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172—217年),字子敬,汉末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人。
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孙策因“轻而无备",最终为许贡客所杀。孙策骤然离世,对鲁肃影响极大,他原本打算一展才华,帮助孙策成就大业,不料孙策突然去世。孙策去世后,孙权继位,鲁肃对这位江东少主知之甚少,料想周瑜忙于稳定江东局势,无暇他顾,鲁肃于是收拾行囊,准备北归,更觅明主。孙策之死让鲁肃对江东前途深表担忧,所以鲁肃选择黯然离开,既是出于对孙策“临江未济”,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惋惜,又是出于对自己虽遇明主,未得其时的哀叹。而周瑜早己料到孙策的去世对鲁肃打击很大,鲁肃很可能北归返回故里,于是派人提前将鲁肃母亲接到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吴郡是当时孙权居住的地方。

周瑜的用意便是留住鲁肃,并准备将其引荐给孙权,以实现鲁肃满腔抱负。但鲁肃犹疑不决,毕竟孙权尚是少年,其文韬武略如何,知人识世如何,理想抱负如何等,鲁肃一概不知。鲁肃便将心中疑虑开诚布公地告知周瑜,在鲁肃眼里,周瑜是肝胆相照的知己,也是惺惺相惜的患难之交。周瑜见鲁肃如此相待,也推心置腹地劝说鲁肃留在江东,辅佐孙权。周瑜指出,孙权是贤主明公,他亲近名士,青睐奇才,任用贤达,招纳异士,是非常之主,必定会重用鲁肃,让其大展宏图。

周瑜的用意便是留住鲁肃,并准备将其引荐给孙权,以实现鲁肃满腔抱负。但鲁肃犹疑不决,毕竟孙权尚是少年,其文韬武略如何,知人识世如何,理想抱负如何等,鲁肃一概不知。鲁肃便将心中疑虑开诚布公地告知周瑜,在鲁肃眼里,周瑜是肝胆相照的知己,也是惺惺相惜的患难之交。周瑜见鲁肃如此相待,也推心置腹地劝说鲁肃留在江东,辅佐孙权。周瑜指出,孙权是贤主明公,他亲近名士,青睐奇才,任用贤达,招纳异士,是非常之主,必定会重用鲁肃,让其大展宏图。

影视剧周瑜形象
1.献“榻上策"为孙权谋划帝业
孙权为了考察鲁肃才略智谋,决心亲自召见鲁肃,一探虚实。鲁肃也心照不宣,在他看来,周瑜虽然举荐了自己,但江东之主毕竟是孙权,周瑜的举荐仅仅是自己仕途进取的敲门砖,最后能否被重用还要看自己的造化。在孙权的精心谋划下,鲁肃的精心准备下,一场明主贤臣的相会悄悄拉开了帷幕。

孙权在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以大宴宾客为名,派人邀请鲁肃。适时孙权年龄尚不及弱冠,鲁肃也未到而立之年,一个血气方刚,一个老成持重。看似是孙权考察鲁肃,实际上是“双向考核",正如周瑜曾对鲁肃所说“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虽然是“双向考核",但鲁肃并未掉以轻心,而是作了精心准备。在觥筹交错,推杯把盏的宴会上,鲁肃不负众望,很快便脱颖而出,展现出非凡才智。孙权与鲁肃席间相谈甚欢,最后待众位宾客离去,孙权“独引肃还,共至内室“合 ”。

如果说宴会中席间一番话是抛砖引玉,那么合榻密议的内容才是字字珠玑。酒过三巡后,孙权指出,当今汉室衰微,危如累卵,四方豪杰并起,割据称雄,自己承继父兄遗业,时刻想建立像春秋五霸那样的霸业,但不知如何才能实现,希望鲁肃能为其谋划。

鲁肃见孙权年纪轻轻,却颇有大志,十分欣喜,当即将自己藏于心中多年的谋划倾囊相授。鲁肃指出,当今乱世,曹操挟持汉献帝,犹如当年项羽挟持义帝,外可以令诸侯,内可以擅废立。如果要复兴汉室,则必定要剿灭曹操,否则必定掣肘于此而内外失据,届时不仅霸业难成,恐怕江东也不保。鲁肃言下之意,要成功名大业,必定要与曹操有一场终极决战。
当时曹操与袁绍割据一方,鲁肃何以知道袁绍一定会败于曹操,今天己经无法知晓。但英雄所见,往往略同,郭嘉、荀或、贾诩等人都曾指出袁绍缺乏雄才大略,难敌曹操,鲁肃也是高瞻远瞩,明察秋毫之人,能看出袁曹之战必定是曹操胜出,也不足为奇。

