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想对四川人说:不仗义呀!外地人来是入乡随俗吗?是改造

思炊烟 2024-03-13 16:01:03

作为东北人,我来四川快20年了,我发现四川人太不"仗义"了!说个话能不能不那么含蓄?

我这个人,别人说话含沙射影我都能接受,指鹿为马就"过份"了哈。

我老公是我大脑"少根弦儿"。不过,我并不孤单。跟我一样,"少根弦儿"的还有我的一个同学。

我有个同学,从小在上海长大。她跟我脚前脚后来到成都。她刚来不久,就跟我说过:"四川人不爱讲实话的啦!"

甚至,她曾一度认为四川人的馆子里"强买强卖"。

你可别认为,就这印象,没几天她就打道回府了。

错了!她赖着不走了。她不仅嫁了个四川人,还把她亲表妹儿也给拉到成都来了。

不过她自己连同她表妹,也都被四川改造得脱胎换骨了。她要是混在四川人群当中。光看表面,无论用多长的筷子都根本"拈不出来"!

这一点上,我跟我这位同学有点点不一样。我那一口稍微变了味的东北话是我最后的倔强。

在四川人看来,我是说东北话的主儿。一回到东北地界儿,人人都说我的东北话打了四川的标点符号。这也太难为我了,坚持了那么许久,结果还是白璧微瑕。

再看我这个同学,她来四川就没把自己当外人儿。

她会轻车熟路地钻进某个小巷里,找一个苍蝇馆子,来碗肥肠或膳鱼面。操一口十分像样的四川话,吩咐老板多放辣子,宽汤,重麻。

吃火锅时她举双手双脚地要求是特麻特辣哦!我有理由相信,她的前半生就是投错了地方。

想想她刚来时,可不是这个样子。简直与现在是判若两人。不得不说四川的感染力也太大了。

还记得前文提到的,她刚来时,跟我说的四川人的馆子里"强买强卖"吗?

这事儿,说来话长。它原本是这么回事儿。

我的这位同学刚来成都不久的时候,她的家里人不放心。就打发她表妹儿来火力侦察一下。

说实话,在一些上海人眼里。上海妹子到四川,那应该理解为"商圈下沉"。

说这话咱四川的小伙伴儿,也别多心。上海商业大都会的地位咱得承认。咱们的优势也不在这里,而在其它。

我同学一看表妹儿来了,俩女孩商量商量就去杀了馆子。没想到菜端上来的那一刻,她俩直接就被"秒杀"了。

第一道菜一上来,两人大眼儿瞪小眼儿。

第二道菜一上来,直接傻啦。

剧透一下,结局是两个人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吃了那顿饭。

那一刻,四川人的馆子,在她们心中,就是低到了天花板!

我同学曾跟我绘声绘色地描述过当时的场景。

你想呀!表姐表妹儿那是有血缘关系的近亲。两姐妹见面非常高兴。

两个人边走边聊进了一家川菜馆。我同学也是见过世面的,虽然嘴上说,随便选个馆子吃点儿便饭,事实上,她选的馆子并非是个不上规模的小店。

由于,刚来成都,两人都还对辣味没有敞开心扉。也没有达到半推半就的层次。那就是直接筛选。

服务员小姐姐递过菜单,凡是有麻辣字样的直接pass。

只见俏手一指,这个,这个,两人点两菜。上海女孩子胃口小。两菜足亦。

时间不久,菜来了。

一碗水煮鱼,一盘白斩鸡。两人脱口而出:"欧油,搞错了啦!"

盯着桌上的菜足足2分钟,两人愣是半天没敢动。

想了又想:"咱虽是外地人,也不能占四川人便宜的哦,对吧!"

于是,两人喊了服务员。

"小姐,菜上错了哦!"

服务员小姐姐,直接给否了。啥子!哪里上错了哦!

维权不成,两个人只好默默地动了筷子。

菜没吃一半儿,两个人就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打起了擂台。难分胜负,硬是用了人家老板一卷纸巾。还让人家服务员小姐姐给她们倒了七八次水。

最后,服务员都绕着她俩的桌子走。生怕又倒水。

她还做了一个发自肺腑的总结,以后她再吃任何菜都比不上那次那么感动!全程哭完。

邻桌的人不时地看她们。可能都觉得她们太善良了。吃个小鱼,小鸡都这样。那要吃大型动物,不知得哭成啥样?

想想她这个经历大家都笑得肚皮疼。

令人想不到的是,经过几年的磨炼。她完全被改造得脱胎换骨了。

不知道,成都街头有多少像我同学这样的外地人。她们完全被同化了。

这也许就是成都这座成市的魅力,包容,感染力强。

最后,我有个问题。

我就想问问四川的小伙伴儿,太不丈义了。明明那么多辣椒为啥叫水煮,为啥叫水煮!还有白斩?

有没有一句实话?

你们到底还藏得有多少,这种"指鹿为马"的东西?

0 阅读:0

思炊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