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4子1女结局,三个嫡子无一人善终,私生子在美国不会说中文

史典籍说 2025-04-22 14:16:17

张学良一生经历了三次婚姻,育有五个子女。他的首任妻子于凤至,也是他口中的“大姐”,为他生了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第二任妻子谷瑞玉,被称为“随军夫人”,并未与他生育子女。而他的第三任妻子赵一荻,昵称“小妹”,为他诞下了最小的儿子。总的来说,张学良共有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接下来,我们将按照这些子女的年龄顺序逐一介绍。

【一、长女张闾瑛】

张闾瑛于1916年降生,是张学良与于凤至的首个孩子,同时也是他们唯一的女儿。张作霖初次见到这个孙女时,心中满是喜悦。他对于凤至这个儿媳妇充满信心,认为她持家有道,是自己精心挑选的佳偶。这场婚事完全由张作霖亲自安排,婚后不久便迎来了这个孙女的诞生,这无疑让他感到无比欣慰。

张作霖对自己过去的决定感到非常满意。于凤至的父亲于文斗是张作霖的结拜兄弟,两人关系深厚。早在张作霖担任奉天巡防营前路统领(相当于旅长)时,于文斗就已经是当地有名的富商。他主要从事粮食贸易,人脉广泛,财富丰厚,在当地颇具影响力。

张作霖奉命前往郑家屯剿灭土匪,他把指挥部设在于文斗的粮栈大院里。凭借丰富的作战经验和过人的胆识,张作霖迅速击溃了蒙古土匪,打得他们四散奔逃。没过多久,郑家屯就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于文斗很欣赏张作霖的能力,经常邀请他来家里喝酒畅谈,两人很快成了推心置腹的朋友。于文斗提议结拜为兄弟,张作霖爽快答应。由于于文斗年纪较大,他当大哥,张作霖则是弟弟。

张作霖开始经常光顾粮栈,那时于凤至年纪尚小,聪明伶俐,举止文雅,待人谦逊。每次见到张作霖,她都会恭敬地问好,这让张作霖对她格外喜爱。想到自己10岁的儿子张学良,张作霖萌生了让两家结为亲家的念头,于是决定请媒人向于文斗提亲。

于文斗非常疼爱自己的女儿,古代人普遍相信命理,常将未来的不确定因素寄托于算命。为了了解女儿未来的命运,于文斗特意找来一位算命先生进行占卜。

算命先生索要了于凤至的出生日期,仔细推算后惊讶地说:“这命格非同寻常,小姐注定是贵人。”这番话恰巧被路过的张作霖听见了。

张作霖回到家中,马上叫来了他信赖的占卜师“王大仙”,让他为于凤至再次占卜。张作霖本人非常迷信,每次出征都会带着王大仙。出乎意料的是,王大仙这次也得出于凤至有“凤命”的结论。张作霖听后异常兴奋,立即安排媒人去于文斗家提亲,决心无论如何都要让长子张学良与于凤至成婚。

于文斗对与张作霖结为亲家一事十分满意,唯一让他顾虑的是张学良将来可能会娶多个妻子,担心自己的女儿在婚姻中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幸福。

于文斗提前向张作霖表达了自己的顾虑,张作霖毫不犹豫地回应:“凤至一旦过门,我儿子绝不会再娶其他女人。”

张作霖为儿子张学良安排了这门亲事,双方家长都很满意。当时年仅10岁的张学良对于凤至很有好感,总是跟在她后面喊“姐姐”,处处顺从她的意思,对她言听计从。于凤至比张学良大3岁零11个月,对张学良也十分中意,两人相处融洽,关系一直很好。

1915年,于凤至和张学良在亲友的见证下步入婚姻殿堂。当时,于凤至18岁,张学良15岁。婚后,两人相敬如宾,很快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女儿。