鲁肃认为曹操一定会攻克袁绍,独霸中原,那么如何剿灭曹操呢?鲁肃并未直言,而是话锋一转,指出曹操势大,剿灭曹操难以一蹴而就,并预料“汉室不可复兴” 暗示汉室迟早为曹操或其后人所废。
那么江东的出路在何处,前途又是什么?鲁肃进一步指出,江东要想立于不败之地,首先应该趁中原豪杰并起,群雄逐鹿,兵革不息,战乱不止,无暇南顾之机,剿灭荆州黄祖,占据荆州;其次,由荆州讨伐益州,全据长江,凭长江天堑南守吴越荆益,以观中原局势,伺机而动;最后,待时机成熟,建立帝王大业,然后像刘邦讨伐项羽一样,北攻中原讨伐曹操,扫平六合一统天下。
鲁肃为孙权谋划的蓝图,并不仅仅是霸业,更是千秋帝业。按照鲁肃所说,实际上分三步:先占据荆州,跨有荆扬:再攻益州,跨有荆扬益,全据长江天堑;最后称帝以待时变,然后待时机成熟北伐中原。

2.促成孙刘联盟与谋划抗曹大计
促成孙刘联盟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讨伐荆州,八月,刘表逝世,适时刘备驻军襄阳樊城。鲁肃敏锐地意识到危险迫近,在鲁肃看来,刘表去世,荆州局势顿时变得十分复杂,刘琮和刘琦争于内,刘备虎视于侧,此时曹操己率军南下,欲鲸吞荆襄。如果荆州内部不能万众一心,精诚合作,很可能为曹操各个击破,步袁谭兄弟覆辙。鲁肃不仅看到了荆州危若累卵,而且看到了一旦荆州败亡,势必给唇齿相依的江东带来极大威胁。届时不仅江东赖以凭借的长江天堑形同虚设,而且江东上游门户洞开,如同开门揖盗,十分危险。因此鲁肃向孙权陈说利害,请求出使荆州,为刘表吊丧,并借吊丧之名,一探荆州局势。

鲁肃指出如果荆州内部能够同心协力,那么江东应该阐明立场,与刘备结成联盟,共同抵抗曹操:如果刘备与荆州诸将不和睦,江东便出面调停,一方面慰问荆州“军中用事者",一方面说服刘备与荆州诸将同心协力,共同抵御曹操来犯。孙权完全采纳了鲁肃意见,并当即遣鲁肃出使荆州。因此,鲁肃此行是带着特殊使命出使的,既是一次“融冰之旅”,为化解江东和荆州多年的宿怨;也是一次“友好之会",为结盟刘备共同抵御曹操。
鲁肃马不停蹄赶到夏口(今湖北武汉市汉口),听闻曹操己经率军直逼荆州,于是昼夜兼程驰往南郡(治今湖北荆州),刚到南郡,刘琮便己降曹。鲁肃听说刘备仓皇南奔,于是当即决定北上迎刘备,恰刘备南奔至当阳,因此二人得以在当阳相会。鲁肃开门见山与刘备“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二人所论“天下事势”应该包括曹操占据荆州后的天下格局变化,当然也包括曹操占据荆州后的下一步军事动态。鲁肃与刘备讨论天下局势,自然是希望刘备明白江夏不足恃,荆州一破,覆巢之下无完卵,江夏必定是曹操下一步的狩猎对象,况且以江夏一郡之力,断难抵抗曹操大军。因此鲁肃趁机问刘备,下一步打算往何处。指出眼下刘备惟有派人与江东联盟,共拒曹操,方为上策。

