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中兴四将功业居最的韩世忠:没有岳飞的悲壮却也是铮铮铁汉

涛涛评历史 2023-02-21 01:35:00

面对宋廷内部的投降派们,韩世忠不顾个人安危,极力反对南宋与金议和,其反和言行在三大将韩世忠、岳飞和张俊中是最激烈的,故深遭秦桧的嫉恨,成为秦桧首先加害的目标,只是由于高宗存心保全,方才得以能在晚年休闲避难、富贵余生。

1.从士兵崛起的将军

在重文抑武的宋朝,武将的社会地位低下,而士兵的社会地位就更微贱了。若要想从士兵升迁为将官,是十分困难的。而不经过科举考试能进入仕途并逐步升迁到执政大臣的高位,更是极其困难。然而,却也有少数士兵,由于战功卓著,不仅被摧升为将官,而且还升迁到地位同宰相相当的枢密使主管军政的最高职务的高位。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狄青与韩世忠。

韩世忠(1090-1151年),字良臣,延安(今属陕西)人。韩世忠生于北宋哲宗赵煦朝的元祐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090年元月26日),经历北宋徽宗赵佶、钦宗赵桓和南宋高宗赵构三朝。在宋代,有许多少数民族政权与宋王朝并立,主要有北部和东北部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女真族建立的金国,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西南部有吐蕃、大理政权等。这一时期正是我国社会急剧动荡、民族矛盾激烈冲突以及战乱频繁的年代。韩世忠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中,从士兵崛起,成为战功卓越的将军。

元祐四年十二月1090年出生的韩世忠,是在西北尚武环境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年少的韩世忠已经武艺高强。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当时只有十七岁的韩世忠就应募参军,先应募为乡兵,不久调赴前线,参加了银州战役。虽然韩世忠在这次战役中勇猛无比、战功卓著,本应耀赏,但统帅童贯无端怀疑压制,所以并未对他大赏。韩世忠的功劳虽为众人折服,却没有得到上级重视与承认。但是他勇猛的作风,宽宏大量的精神,赢得了士兵们的厚爱和将帅们的尊重。此后,韩世忠继续追随其它将领,参加对夏战争,英勇作战,并逐渐得到提拔。

韩世忠的职位,随着其功劳的不断增加,而不断上升,已成为一名军官。宣和二年1120年十一月,方腊起义爆发后,韩世忠随军被调往东南,前去镇压。从此再也没有回过自己的家乡。

2.平定方腊起义

公元十二世纪的最初二十五年,是宋徽宗赵佶做皇帝的时期,也是北宋历史上最黑暗、最腐朽的时期。统治集团的骄奢淫逸与残暴统治,使社会走向全面衰败。宋徽宗信奉道教,大造道观,设置道官,并自号“教主道君皇帝”。在当时的首都开封和各个较大城市,都添修了许多道观,许多佛教寺庙也被改做道观。徽宗宠信、重用蔡京、王漏、童贯、李彦、梁师成、朱耐等人。他们奸贪残暴,狼狈为奸,无恶不作,亲信党羽遍布朝野,时人称为“六贼”。

影视剧中的童贯

“六贼”当政,竭力搜刮民脂民膏,供宋徽宗纵情享乐。宋神宗时期积累的财富被挥霍净尽后,他们又想方设法增设赋税、提高盐茶专卖价格,使得民不聊生。蔡京等人为了迎合徽宗对奇花异草、飞禽走兽的喜好,在苏州设应奉局,在杭州设造作局,搜罗各种奇花异石和加工工艺品,并通过运河运至京城开封,每十艘船编为一纲,称“花石纲”。船不够,就截取商船,运河船只爆满,就取道海上。东南老百姓处境极其悲惨,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农民方腊领导的起义在歙州今安徽歙县爆发了。这是北宋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于十二月二十九日攻占杭州。杭州是南宋王朝的东南重镇,它的得失关系到两浙全局,动摇了宋王朝在东南地区的封建统治,切断了宋王朝的经济命脉。之后起义军继续战斗,横扫江浙,起义军活动范围扩大到北宋三个路(即两浙路、江南东路、淮南西路),十八个州军,六十一个县。起义军声势十分浩大,所向披靡,造成了“东南大震”,“声摇京师”的严重局面。