张闾瑛出生一个月后,张作霖在府中举办了盛大的满月宴。宴会上,张作霖亲自为她取名“闾英”。

“闾英”这个名字中的“闾”来自医巫闾山的“闾”,“英”则取自舜帝妻子女英的“英”。医巫闾山在历史上备受尊崇,历代帝王为祈求国家安定、风调雨顺,常派重臣或亲自前往祭祀。这座山也是张作霖发迹之地,他对它有着深厚的情感,意义重大。用“闾”字为孙女命名,体现了张作霖对她的珍视与厚爱。

在《尔雅》这部中国最早的词典里,关于“释地”这一章节,有这么一段描述:

在中国东方的瑰宝中,医巫闾山以其出产的珍贵玉石——珣玗琪而闻名。这种美玉不仅是地质的奇迹,更是文化的象征,代表着东方特有的审美与工艺。医巫闾山的珣玗琪,因其独特的色泽和质地,历来被视为玉石中的上品,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这种玉石的发现和利用,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对自然资源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也反映了东方文化中对美的追求和崇尚。

传说医巫闾山出产的珣玗琪被誉为东方最珍贵的宝物。张作霖以此为灵感,为于凤至所生的三个儿子取名闾珣、闾玗、闾琪,以此寄托美好寓意。后来,张学良将其中一子的名字改为闾瑛,作为新的称谓。

张闾瑛自幼便享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备受家人呵护。她继承了张学良和于凤至的优秀基因,容貌出众,性格温婉,待人接物得体大方,深受周围人的喜爱。

于凤至作为母亲,对女儿关怀备至,全面履行了母亲的职责。她从小就对女儿进行启蒙教育,培养她热爱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于凤至自己受过良好教育,被誉为“才女”,在教育孩子时,她总是耐心引导,细致辅导。张学良因学业和事业繁忙,1919年在东三省的陆军讲武堂学习,1920年毕业后也很少回家,因此孩子的教育和日常生活几乎完全由于凤至一人承担。

张闾瑛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才智和强烈的求知欲。得益于母亲于凤至的悉心培养,她在牙牙学语时就能识字,稍大一点便能背诵唐诗宋词。八岁那年,她进入小学就读,已经能够创作简单的诗歌。于凤至还特意安排女儿跟随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等绘画大师学习艺术,为她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基础。

闾瑛在各门课程上表现极为出色,她的老师对她的评价是:

天资聪颖,学习能力强,聘请专业老师教授语文和英语,各门功课都达到较高水平。尤其擅长绘画,经过四五年的系统学习,其作品风格多样,既有笔力雄健之作,也不乏灵动自然的创作,更可贵的是能在庄严中透露出飘逸之气。

张闾瑛对世俗的名利毫无兴趣,她更看重个人的自由,坚决反对被安排的婚姻。虽然那时不少富家子弟都想追求她,但她对他们完全没有感觉。

有人曾想撮合张闾瑛与孔祥熙的儿子孔令侃。孔令侃家境显赫,是孔子的第七十六代孙,生活奢华,性格张扬。然而,张闾瑛对孔家的财富和地位毫无兴趣,也不欣赏这种纨绔子弟的作风。她明确表示,自己并不喜欢这样的富家公子。

选择伴侣时,不必追求显赫身份,平凡百姓同样值得托付终身。

1933年,张闾瑛前往欧洲求学,最初在意大利罗马待了三年。后来由于意大利政府支持日本,张学良决定让她转赴英国继续学习。

在英国求学期间,张闾瑛结识了来自辽宁凤城的陶鹏飞。陶鹏飞出身普通家庭,但父母极为重视他的学业,全力支持他完成东北大学的学业,成为该校首届毕业生,并资助他赴海外深造。

陶鹏飞在东北求学期间,给张学良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张学良担任东北大学校长,对这位学生颇为欣赏。1928年,陶鹏飞作为篮球队主力,带领队伍在比赛中击败了日本球队,展现了他的运动才能。

陶鹏飞在海外求学时表现优异,曾赴德国和美国深造。完成学业后,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担任教职,熟练掌握七种语言。张闾瑛被陶鹏飞的才华吸引,两人结为夫妻,最终选择在美国安家。

