情绪价值。

我还记得一次为一对年轻夫妻设计的新家,他们的爱情开始于海边,于是我把海的弧线、沙与浪的意象贯穿整个空间。当他们带着孩子走进那个家时,他们很感动,也许是因为空间唤起了最初的记忆,也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这种从空间中延伸出的爱与改变,就是设计最打动我的地方。

我相信,只有读懂人的生活状态,设计才会有温度。善意与真诚,是空间最有力量的基础,而情感的表达,也是最动人的诗意所在。

回帆·江湾

FRAME

在您过往项目里有很多新与旧碰撞的火花,比如废旧酒⼚改造的上野書屋和森野长廊,请问您在新与旧的塑造上有哪些心得可以分享的呢?

林文科

我一直认为保留是对历史建筑改造的最好的表达方式,在每次改造前,我总是先考虑哪些应当留下,哪些可以用新的方式去激活,让时间的痕迹自然地融入当下。

像上野书屋,我们保留了破损的老墙,加入玻璃砖,让光影透过和老墙的衔接,像是旧与新对话,原有的老锅炉房,我们没有拆除,而是改成“时光邮局”,让过去工业的“燃烧”,转化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传递,像是一种诗意的焕新。

在红苹果项目里,我们把废弃的老机器做成展品,老厂区里留下的水池、植物、楼梯,也都是展厅的一部分,这些历史的记忆点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与精神。

我不追求“焕然一新”,而是更看重“新与旧的共生”。空间,应该和时间、情感、文化一起呼吸,而不是被切断。我希望我的设计,不是抹去历史,而是在其中找到继续讲述的方式。

红苹果理想⽣活体验馆

FRAME

BDSD吾界设计了很多个商业空间,这些商业空间设计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林文科

其实我们有自己的一套设计构造之道,它包括主题、空间、关系和生活四个维度的解构。

每个项目我们都会从客户对空间的需求出发,先给它拟一个专属的空间主题,然后从空间的点、线、面、光影、空气、感觉、情绪等成体系的重新进行规划,包括这其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空间、人与自然不同形式的关系梳理。

最后设计得回归人们生活之外更内在的需求,给人打造一种真实与诗意并存的生活态度。

咏苑会所

让设计回到生活本身

更复合、更感知、更真实

FRAME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您认为客户对设计的需求和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未来,BDSD吾界设计希望为客户提供怎样的价值?

林文科

现在无论是商业还是私宅设计,都越来越难。我不会轻易动笔,更多时候是在倾听和理解。因为现在的客户认知和审美其实都很高,客户也疲惫于工业化生产的复制,不再满足于标准化、标签化的设计,而是希望空间能真正承载情感、文化和生活方式。

我觉得设计师的角色更像导演,要统筹空间的美学、品牌、体验,甚至情绪。尤其在一些私宅上,真正关键的是“了解”——了解空间、了解人,也理解客户对项目的投入和期待。我们会在前期就进行充分沟通,尽可能综合各方面条件,找到一个最合适的平衡点。

我们能做的,是让每一个空间都尽可能贴近它该有的样子。

斜畔之家

FRAME

您如何看待未来的设计趋势?是否有某些方向让您特别感兴趣,或者已经在尝试探索?

林文科

最近我在设计华为的智能空间,感受特别深。过去我们谈设计,是空间与人的关系;而现在,是空间、人与车的联动。智能生活逐渐打通了车、家、人的感知链,比如车快到家时,灯光和空调就会自动开启,甚至家里的状态会随你的心跳和节奏调整,真正实现定制化、感知式的生活体验。

在这样的智能系统下,空间不只是美学的表达,更关乎健康与个性化生活的塑造,是为整个家庭服务的整体生态。

同时我也越来越感受到,未来的商业空间会走向复合化——功能叠加、体验融合。比如我们最近做的一个亚振旗下的家具品牌WOODFORM的展厅,它不仅仅是产品陈列的空间,更像一个生活场景的集合体:可以品咖啡、看书、发呆,园林和厨房体验都被纳入其中。家具是可用的,空间是流动的,内外可以切换,打造的是“可以真正生活”的氛围。

无论是私宅还是商业,设计的趋势都在往“更复合、更感知、更贴近生活”的方向走。

名展家居体验馆 (WOODFORM湾区⾸店)

FRAME

您作为frame构架设计奖2025的月度评委,请问您有哪些期待看到的作品或者让您兴奋的地方呢?

林文科

我一直有关注构架设计类栏目,它从功能性、生态性、社会性等角度来评分,这种多维视角让我受益很多。其实现在国内外设计的差距在逐渐缩小,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师走出去学习、参与国际奖项,交流也变得频繁。我自己这两三年也常参赛,能明显感觉到:国外设计更注重自然与生活的融合,呈现出一种更松弛、更真实的生活状态,而不是过度造型。

我会更期待先锋的突破,比如在色彩运用上的大胆尝试,设计本身就该是开放多元的,我们的背景融合了东方与西方的思维方式,我不会对“风格”设限。

我也始终把这当作学习的过程。设计没有绝对标准,它更多是一种感受。

光引·窗下

编辑丨康喵

校对丨Miki

0 阅读:0

空间构架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