刘备听鲁肃一席话,茅塞顿开,表示愿意和江东戮力抗曹。后刘备与鲁肃进驻夏口,刘备便派诸葛亮作为全权代表负责联盟孙权事宜。
提出抗曹三策
鲁肃从当阳返回江东后,恰此时孙权大会文武群臣,讨论如果曹操率军东向,江东何以自处。诸将都劝孙权主动前往迎接曹操,唯有鲁肃默不言语。后孙权前往便殿,鲁肃急忙追孙权于廊宇,极力劝说孙权江东人人可降曹,唯独孙权不能,并以自身为例详细说明缘由。鲁肃指出自己如果降曹,最多返回家乡,通过乡党品评,仍不失为州郡刺史佐治僚属,出门可以乘坐牛车,且有吏卒贴身跟从,闲暇时与文人名士结交朋友,兢兢业业,还可以升官拜爵,博得刺史、太守之职;但孙权如果降曹,曹操会如何安置孙权呢?

鲁肃不仅建议孙权抗曹,而且积极为孙权谋划抗曹大计,其先后为孙权献上抗曹三策:积极促成孙刘联盟,建议孙权召回周瑜,亲赴前线辅佐周瑜抗曹。
第一,积极促成孙刘联盟。早在曹操挥兵南指时,鲁肃便预料曹操不久后势必进攻江东,因此建言结盟刘备,共同抵抗曹操大军,并主动请缨出使荆州。并且亲身赴险到当阳迎接刘备,陈说利害,劝刘备联盟江东,刘备欣然同意。后刘备退至夏口,便派使者拜见孙权商讨联盟事宜。在鲁肃的左右联络下,孙刘最终结成了战略联盟。

第二,向孙权建言尽快召回周瑜。在江东主降呼声此起彼伏时,鲁肃果断建议孙权尽快将周瑜召回吴郡商讨大计。
凭借周瑜的威望安定江东民心,尤其是军心,稳定局面,防止生乱。当时一片主降之声,不仅有文臣,还有武将,下至微末之臣,上至辅政重臣,都苦口婆心劝孙权归附曹操。鲁肃劝孙权召回周瑜,其最终目的便是请周瑜回来主持抗曹大计。
不久后,不费吹灰之力便平定荆州的曹操,很快将矛头指向了江东。曹操沿江下战书恐吓江东,号称水军八十万,要与孙权会猎于江东。
此时,唯有周瑜和鲁肃主战,“主战派"势单力薄。虽然“主战派"实力不及“主降派",但周瑜及时赶回扭转了局面。周瑜指出曹操名为汉朝丞相,实际上是篡汉的逆贼,人人得而诛之,江东更应该替天行道,讨伐曹操,为汉室除去祸害。周瑜又列举曹操必败的原因,指出曹操不足惧,弹指可灭。周瑜认为江东有三江之固,兵多将广,士民归附,攻虽不足,自保有余;何况曹操内忧外患不断,又以短击长,且正值盛寒,马无粮秣,人有疾患,曹军必然锋芒钝挫,一击而溃。周瑜的分析,既堵住了悠悠众口,又促使孙权表明态度,坚决抗曹。孙权得周瑜相助,当即表示誓死抗曹,并掷言与曹操“势不两立”。

第三,亲赴前线辅佐周瑜抗曹。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军东征,以雷霆万钧之势压向江夏,剑指江东。孙权派周瑜率军迎战,并派鲁肃辅佐周瑜抗曹。
鲁肃在整个赤壁大战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又做了哪些贡献呢?
其一,促进江东文武将士同仇敌忾,合力抗曹。鲁肃是“主战派”代表,鲁肃亲临前线,则既能堵住“主降派” 悠悠众口,又能促使“主降派"同仇敌忾,同心协力。而且鲁肃是一介文人,文人亲赴前线为国抒难,能激励江东将士舍身忘我,奋勇杀敌,合力抗曹。
其二,参赞军务,谋划抗曹方略。鲁肃的职务是赞军校尉,其职责主要为周瑜参赞军务,出谋划策。鲁肃不仅带兵颇有其法,而且为人足智多谋。