1961年,陶鹏飞和张闾瑛夫妇前往台湾出席“阳明山华裔学人研讨会”。张闾瑛希望能探望自己的父亲,但遭到当地拒绝。由于对父亲极为想念,张闾瑛不得不多方求助,最终通过张群的协助,实现了与父亲见面的心愿。

多年未见的父女重逢,张闾瑛已从少女变成了45岁的母亲。时光荏苒,曾经英姿飒爽的父亲如今也满头白发。两人相拥而泣,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令在场众人无不感慨。遗憾的是,这次相见仅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父女便不得不再次分别。

张学良恢复自由后,他的女儿张闾瑛每年都会前去探望。如今,年逾百岁的张闾瑛依然定居在美国。

【二、长子张闾珣】

1917年,于凤至和张学良结婚两年后,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张闾珣。这孩子继承了父亲的英俊和母亲的清秀,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聪慧。张作霖对这个孙子格外疼爱,每次回到大帅府,总要抽出时间陪伴他。祖孙俩感情深厚,张作霖更是将张闾珣视为未来东北的接班人,用心栽培。

张闾珣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勇气,总是坚持自己的主见,深得张作霖的喜爱。尽管张作霖性格急躁,容易动怒,但只要张闾珣在场,他的怒气就会迅速消散,心情也随之好转。

那天,张闾珣紧紧尾随在张作霖身后,边跟边掰着手指数数,张作霖走到哪他就跟到哪。张作霖觉得奇怪,便停下脚步,蹲下来问他:“小家伙,你老跟着我干嘛?”张闾珣抬头看着张作霖,认真地说:“我在数你一天说多少次‘妈了个巴子’。”张作霖一听,顿时笑得前仰后合,连连称赞这孩子有胆识,心思也细。

张闾珣16岁那年,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1933年,他随父亲出国考察,在英国遭遇了德国法西斯的猛烈空袭。炮火轰鸣、房屋倒塌的景象让他深受惊吓,精神受到严重打击。于凤至为了治好他的病,四处求医,但效果不佳。后来,得知父亲被软禁的消息,张闾珣的精神状态进一步恶化,经常自言自语,甚至对着空气做出奇怪的动作。

1942年,张闾珣赴美求学,然而他的健康状况并未改善,反而持续恶化。得知这一消息后,张学良深感痛心。在宋美龄的协助下,张闾珣被接至台湾与张学良团聚,但他的病情依然未见起色,精神疾病始终困扰着他。此后,张闾珣因受伤导致伤口感染,进而患上败血症,这两种疾病一直折磨着他,直到1986年他在台湾去世,享年69岁。当时,张学良仍处于被软禁状态。

【三、次子张闾玗】

张闾玗是张学良的第二个儿子,出生于1918年。他自幼聪明好动,遗传了父亲的运动基因,尤其擅长骑马、跑步和网球等活动。张学良对这个儿子非常宠爱,父子俩经常一起切磋技艺。1929年,在第十四届华北运动会上,张闾玗与父亲同场竞技,展示网球技术。他的表现十分亮眼,吸引了全场观众的目光。张闾玗阳光帅气的形象和出色的球技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欢呼和赞叹。

张闾玗在年轻时受到不良朋友的影响,逐渐沉迷于吸烟,且烟瘾十分严重,几乎每天都不离手。当他父亲被软禁时,张闾玗已经成年,但他并未因此承担起家庭责任,反而继续与那些不务正业的朋友厮混,对父母的困境漠不关心。最终,他的吸烟习惯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因肺气肿恶化,于1981年去世,享年63岁,留下了1个儿子和2个女儿。张学良夫妇再次经历了失去子女的痛苦。

【四、三子张闾琪】

张闾琪生于1919年,是张学良的第三个儿子,比他二哥小一岁。他在张学良的四个儿子中,不仅外貌酷似父亲,而且天资聪颖。正因如此,张作霖对这个孙子格外偏爱,每次见到他,都会联想到张学良幼时的模样。

