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毛岸青病逝:嫂子刘思齐、妹妹李敏李讷送别,邵华哭成泪人

青春不散宴 2025-04-21 14:27:43

说起来,毛主席的几个孩子里,大家最熟悉的几个,肯定就是毛岸英、毛岸青,还有李敏和李讷了。

说到其他孩子,好像一直都没怎么在大家面前露过面,那他们到底去哪儿了呢?

以前,毛主席和他的第一位妻子杨开慧一共有三个儿子。老三,也就是毛岸龙,和他的两个哥哥在上海漂泊时,不知道怎么就失去了踪影。

之后,杨开慧不幸离世,毛主席和贺子珍,他的第二任伴侣,共同迎来了六个孩子。这里面,老大毛岸红在红军那时候被人家寄养,之后就不知去向了。

李敏成了家里唯一的孩子,因为女儿送出去后就再没了消息,寄养在苏联的那个孩子也同样没了踪影。

最后说说毛主席和他的第三任妻子生的小闺女李讷,这样一来,毛主席身边就只剩下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陪伴着他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多子多福”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普遍认为子女众多是幸福的一种体现。然而,毛主席尽管一生中有过十个儿女,却未能尽享天伦之乐。

终于赶走了日军,和俩儿子见上面了,可没想到毛岸英在朝鲜打仗时牺牲了。

毛岸青是毛主席唯一的儿子了,但小时候头部受过伤,精神状态不太好,所以一直在静养。他也没能常伴在毛主席左右。

毛岸青,毛主席的儿子里寿命最长的一位,他都经历了些啥?为啥咱们很少在公开场合看到他?他和嫂子刘思齐一家,中间又藏着哪些说不清的故事呢?

【青年命途多舛,归国投身基层】

1927年那会儿,大革命垮了台,为了避免被国军追捕,毛主席没办法,只能叫三个儿子跟着老婆杨开慧回板仓老家先躲一躲。

那年毛岸青才4岁大,还不明白革命是怎么一回事,只知道每当妈妈说要出发,他们三个兄弟就会手拉手,紧紧跟在妈妈屁股后面。

但他们压根儿没想过,这一家五口人,从那以后就再也没能聚在一起,共度时光了...

1930年年底,我妈杨开慧被那些军阀给害了。之后,我就和哥哥弟弟一块,被安排转到了上海的大同幼儿园,在那儿过起了日子。

原本,毛岸青心想,一到上海就能见到心心念念的老爸,可没想到的是,刚在幼儿园待了没多久,幼儿园就突然散了。

按时间顺序来看,1931年的上海被国民党的“高压统治”压得喘不过气,那时候,国民党的特务满大街在找共产党的人。

就在那会儿,日本又搞出了“万宝山事件”,导致中日两边在上海僵持了整整33天。

现在这种局势乱得很,甭提借着幼儿园的名义暗地里做事了,就是做点小生意或者在公园里溜达溜达,都可能碰上倒霉事儿。

所以,毛岸英和他的兄弟们一块儿,被送到了董吾健老婆那里养着。没多久,董伯伯被坏人追杀,他们几个孩子又只好被送到董吾健的前妻家去住。

董吾健的前妻家里已经有4个孩子了,所以对于家里突然多出来的几个孩子,她心里头特别不乐意。哪怕每个月都拿到50块的生活费,她也还是对毛岸青兄弟几个没啥好脸色。

有一天,董吾健的前妻看毛岸英不在家,就叫毛岸青去用炉子点火。结果岸青没点好火,女主人立马拿起火钳,直接往毛岸青的脑袋上砸去。

毛岸英回家一看,弟弟毛岸青鼻子耳朵都在流血,看来那时候他的脑袋里面就已经受伤了。

毛岸英看到弟弟受苦,心里头真不是滋味,所以他二话不说,当晚就背着弟弟溜出了那个寄养的家。从那以后,哥仨就只能在街头上漂泊了。

之后,毛岸青在路上偶然拾到一张报纸,上面刊登了他叔叔毛泽覃牺牲的消息。他心里又难过又气愤,于是就找了根电线杆,在上面写了“把帝国主义打倒”这几个字。

结果,这事儿碰巧被上海的那个外国来的官员撞见了,他二话不说,直接用枪把子对着毛岸青就是一顿猛砸,把岸青打得鼻子眼睛都肿了起来。

这么一折腾,毛岸青的身体状况更差了。连着两次受到重大打击,让他的精神头越来越不行,动不动就生病发作。

都说“细绳容易断在细处,倒霉事总找上苦命的人”。想当年流浪那会儿,他们三个兄弟和一群流浪汉挤在一座破庙里住。

毛岸青有个小弟弟,名叫毛岸安龙,他得了痢疾,身体很不舒服,一直吐还拉肚子。为了给小弟弟治病,毛岸青和他的哥哥想尽了办法,他们开始去拉煤、在路上捡些能卖的垃圾,还到店里去当学徒打工挣钱。

干完活后,他们打算背起弟弟去看医生,可奇怪的是,弟弟突然间就不见了,从那以后,就再也没了消息...