时年三十三岁的韩世忠作为镇压军队中的一员,是王禀的裨将,跟随童贯南下参加了平定方腊的战斗。宣和三年1121年四月,方腊最后被迫率众退守青溪帮源洞,作最后的战斗。韩世忠在王禀指挥下,参与了围攻帮源洞的战斗。在宋军攻占青溪的战斗中,韩世忠身先士卒,最终活捉了方腊,但功劳却被大将辛兴宗抢去,辛兴宗因此得到了重赏与提拔。而他的上司王禀也未出声,还是另外一个将领杨惟忠向朝廷申述,韩世忠才得到奖赏,超转为承节郎。

2.抗金征途

绍兴和议前的宋金战争

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初一,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赵宋王朝重建,改元建炎,史称南宋。

宋高宗

在南宋朝廷内部出现了以李纲、宗泽为首的对金主战派和以高宗赵构、黄潜善、汪伯彦为首的对金妥协投降派之间的斗争。宋高宗即位后,就力求议和,企图保有黄河以南的半壁江山,并且做好了随时南下躲避战火、保全性命的准备。

在金兵的打击下,高宗从建炎元年1127年十月起开始南逃江南,先后抵达扬州、镇江、建康(今江苏南京)、杭州、越州(今浙江绍兴)、明州(今浙江宁波),在金兵追击下,甚至渡海南逃至温州。最后,在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定都于临安(今浙江杭州)。从即位南京到定都临安,表明了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也反映了宋高宗坐视两河中原地区长期陷于金兵统治,对金兵南侵持投降妥协的态度。

对南宋初年的宋金战争,以绍兴十一年的绍兴和议为限,约十四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建炎元年(1127年)至绍兴元年(1131年),金朝处于优势,南宋处于劣势,在金军的猛烈攻击下,宋朝已经没有退路,唯有以战为守。

第二阶段,从绍兴二年到绍兴十一年一年(1132-1141年),宋金基本处于均势,南宋以战求和,而金朝则以和议助攻战。

南宋政权建立后,韩世忠升领观察使、带御器械。南宋创设御营使以统率启从诸军,以王渊为都统制,刘光世为提举一行事务,张俊任前军统制,韩世忠任左军统制,刘、张、韩即南宋“中兴四将”中的三将,成为宋高宗赖以起家的基本军事力量。

1141年《绍兴和议》后宋金版图

黄天荡之战

建炎三年(1129年)秋,当兀术的军队将要南侵,高宗南逃时,命韩世忠为浙西制置使,驻守镇江。金兵分兵南下,韩世忠以前军驻守青龙镇(在江苏青浦县东北),中军驻守江湾(在今江苏宝山县),各路宋军皆败,韩世忠也率部从镇江退保江阴(今属江苏)、秀州(今浙江嘉兴)一带,伺机而动。建炎四年1130年正月十五上元节,韩世忠率领部下八千将士,日夜兼程,赶往镇江,并埋伏一军在镇江东面长江上的焦山寺。镇江是金兵北撤的必经之路,韩世忠扼守镇江,是计划截断金兵的归路。三月,北撤金军到达镇江,与韩世忠军相遇,遂爆发了著名的“黄天荡”之战。

双方开战阶段:三月八日双方开始相遇。三月十五日,宋、金双方正式开战,各自出动水师,在镇江一带的江面上展开了一场大血战。韩世忠披挂上阵,他的夫人梁氏也身穿戎装,在江心的一艘战船上擂响战鼓助阵,以振宋军士气。将士们见主帅夫人亲自上阵助战,士气非常高涨,向金军勇猛冲杀。金兵虽然人马多,但是,一来军纪涣散,二来长途行军,已经十分疲劳,根本敌不过韩世忠手下精兵的奋力冲杀,而宋军却士气倍增,一场战斗下来,金兵死伤无数,连兀术的女婿龙虎大王也被活捉,金兵未能从镇江渡江。

第二阶段是金军被困于黄天荡,双方进入相持阶段:兀术被韩军围困在黄天荡中,不得突围,只有想办法向韩世忠妥协,以求保全性命,但遭到韩世忠的拒绝。此时兀术非常紧张,因为春天的江南天气已经转热,金兵携带大批的掳掠物资,急于北撤,己经无心、无力与宋军交战。兀术只得率金军水、陆十万人沿长江南岸西行,韩世忠率宋军水、陆八千人,循长江北岸并行,且战且走,最后把金兵堵在建康东北七十里处的黄天荡今江苏南京东北江边。黄天荡是条死水港,韩世忠船舰严密布防,相持不战。金军多次试图突围,但是始终无法通过宋军的江上封锁线,被射死、射伤和俘虏的无数。相持日久,兀术看了无奈,异常恐慌,于是遣使致词,愿归还在江南俘掠的财物人口,并增益以名马,但遭韩世忠严辞拒绝,他提出的要求即“还我两宫,复我疆土,则可以相全。”