张学良夫妇对他们的小儿子张闾琪抱有很高的期望,从小就对他进行全面的教育。张闾琪六岁时,家里特意请来了著名的邹鹤雕先生,教他学习经典书籍如《四书五经》以及唐诗宋词,同时也培养他的书法技能。张闾琪天资聪颖,记忆力出众,在邹鹤雕的指导下,他不仅迅速掌握了《四书》的内容,还能熟练背诵许多唐诗宋词,并且能够清晰流畅地解释其中的意义。他的书法也写得非常有力,邹鹤雕对他非常欣赏。

张闾琪对地图有着浓厚的兴趣,与其他孩子不同,他对那些布满密密麻麻标记的地图特别着迷。他常常专注地研究地图,并时不时指着某个地方向张作霖询问。张作霖也总是耐心解答,还会讲述一些与那些地方相关的有趣故事。

张闾琪9岁那年,张作霖遇害。为了给儿子未来的海外发展做准备,张学良特意从沈阳请来了王卓然,专门教授张闾琪英语。

于凤至承担了抚养和教育孩子的重任,因为张学良经常忙于外部事务,无暇顾及家庭。于凤至来自富裕的商人家庭,受过良好教育,毕业于奉天女子师范,学识广博,对孩子的教育非常用心。按照正常发展,张闾琪有望成为杰出人才。然而,命运弄人,1929年,年仅10岁的张闾琪不幸患上肺结核,症状包括头晕、恶心、发烧和持续咳嗽,有时还会捂着胸口喊疼。看到孩子如此痛苦,于凤至心如刀割,泪流满面,她四处奔波,寻找医生为孩子治病。

张学良和于凤至为了救孩子,跑遍了东北,找了各种有名的医生,包括西医,但都没用。孩子的病在当时就是治不好的绝症。他们虽然心急如焚,但在选择医生上有自己的底线:绝对不看中医,也不找日本医生。这背后有个原因,就是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是被日本人害死的,这个仇他们一直记在心里。

尽管接受了大量药物治疗和多次注射,张闾琪最终还是未能战胜病魔。他在经历了长达两年的病痛折磨后,于1931年在沈阳离世,年仅12岁。得知儿子去世的消息,张学良悲痛欲绝,失声痛哭。

天亮时分,张家的宅邸里只剩下几个亲近的人陪着。张先生哭得特别伤心,眼泪一直止不住。听说他家三儿子特别聪明,比一般孩子都强,夫妻俩特别疼爱这个孩子。没想到他突然去世了,这事儿让全家人都特别难过。

张闾琪的去世对张学良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他心中无法抹去的伤痛。1990年,张学良恢复自由后,在口述历史中提及此事,依然流露出深深的遗憾与怀念。

老三闾琪在奉天去世,并安葬在那里。他因肺结核在十一二岁时离世。当时肺结核是难以治愈的疾病,但如今,结核病已不再被视为难以治疗的病症。

【五、张学良的第四子张闾琳】

张闾琳的生母是张学良的第三位妻子,人称“赵四小姐”的赵一荻。1927年春天,年仅十六岁的赵一荻在天津蔡公馆的一场舞会上初次邂逅张学良,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当时,张学良刚刚与谷瑞玉结束了上一段感情。

赵四小姐生得美丽动人,性格温婉体贴,比张学良年轻十一岁,是张学良的知心伴侣。她对张学良的感情纯粹而深厚,为了与他相守,毅然与家族决裂。在张学良人生最艰难的时刻,她始终不离不弃,默默陪伴。两人共同度过了长达七十二年的岁月。

1930年11月28日,赵四小姐为张学良诞下儿子张闾琳。此时,张学良的第三个儿子正因肺结核病重。于凤至对此事一无所知,直到张学良亲自告知,她才得知这一消息。尽管感到意外,于凤至仍保持镇定,表示:“家里添丁是喜事,怎么不早点告诉我?明天我去探望他们母子。”次日,于凤至便带着赵一荻母子所需的物品前往,包括奶粉、婴儿衣物和红糖鸡蛋等。于凤至的体贴关怀让赵一荻倍感温暖,两人关系亲密如姐妹。

