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某科技公司工程师赵某刚宣布怀孕,第二天就被踢出项目组,月薪从1.7万直降到3000元。她一纸仲裁将公司告上法庭,结果最近被最高法“点名”成了典型案例——企业必须按原工资补足万元差额!
赵某2022年入职时签的合同写得清清楚楚:参与项目期间,每月能拿3000元底薪加14000元项目津贴。到了2023年2月,她怀孕后第一时间告知公司,没想到公司连招呼都不打,直接通知整个项目组“赵某退出”。“我人还在工位上,突然就被移出工作群了。”赵某多次抗议无果,只能停工维权。公司咬定“不干活就不能拿项目钱”,坚持只发3000元底薪。直到仲裁委一锤定音:企业违法!1.7万工资一分不能少。
这案子之所以被最高法当典型,关键戳破了两大套路。一是怀孕不等于能力下降,公司拿不出医院证明,没法证明赵某身体扛不住原工作,单方面调岗就是耍手段。法律明确规定,除非医生出具证明,否则企业没资格随便调岗。二是合同里白纸黑字写的14000元项目津贴,属于法定工资的一部分。公司一句“没参与项目”就想赖账?仲裁委直接怼回去:“合同就是铁证!”
这事上了热搜后,评论区瞬间分两派吵翻天。打工族力挺裁决:“怀孕就扣钱,和职场歧视有啥区别?”“项目制不是挡箭牌,签了合同就得认!”也有小老板叫苦:“员工不干活还拿高薪,企业要倒闭?”立刻被网友怼回:“合同是双方自愿签的,玩不起别招人!”
2023年孕期劳动仲裁案同比激增21%,六成以上都是调岗降薪的坑。有些公司玩“软刀子”:明面上不辞退,但把孕妇调去边缘岗位,逼人自己走。律师提醒:孕期女职工记住三点——调岗必须协商一致,企业不能强制执行;降薪必须拿出医疗证明,否则违法;遇到侵权,保留聊天记录、邮件等证据,一告一个准。
一边是企业抱怨用人成本高,一边是职场妈妈怕丢饭碗不敢生。当工作和生育撞车,你觉得该怎么破?评论区等你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