其三,协同孙刘联军,并力抗曹。赤壁大战最终能够取得胜利,并不是孙刘某一支军队单独完成的,而是相互协同,联合作战的结果。从赤壁大战几次主要战役便可看出。整个赤壁大战主要有三场较大战役,一是赤壁战役,二是乌林战役,三是江陵战役。
首先,赤壁战役。孙刘联军在赤壁与曹操对峙,当时曹军己生疾病,曹操水军初交战便被孙刘联军击败,铩羽而归,退回江北。
其次,乌林战役。曹操虽然初战失利,但实力尚存。这时黄盖献诈降计,并建议火攻曹军。联军于是火烧曹操战船,大火借助风势延及岸上营垒,乌林被烧,曹军大乱,孙刘联军趁势进攻乌林,曹军死伤无数,加之战船大部分被毁,只好退往南郡。综合《三国志》全书来看,曹军在乌林战役战败是导致整个赤壁大战败北的主要原因,从此曹军一蹶不振,只能望风而逃。

(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刘)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综合《三国志》全书来看,曹军在乌林战役战败是导致整个赤壁大战败北的主要原因,从此曹军一蹶不振,只能望风而逃。

再次,江陵战役。曹操在孙刘联盟的进攻下,一败于赤壁,再败于乌林,不得不率军退往南郡。曹操返回许昌,派曹仁驻军江陵。孙刘联军又合攻江陵,期间联军主力负责正面进攻江陵,刘备引偏师迂回截断曹仁后路,又趁机南下取荆州江南四郡,斩断江陵曹军与南方四郡的联络,断其物资供给线,同时防护联军后翼的安全。
从赤壁战役、乌林战役、江陵战役可以看出,孙刘联军协同默契,并力抗曹,才最终赢得了大战的胜利。既然是联合作战,自然需要协同合作。但江东主帅是周瑜,荆州军主帅是刘备,周瑜不会听命于刘备,刘备也不可能受周瑜指挥,只能是各不相属,联合作战,互相商议,彼此协调。作为协调人的鲁肃具备临机处事的能力,要能够在大战略下及时修改小策略以应对复杂局势变化,实为智谋之士。
3.维护孙刘联盟
建安十五年,周瑜去世,临去世前周瑜极力举荐鲁肃代替自己,并认为曹操在北方为心腹巨患,刘备近在公安为疥癣之疾,唯有任命良将屯驻边境要镇,方能保江东无虞;而鲁肃才智过人,善长谋略,足以胜任。于是孙权任命鲁肃为奋威校尉,代替周瑜掌兵,并且将原属周瑜的奉邑全部划归鲁肃。鲁肃初屯驻江陵,后移兵驻陆口。因为颇有声威和名望,又坚持仁义,广施恩德,所带之兵增加至万余人。孙权又擢鲁肃为偏将军,授汉昌太守。建安十九年,鲁肃跟随孙权攻破皖城,因功被封横江将军。
鲁肃在驻屯陆口期间,关羽多次怀疑鲁肃要谋取荆州,因此屡屡产生边界纠纷。鲁肃总以孙刘联盟为重,好言相劝,抚慰关羽,这才打消关羽疑虑,弥合孙刘联盟裂隙。

建安二十年,爆发了荆州危机,当时刘备刚袭夺益州,孙权派人讨还荆州,刘备以 “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为托词,孙权大怒,令吕蒙督鲜于丹、徐忠、孙规等领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令鲁肃领兵一万屯驻巴陵抵御关羽,自率本部兵马进驻陆口,策应各方。刘备闻讯引军五万沿江而下至荆州,令关羽领兵三万进驻益阳。孙刘双方在荆州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
为避免孙刘大战,维护联盟,鲁肃在两军对峙之际,欲约见关羽,希望能和平解决荆州危机。当时军中诸将都认为两军交战,鲁肃身为军中主将不可亲身赴险。鲁肃认为荆州危机,并非仅靠武力可以解决,应该开诚布公地商谈,通过对话开导刘备君臣认识其不合道义的行为,劝说刘备君臣和平归还荆州。为表诚意,也为了取得关羽信任,鲁肃不惜屈身前往见关羽。又为了避免引起关羽猜忌,节外生枝,鲁肃倡议双方只带少量兵马前往会谈。