兀术当然无法接受这些条件,双方继续僵持着。又过了几天,兀术继续请求世忠放他一马,但又出言不逊,惹得韩世忠引弓要射他,他骑马疾驰离去。后有人向兀术献计,要挖掘大渠,占领上游地区,有老鹤河故道可以通秦淮,乃发军一夜之间凿通老鹤河故道三十里,得以逃往建康今江苏南京,但仍不得过江,被前去追赶的宋军围困在建康府附近的长江里。

金将挞懒后来从潍州山东潍坊派军队前来援助兀术,于是宋军与南北两支金军又相持于黄天荡二十余日。韩世忠水军多海舰,形体高大,稳性好,攻击力强。为了发挥这个优势,韩世忠令工匠制作了许多用铁链联结的大铁钩,并挑选健壮的水兵练习使用,用以对付金军的小战船。四月十二日清晨,金水军首先发起进攻,韩世忠水军分两路迎战,陷敌人于背腹受击的境地。南宋战船乘风扬帆,往来如飞,居高临下用大钩钩住敌船一舷,使劲一拽,敌船便随之倾覆。宋军再一次获胜。为寻突围之计,兀术想尽一切办法。

第三阶段是金军反败为胜,最终逃出黄天荡:兀术与金军为了逃出黄天荡,想尽一切办法,也使用了众多的计策,终于逃出了黄天荡。四月二十五日,兀术依计而行,金军将船停定,待无风时出击,韩世忠的海舟庞大,无风不能动,可以火箭射败之。金军“引舟出江,其疾如飞,天霏无风,海舟皆不能动。世忠舟师本备水陆之战,每舟有兵、有马、有家属、有轴重,及是敌以火箭射其磐篷,火烘日曝,人乱而呼,马惊而嘶,被焚与堕江者不可胜数”。一时间,宋军船舰的篷帆熊熊燃烧,金军的火箭密下如雨,宋军防不胜防,救不胜救,江面上烟焰蔽天,宋军被烧死、淹死的不计其数,宋军大败,兀术趁机逃出了黄天荡,进驻建康,随后得以渡江北逃。至此,黄天荡之战结束。

兀术率金军逃出了黄天荡后,进屯建康。韩世忠败后无力再战,在败亡之余,只得率余部退到瓜步(江苏六合),再从陆路还屯镇江。五月十日,兀术在建康抢掠,并火烧建康,渡江而北。五月十一日,又被岳飞袭击于静安镇今江苏江宁西北,金兵大败,横尸十余里,三百余人被俘,兵甲器仗和抢掠的财物,丢失无数。岳飞乘胜收复了建康。兀术的这次进兵江浙,是金军南侵灭宋战争的顶点,也是兀术一战成名春风得意之时。但是有鉴于金军北撤时的艰难,兀术“自是不敢复渡江矣”。

黄天荡之战,韩世忠主动出击,以八千孤军,抗击兀术十万人马,虽然没有全歼金军,但是宋军以寡敌众,使得金军在黄天荡内狼奔豕突达四十天之久。给了金军以沉重的打击和教训,也是南宋政权建立以来政府军队给金兵的第一次沉重打击,在战略上具有重大意义,极大地鼓舞了南宋军民的士气。

大仪镇之战

绍兴四年1134年九月,金军统帅兀术和金将聂儿李茧率领金军五万,刘豫派其子刘麟和其侄刘倪率军配合,金齐联军分二路南下,约三、四十万,号称五十万,南下攻宋,向淮南进犯。

当闻知伪齐联军合力南下之时,南宋朝廷却一片惊慌。宋高宗仍梦想靠向金求和能保全自己的安全。高宗虽然梦想求和,但面临金齐联军的南下攻势,又不得不部署防务。于是一面急忙派出使者魏良臣等向金军求和,一面急令韩世忠筹划防守。十月初四日,韩世忠率军进驻扬州,决心与金军决一死战。

正当韩世忠军做好准备开战之际,南宋朝廷派去向金“议和”的使者魏良臣、王绘一行,于十月十二日路过扬州,韩世忠设宴送别。席间,接到宋高宗的诏令,命韩世忠回师镇江,守住长江。在韩世忠军出动之时,高宗命令张俊部前去支持韩世忠,命令刘光世部移军建康府,但他们寻找各种借口,拒不执行命令。