真是心疼那两个不大的孩子,妈妈和叔叔都不在了,爸爸也见不着,他们吃了好多好多的苦,最后还把弟弟给弄丢了。

从那时候开始,毛岸青的头疼问题就变得越来越厉害了。一连串的经历,让他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害怕...

兄弟俩就这样一起生活了整整五年时间。后来,董吾健偷偷溜回上海,再次与毛岸青和他的兄长碰面了。

1936年那会儿,上头通过张学良的协助,悄悄把他们俩送到了苏联。这下,毛岸青总算是能去治治他那头疼的毛病了。

在苏联那会儿,毛岸青和他哥哥岸英,一起在个专给国际共产党人孩子弄的学校里上学、过日子。这个学校就是专门养育这些孩子的。

这十年间,毛岸青的头疼病慢慢减轻了,身体也变得越来越强壮。在远方父亲的祝福下,他的学习也有了不小的进步。

1945年那会儿,毛岸青考上了莫斯科的东方语言学院,得留在苏联继续学习。而他哥哥毛岸英呢,在1946年就提前回到了国内。

1947年初那会儿,毛岸青学完了所有课程,就和贺子珍妈妈一块儿回了东北。没多久,他又自个儿跑到农村去,跟乡亲们一块儿参加土地改革,下田干活。

很少有人知道,为了不让父亲操心,毛岸青在和父母分开后,就一直用了“杨永寿”这个名字。就算他从苏联学习回来,参加土地劳动,也从没跟其他人说过自己的真实身份。

要是有人问他:“东北那地方天寒地冻的,吃得不好,喝得也不咋地,工作还特别累。你又会说外语,干啥非要去受那份罪呢?”

毛岸青经常提起:“我爸妈因为搞革命,被敌人给害了,以前的日子也是苦得很。”

之后,经过一年多在农村搞土地改革的日子,“杨永寿”一个人就把东北的土地改革推行计划给改进了,让那片地方变成了全国土改的一个好榜样。

新中国成立后,毛岸青都在忙些啥呢?他能不能经常见到他老爸毛主席呢?

【籍籍无名工作,从容走过一生】

1949年那会儿,毛岸青从东北溜达回北京,到了中宣部干起了俄文书籍的翻译活儿。在这个过程中,他还写出了好几本讲马列主义的书,都出版了。

在中南海的日子里,毛岸青好不容易能和老爸、大哥常常见面。但好景不长,大哥突然离世,这事儿又一下子让岸青的头疼病犯了。

毛主席看到毛岸青生病,心里特别不是滋味,除了心疼还有些愧疚,因此对他更加慈爱了。他不像对毛岸英那么严格,但对这个小儿子以后的生活,毛主席心里总是放心不下,满是忧虑。

“爸,岸青在苏联治的病,那边医疗设备都挺先进的。要不,咱还是让弟弟去苏联继续疗养吧?”刘思齐作为大嫂,满脸担忧地跟毛主席商量。毛主席一听,觉得这话在理,于是就让毛岸青再去苏联养病了。

那时候,毛主席和小儿子主要靠一封封书信来保持联系,虽然不常碰头,但他俩父子间的情谊却是一天比一天深。

1959年的时候,中苏两边的关系开始变得紧张起来,毛主席心里惦记着儿子的安全,没办法,只能把他从那边接回来,在国内好好养着。

那一年,毛岸青已经36岁了,但还是单身一人...

1960年的时候,毛主席的丈母娘去旅大休养身体,听说毛主席的小儿子也在那儿休养,就特地带上自己的小闺女邵华,一块去瞧瞧他。

结果,毛岸青一眼就看上了在北京大学念书的那个小妹妹,他俩一打完招呼,就开始不停地聊上了。聊得那么起劲,就连旁边的妈妈和陪着一起来的市委领导都插不上一句嘴。

那天下午,毛岸青和邵华妹妹一块儿享用了下午茶时光,还吃了顿美味的饭菜。到了晚上,他俩又相约去了舞厅,一块儿跳了跳舞,真的是玩得特别开心。

之后,嫂子刘思齐几次带着妹妹来探望毛岸青,这事儿让毛主席知道了,他心里头特别高兴。当下,毛主席就提笔写了一封信,让思齐带给毛岸青。

在信里头,毛主席就像个特别挂念孩子的老父亲,一连串地问毛岸青:身子骨还硬朗不?跟邵华妹妹有写信没?聊得还投机不?有没有考虑找个伴儿的打算?诸如此类的话,还顺道好好夸了夸邵华。