后来孙刘罢兵言和,双方约定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重归于好。
鲁肃为何一直主张并竭力保全孙刘联盟?第一,从眼前利益看,孙刘唇齿相依,保住孙刘联盟,便等于保住了江东自己。第二,从长远利益看,保住孙刘联盟,便可实现以弱变强,进而徐图帝业。鲁肃当初为孙权谋划的“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大计,在曹操南征和刘备伐蜀后,己经不适合作为江东国策,因为其赖以实现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鲁肃之所以不“图取关羽”,正是为了保全孙刘联盟以实现帝王大业。
4.鲁肃去世对孙刘联盟的影响
鲁肃去世不久后,孙权便袭取荆州,抛弃了鲁肃竭力维护的孙刘联盟。孙权为何袭夺荆州?
实际上,江东袭击荆州,并非是被关羽激怒,而是一次策划了多年的必然事件。早在鲁肃去世前,吕蒙就曾向孙权建言,袭击关羽,拿下荆州,顺势进攻益州,据有长江,则进可北伐曹操,退可据险守江东,大业可成。

但当时孙权尚未下定决心袭夺荆州,在孙权看来,除了荆州,江东还可以北伐徐州,与曹操争夺江淮间,进而徐图中原。这一想法很快被吕蒙否定。吕蒙认为徐州位于江淮间地区多为平原,四通八达,适合骑兵驰骋,江东又以水军为主,陆军实力较弱,即便攻下徐州,也未必守得住:何况徐州离许昌又近,江东今日攻下徐州,明日曹操便会派兵争夺,即使七八万人守徐州,也令人担忧。

既然北向行不通,那么摆在孙权面前的路便只有一条:西向进攻荆州。所以,当吕蒙提出攻取荆州,北伐益州,全据长江时,孙权“尤以此言为当”。因此,可以说是吕蒙的“徐州论”使孙权下决心袭取荆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去世,享年四十六岁。鲁肃死后,再也无人压制“疏刘派”谋夺荆州的计划,也无人能够劝止孙权“图取关羽”的野心。因此鲁肃刚去世,孙权和“疏刘派”便马不停蹄地开始了谋取荆州的计划。孙权重用江东“疏刘派”主要代表人物吕蒙代替鲁肃,驻屯陆口。亲曹疏刘到降曹攻刘,自毁孙刘联盟。建安二十二年,孙权派都尉徐详前往许昌向曹操请降,并表示愿意重新结亲以修缮关系。建安二十四年,孙权向曹操“遣使乞降,上表称臣"。
陆逊“谦下自让"麻痹关羽,然后瞒天过海,白衣渡江,不费吹灰之力地攻下荆州。孙权攻下荆州后,又派使者诱降关羽,并令人断关羽后路,实则欲擒拿关羽,说明孙权想要的不仅仅是取回荆州,而是想要利用这个机会最大限度地削弱刘备势力。由此看此时孙权已经彻底抛弃了孙刘联盟,走上了降曹攻刘的道路。

鲁肃在世时,曾为孙权谋划了两条实现帝业的途径,一是“榻上策",一是联盟刘备抗衡曹操以徐图帝业。后来形势逆转,鲁肃便放弃了“榻上策",转而建议孙权联盟刘备抗衡曹操以徐图帝业。但鲁肃死后,孙权在两条实现帝业的途径中选择了最快的一条,即“榻上策"。准确地说应该是经过吕蒙等人修改后的“榻上策”,当初鲁肃提出全据长江,然后建立帝王大业,后来形势发生变化,吕蒙等人又向孙权提出“不如取(关)羽,全据长江"的建议。看似吕蒙等人提出的策略与原先鲁肃所提相同,实则南辕北辙,因其形势己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尤其是攻守之势已经逆转。
鲁肃死后不久,孙权便弃鲁肃为其谋划的新方略,转而重拾旧方略,以至于孙刘火拼,损耗严重,使孙刘失去了争雄中原最佳的时机,也为孙刘的灭亡敲响了警钟。
##
鲁肃年少时便乐善好施,赈济穷困,待其年长更以拯救天下为己任,志向宏远。自辅佐江东孙权,一生致力于为孙权谋划帝王大业。初见孙权时便提出“榻上策”,从战略方向、战略目标、战略阶段等三个层面为孙权规划实现帝业的蓝图,并认为这是“高帝之业也”。后曹操南征时提出联刘抗曹,并亲身赴险为促成联盟奔走。
为孙权实现帝王大业积极谋划,对维护江东政权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所提出的“榻上策”被孙权奉为江东国策,他首倡并积极促成的孙刘联盟成为日后江东政权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也成为江东政权赖以发展的关键因素;忠心不二、鞠躬尽瘁的精神至今仍然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