宋高宗知道驻扎在淮东地区的韩世忠军队只有三四万,孤军深入,很难取胜,于是下诏撤退,回守长江。韩世忠在送别魏良臣、王绘的宴会上,故意泄露移屯守江的紧急命令,并作出回师镇江姿态。待魏良臣从大仪镇北上后,韩世忠立即率精骑驰往大仪镇,准备迎击金军。

这些举动表明,韩世忠并未打算执行高宗撤退的诏命,而是将计就计,利用使臣传播信息,使金兵不做提防,诱其深入,准备在大仪镇今江苏扬州西北打一场伏击战,狠狠打击金齐联军的嚣张气焰。韩世忠将兵马分为五阵,并设伏二十余处,在大仪镇做好迎击金军的准备。

金将从魏良臣口中得知韩世忠退守镇江后,非常高兴,遂命部将挞学也率数百骑直趋扬州附近江口,进至大仪镇东。

十三日,韩世忠亲率轻骑挑战诱敌,将金军诱入伏击区,听到鼓声,宋伏兵四起,金军猝不及防,弓刀无所施。韩世忠命精骑包抄合击,并命军队各持长斧,上劈人胸,下砍马足,金军陷于泥淖之中,伤亡惨重,金将挞孛也等二百余人被俘,其余大部被歼。这一仗,宋军击败金军南侵的前哨部队,俘金将士二百多人。韩世忠在战后马上派人向朝廷报捷,但战斗却远未停止。

天长之战发生在天长今安徽天长。十月十三日,即大仪镇之战的同日,韩世忠所遣部将董皎,与金军在天长今安徽天长的鸦口桥与金军遭遇,双方又展开血战,打退金军进攻,擒获金军四十余人。

承州之战发生在承州今江苏高邮。大仪镇之战、天长之战的第二天,即十月十四日,金军攻打承州。根据韩世忠的军事部署,前军统帅解元按韩世忠的命令,在承州早已做好埋伏,邀击金军步兵,也打了一场漂亮战。

承州之战,擒获金兵一百四十八人。承州之战中,双方一日十三战,不能决胜,韩世忠及时派骑兵援助,才打败金军,随后韩世忠也率军追至淮河岸边,金军逃窜。至此,大仪镇之战取得了完全胜利,挫败了东路金军南下企图。

自从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灭亡北宋后,挥兵南下,所向披靡,很少遭到宋军认真顽强的抵抗,更不用说进攻了。大仪镇之战与此前宋军只进行防御战不同,这是宋军首次主动出击,并且是韩世忠军孤军作战,打败了金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南宋军民抗金斗争的信心和决心。

后来岳飞在绍兴十年能够下决心违诏北伐,可以说也是受了韩世忠的影晌的。韩、岳二将这两次违诏作战,都在宋朝抗金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守卫淮东

韩世忠守卫淮东战场,是在宋金战争的第二阶段,即从绍兴二年到绍兴十一年一年(1132-1141年)。这时候,宋金基本处于均势,南宋以战求和,而金则以议和助攻战。南宋朝廷划分前线为四大战区淮东、淮西、荆襄和川陕。其中淮东是防止金军南下的主战场,直接屏蔽两浙路,关乎首都临安的安全,而韩世忠为淮东战区主帅。

绍兴六年1136年,高宗授韩世忠武宁和安化军节度使、京东和淮东路宣抚处置使,镇守楚州。韩世忠编练军队三万,扼守淮河,又联络山东义军,力图恢复两河地区。次年,金废伪齐,韩世忠请求全军北伐,恢复中原,秦桧却令韩世忠退驻镇江。韩世忠上奏十余次,反对议和,要求护卫江淮,愿率先迎敌,以死报国。朝廷不准其行。

韩世忠在淮东,守御八年有多,直到绍兴十一年1141年交出兵权。当年六月,朝廷派张俊和岳飞到楚州按阅韩世忠军队。岳飞看到韩家军训练有素,以三万人坐镇淮东,阻击了金军的南下侵犯,心里非常钦佩,由此可以看出韩世忠在守卫淮东方面做了多大的贡献。韩世忠守御淮东,令金齐不敢南下,有力地保障了建康、临安地区的安全,使得南宋小朝廷可以偏安一隅,有时间与金人议和并订下和议,最终保住了东南半壁江山。