知道毛岸青和邵华两人感情挺好,进展得很顺畅,毛主席心里头那块大石头总算是放下了。

毛岸青没让老爸失望,1960年五一劳动节刚过没多久,他就和邵华妹子在旅大的一个酒店里把婚给结了。

结婚后,毛岸青和邵华搬到了中南海居住。到了1970年,他们迎来了自己的儿子,毛主席还亲自给这孩子起了个名字,叫毛新宇。

后来那些年,毛岸青老毛病总犯,不停地在北京和旅大两地来回跑。这段时间里,邵华始终陪在他身边,一直没离开过。

邵华之前讲过:“毛岸青到了晚年,老提起想妈妈、想哥哥,有时候头脑不太清楚了,还好像能跟妈妈和哥哥聊上几句。”这足以看出,小时候的那些遭遇,对毛岸青心里留下了多深的印记...

2007年3月23号,84岁的毛岸青老人在北京因病去世。在他的葬礼上,毛家的亲属都来了,他的妻子邵华尽管自己身体也不好,但还是来了,哭得特别伤心...

【组织沉痛悼念,亲属思念成灾】

2007年4月2号,单位为毛岸青办了场告别会,他嫂子刘思齐,还有俩妹妹李敏、李讷,都有人扶着来到了活动现场。

说起来,要不是媒体突然曝光,估计没几个人知道,毛主席居然还有个儿子在21世纪和大家一起生活过。

有人讲,毛岸青这辈子受的罪和奔的波,跟“三毛”有得一拼,咋就没给大伙儿多留点从前的印记呢?

我爸,也就是毛主席,他以前跟我说过这么句话:“人家夸你,好处是能激励你更努力,但坏处就是容易让你飘飘然,觉得自己已经够好了。”

身为毛家的后代,日子过得怎么样,全看自己处的环境和咋选的路。要是选了条轰轰烈烈的路,那就得拼出个名堂来。要是选了不掺和政治那摊子事,那就得老实做人,离那些是非远点,图个清静。

考虑到毛岸青的身体状况,他最终选了那条路,即使他心里头想着要为国家和人民出点力,也绝对不会拿自己的真名实姓去冒险。

很明显,有时候“保持谦逊”就是种好心态,不论你的父母是谁,或者你地位有多高,只要不给毛主席抹黑,不让老百姓说闲话,那你这辈子就算活值了。

毛岸青并不常出现在大众眼前,但他的那些往事和历程,早已在党史里传开了。大伙儿虽说对他不太了解,但心里头是认可他的。

他虽然没像哥哥毛岸英那样,有过多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他一直牢记家里的规矩,听老爸的话,做事低调不张扬。这种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也得到了组织上的好评。

为了这事儿,党中央在准备毛岸青的告别仪式时,专门叫上了毛家的所有亲戚,不管他们是在千里之外的地方,还是就在北京附近,只要身体状况允许的,几乎都接到了邀请。

看到老公家的亲戚,还有他三个姐妹——刘思齐、李敏、李讷,都被人扶着到了现场,邵华心里头那个难受啊,一下子就绷不住了,眼泪哗哗地流,哭得像个泪人似的。

想当年,“四姐妹”头一回碰面是在延安。那时候,毛主席头发还是乌黑发亮的,毛岸英哥哥正值年轻力壮的时候,岸青还在苏联深造学业,而她们几个小姐妹,也都是一脸纯真无邪的样子。

真没想到,时间就像锋利的刀子,每过一刻都让人疼得钻心。年月的流转,悄悄偷走了刘思齐姐姐的幸福,也让毛主席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伤痕。

很快,毛岸青的遗体将被送往八宝山革命公墓进行火化,那以后,她就只能独自在回忆的海洋里煎熬了。

一想到这事儿,邵华那因为癌症变得干巴巴的身体就直打颤,但事情都这样了,哭天抹泪也没用了。

人这一辈子,终归得面对生老病死这些事儿,谁也躲不掉。既然这事儿咱改变不了,那就得想办法把眼下的日子过好。

邵华真的能把悲伤转化成动力吗?其实没有,在毛岸青离世仅仅一年后,邵华也放下了所有,追随他而去...

现在的延安“四姐妹”中,就只有李敏和李讷两位还在世了,别的也不好多说,只盼活着的人身体健康,走了的人能安心离去...

0 阅读:3