张学良被软禁期间,于凤至和赵四小姐轮流前往陪伴他。她们商量好每月轮换一次,于凤至从上海坐船到宁波,赵四小姐则从宁波返回上海。有时她们也会一起留在张学良身边,短暂住上几天。

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儿子张闾琳当时年纪尚小,非常依赖母亲的照顾。于凤至考虑到孩子的成长需要,决定让赵四小姐回到上海专心抚养孩子。她成功劝说赵四小姐离开,自己则选择留下。

然而,在连续三年频繁往返于溪口、江西和湖南的奔波中,她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最终患上了严重的乳房溃疡,并发展为乳腺癌。由于病情不断加重,她不得不前往美国接受治疗。此后,张学良的日常生活便由赵四小姐全权负责照料。

赵四小姐认为张学良对她的依赖超过了对儿子的需要,因此她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她将儿子闾琳交给了张学良的信任伙伴、美国友人伊雅格,自己则坚定地选择留在张学良身边,与他共同面对被囚禁的日子。

张闾琳从小在美国接受教育,先后在加州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学习,成绩突出,获得了全额奖学金,并成功取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加入美国宇航局,成为一名杰出的航天工程师。

张学良和赵一荻在送走儿子后,始终未能得到任何关于他的音讯。后来,旧金山爆发了一场大火,他们误以为张闾琳可能在那场灾难中丧生。

为了保护闾琳的安全,他们做出了谨慎的决定。当时居住的地方有不少了解他们背景的华人,这些人可能会无意中泄露消息。他们担心人多口杂,导致张学良和赵一荻托付孩子的事情被曝光。

为确保安全,伊雅格夫妇决定将张闾琳的名字改为“克尔”,并将年仅10岁的他托付给好友科恩夫妇照顾。科恩夫妇有一个与闾琳同龄的儿子,两人成了玩伴。伊雅格和妻子埃娜以父母身份自居,为闾琳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闾琳迅速适应了美国的生活,逐渐只讲英语,完全不会说汉语了。

经过长达十五年的不懈努力,张学良与赵一荻终于成功寻回了失散多年的儿子。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希望,坚持不懈地追寻着儿子的下落。最终,他们的坚持和努力得到了回报,与儿子团聚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一时刻,不仅是对他们多年艰辛寻找的肯定,也是对他们坚定信念的最好回报。

1951年4月,宋美龄精心策划了一次会面,地点选在台湾大溪的蒋家别墅。张学良在此见到了久违的伊雅格,心中既惊讶又欢喜。通过这次见面,他了解到了儿子的近况。两人交谈了整整一个下午,期间伊雅格还带来了几份银行文件,需要张学良签字确认。这些文件涉及张学良的存款及其产生的利息,最终这些资金都归还到了张学良手中。

1956年,张闾琳首次前往台湾,在高雄见到了被关押的父母。1961年夏天,赵一荻前往美国探望亲人。从那时起,张学良和赵一荻夫妇得以与儿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家庭团聚的温馨时光。

1994年,64岁的张闾琳前往东北,代表父亲为祖父张作霖扫墓。他前往了占地12.5万平方米的“大帅陵”,以此缅怀祖父。

“大帅陵”是张学良为纪念其父张作霖而建造的陵墓,坐落于抚顺市东北方向约60公里的高丽营盘。张学良在考察了辽宁和沈阳的多个地点后,最终选定了这片区域作为墓址。1931年,就在张学良计划将暂存于沈阳的张作霖灵柩迁入陵墓之际,“九一八”事变爆发。这一事件导致张学良不得不离开东北,之后他再未有机会重返沈阳,张作霖的迁葬计划也因此搁置,抚顺的“大帅陵”自此一直未被使用。张闾琳拍摄了大量陵墓的照片,表示要带回给父亲张学良观看。

1990年,张学良重获自由后,多次对儿子表示,若有机会重返东北故乡,首要任务便是将父亲的遗骸迁葬至“大帅陵”。然而,这一心愿最终未能实现,直至2001年张学良离世,其父的灵柩仍未能移至预定之地。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