3.韩世忠稳定南宋初年政局做出的贡献

平定“苗、刘兵变”

苗刘兵变,又称刘苗之变、明受之变,是建炎三年(1129年)由苗傅和刘正彦发动,诛杀宋高宗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以清君侧,并逼迫宋高宗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太子赵旉的兵变。兵变消息传出后,苗、刘二人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各地将领纷纷采取勤王平乱的立场出兵镇压,苗傅和刘正彦见局势失去控制,连忙奉宋高宗复辟,最后两人被打败,在建康被寸斩。

韩世忠得到兵变消息后,非常气愤。韩世忠联名武将传檄天下勤王,从平江大举出发声讨苗、刘。平定兵变,论功劳,当以韩世忠为首。宋高宗对韩世忠大加奖赏,除武胜、昭庆军节度使,并御书“忠勇”二字以赐。同时也封立有功劳的韩世忠夫人梁氏为护国夫人。

平定范汝为起义

范汝为起义是南宋初年,除了钟相、杨么起义外,最大的一次民变。。韩世忠平定范汝为起义,为南宋朝廷除去大患,宋高宗可以安卧,故喜极而称之为“名将”。

反对宋金议和,始终坚持抗金立场

南宋从政权建立时起,皇帝和朝廷就没有抗金的勇气和决心,只想利用屈膝求和来换得金国对自己政权的承认。绍兴八年1138年八月,宋高宗与秦桧计划谋和。宋高宗虽己决计屈膝求和,但又不能不考虑拥有重兵的大将的态度。于是诏韩世忠、岳飞和张俊三大将到临安,征询他们对和议的意见,以便做笼络和说服工作。韩、岳二人一向坚决反对议和,而张俊则视宋高宗召见为迎合上意的最好时机,对宋高宗和秦桧的求和活动表示绝对支持,从而成为宋高宗最宠信的大将和秦桧最得力的帮凶。

岳飞明白地表示“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减,恐贻后人讥。”紧接着他又上奏说“不可与和,缘虏人羊犬之性,国事隙深,何日可忘臣气整兵复三京陵寝,事毕,然后谋河钥,复取旧疆,臣之愿也。”表明了他强烈反对屈膝议和的决心。

韩世忠的抗金反和言行更为激烈。早在绍兴四年1134年十月,韩世忠就利用使金大臣魏良臣、王绘出使金朝,路过韩世忠军队驻扎的防区之时,使兀术中计,缔造了著名的“大仪镇之捷”。宋高宗这次召见时,他的态度更加激昂。连上十多封奏疏,坚决反对与金和议,要求护卫江淮,愿率先迎敌,到最急要的边区去抗击金兵,以死报国。

绍兴十一年1141年五月,身为枢密使的韩世忠上言,交纳他的军队掌握的钱财,诏嘉奖。由于韩世忠坚持反对向金乞和,“力陈秦桧误国”,因此,此时怕遭秦桧陷害而“力求闲退”,十月,罢枢密使,以醛泉观使奉朝请。韩世忠“自此杜门谢客,绝口不言兵,时跨驴携酒,从一二童奴游西湖以自乐,平时将佐,罕得见其面”。十二月,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后,韩世忠曾当面责问秦桧“相公,`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乎”愤慈之情,溢于言表。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韩世忠由出身微贱的士兵因为战功卓著而被擢升为拥有兵权的将领,并拥有了自己直接领导的军队,被称为“韩家军”,当时还有张俊的“张家军”,刘光世的“刘家军”,成为南宋初年的“三大将”。在抵御金、齐联兵南下、平定内乱中,大将拥兵现象渐渐形成并日趋严重。岳飞、吴玠相继崛起,形成了“五大将”。

南宋中兴名将中韩世忠、岳飞的军队纪律严明,战斗力强,而张俊、刘光世的军队训练较差,军纪败坏。

南宋中兴四将,晚年命运的差异是很大的,刘光世首先被解除兵权,任闲散职务,赋闲至死。岳飞最为悲壮,被宋高宗一伙冤杀,从而流芳千古。张俊本非勇敢善战之人,晚年投靠秦桧,参与秦桧一伙的投降卖国活动,成为与秦桧齐名的千古罪人。而且被铸成铜人,与秦桧等人共同跪在杭州岳庙门口,受人唾骂。韩世忠则是另一种类型,他在有可能的情况下,以休闲自乐的方式,不参与政治活动,优游余生,得其善终。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